民国前期国家仪式研究(1912~193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仪式的操演及意义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尚在国外,未在第一时间赶回国内,后因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孙中山“接到国内一再敦促他速回的电报后,便匆匆离开巴黎”。11月24日他从马赛港乘船东归,[2]结束长达16年的海外生活,于12月25日到达上海。26日,上海同盟会会员公宴孙中山,并会商组织临时政府,表示将推荐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此给孙中山莫大鼓励。但事先孙中山并未实际主持国内此次革命事业,他自己就说:“光复中华,皆我军民之力,文孑身归国,毫发无功。”[3]出于以上情况,同盟会内部对政府组织方案出现矛盾。宋教仁等主张采责任内阁制,并推荐黄兴担任内阁总理,实欲黄兴掌握实权。对此,孙中山则建议采取总统制。各省代表会经长时间讨论,最终确定政府组织采总统制,准备于12月29日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28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举行预选临时大总统会,投票选举有被选资格者,但未开箱。29日,各省代表会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到17省代表,10时起,刘之杰代程德全都督开箱检票,汤尔和副议长声明:此次选举为四千年来历史上别开生面,众欢呼拍掌并开28日票箱,得有被选资格者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三人。当即分票17省代表投票,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孙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4]决定由临时议长广东代表王宠惠、副议长浙江代表汤尔和赴上海迎接孙中山来南京就任,并决定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5]

海外不少华侨在孙中山当选前即表示对他的支持。[6]得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黎元洪电贺:接各省代表会蒸电(10日),称临时大总统之任,先生当选,曷胜欣贺。先生议高千古,虑周全球,挽末世之颓风,复唐虞之盛治,使海内重睹汉官威仪。不独四万万同胞之福,即东西各国亦莫不景仰高风,为中华民国庆。专此电贺,中华民国万岁,中华民国大总统万岁。[7]贺电对孙中山极尽赞誉之能事,并庆贺中华民国诞生。孙中山非常谦逊地回电,同样称赞黎元洪在武昌首义中的重要贡献:“武昌举义,四海云从,列国舆论歌诵民军无微不至,而尤钦佩公之艰苦卓绝。文于中国革命虽奔走有年,而此次实际并无寸力,谬蒙各省代表举为总统,且感且愧!惟有勉为其难,以副公之盛意。武汉为全国之枢纽,公之责任维艰,伏维珍重!”[8]他有意识地将中华民国之成立视为“新”国家的建立,在复南京各省代表电中,称“民国初基,宏济艰难,凡我国民皆具有责任。诸公不计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务,文敢不黾勉从国民之后”,[9]将中华民国视作国民共有之国,显然不同于王朝家族式国家,希望国民能够共同担负起责任,称自己的临时大总统为“服务”于民国、国民。孙中山另在告各省都督、军司令长电文中,视自己为“公仆”,[10]呈现出民主共和国的新气象。

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日,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典礼日。该日,孙中山偕代表汤尔和、王宠惠及军事顾问荷马李将军等,于上午10时乘沪宁铁路专车离沪赴南京。其时上海各军队先期齐集于车站,擎枪排列,各团体均推举代表到站恭送,到者不下数万人。车启动时,鸣炮示庆,响彻云霄。沿途各大车站欢迎致敬者不计其数。过苏州,“共和万岁”之声闻于数里。至无锡,男女学生数百人整列欢呼万岁。常州、镇江欢迎者均达万人。下午5时,各地鸣礼炮21响,以表敬意。是时,南京人员已决定设总统府于城内旧两江总督署。将南京城垣铁路与沪宁铁路接轨,孙中山仍乘专车入城,沿铁路遍悬旗帜,密布军队。市民夹道欢呼。各店户悬挂烛灯,夹以旗帜。是夜,天色阴雨,寒风刺骨,然军民欢迎的热忱不稍减。专车于下午6时15分到总督署站,孙中山下车改乘蓝色绣花彩绸马车,有军乐队骑马奏凯旋歌前导,后随卫队,向总统府进发。黄兴、徐绍桢迎接入府,夜10时行受任礼。孙中山就大总统位后,参与典礼人员排列两阶,行三鞠躬礼,各炮台复鸣炮21响。

大总统受任礼仪式:1.奏军乐;2.各省代表推景耀月报告选举情形;3.孙中山总统朗声宣读誓词;4.景耀月致欢迎词并致总统印绶,其文曰:“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5.孙中山总统盖印于就职宣言,由胡汉民代为宣读;6.海陆军人代表徐绍桢大声读颂词;7.孙中山总统答词;8.奏军乐。随后由代表及海陆军人,大声三呼中华共和万岁,礼成,奏军乐而散。[11]

中华民国[12]正式成立的标志之一即孙中山受任大总统典礼,此为中国第一次现代性国家仪式的举行。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一路受到各界人士欢迎,为开放性仪式场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有宣誓仪节,作为国家元首对“国民”宣誓,在中国为首创,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宣誓文化,[13]意含元首对国民负责,权力来自国民,而国民作为国家主人接受元首誓言,充分调动起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还有代表给总统致印绶,以前的封建帝制国家有玉玺为凭,以家族世袭的形式传承。而今印绶为身份“符信”,由代表致送,表示总统可以开始行使权力,孙中山受印后盖印于就职宣言上,为第一次使用总统印绶。

仪式中许多内容在清末即逐渐形成,包括开放性仪式场面,女性参与仪式,参与欢庆,另行三鞠躬礼,而不是跪拜礼。在此应该肯定清末在仪式操演上取得的突破,呈现出开放和超越传统态势,且已包含许多现代元素,不过始终非“现代”国家仪式。根本而言,清末仪式操演中,国君或国君的代表未能面向普通民众出现,国家元首于一般民众无疑保持了神秘性。

国家仪式中最重要的仪式语言,能揭示出仪式操演的意图和含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典礼,首先代表报告总统选举,强调典礼开创意义,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未有”,称“国民所希望者,在共和政府之成立及推倒满清政府,使人人得享自由幸福”,希望孙中山任职总统后,能够“爱护国民自由,毋负国民期望”。其次是孙中山誓词,针对国民期望,称“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益,文实遵之”,并表示将“忠于国,为众服务”,标志着中国作为新民主共和国的开始。誓言中另有相当重要者,即“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棼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14]此为针对袁世凯的承诺,求国民公证。再次是代表欢迎词,确认中华民国法统,建立“汉族”政权,汲取“法兰西、美利坚人平等之制”,提倡民主共和,维护自由民权,希望孙中山能够做到“毋违宪法,毋拂舆意,毋任威福,毋崇专断,毋暱非德,毋任非才”,[15]授总统玺绶,确认孙中山的总统地位。然后为孙中山就职宣言,此为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表的第一份文件,强调对“国民”负责,望“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表达总统实施的政纲:“政务之方针”为“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外交方针为“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循序以进”。[16]最后为海陆军人颂词和孙中山答词,指出海陆军人对总统的效忠和实际军事权力的转移。整个仪式过程仪式语言占很大比重,以一来一往形式进行,于对答模式中实现权力肯定和交流。中华民国、国民等词语在仪式语言中反复出现,正为新国家的新称谓。

不少地方为中华民国成立与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举行庆祝活动。比如,安徽各界代表及军民男女近万人于12月30日下午3时集合于都督府,召开庆祝大会。[17]上海自1月1日起,各界一律悬挂国旗,以示庆贺,[18]都督府中头门高扎冬青柏子彩球,内外皆悬灯彩,上海南制造局及各兵船一律悬挂国旗,以志庆祝。[19]宁波举行大庆典,商学各团体于1月1日夜先后开提灯会,军政分府内搭架彩楼、放焰火,灯彩辉煌,军乐齐奏,观者非常踊跃,且欢腾,高呼万岁。2日夜7时后府门内数人先后演说“民国前途之可庆与剪辫改历之原因利益”,前往听演说者,鼓掌雷动。3日晚6时,城厢内外,江东江北商学各团体以及临时组织各团体提灯游行,依序出发,有以纸扎异样灯者,有以柏圈制为纪念塔者,灯月双辉,迷离五色,街巷店铺亦各张灯结彩同申庆祝,沿途观者欢声如雷。至4日正午始进城散会。[20]甚至“火奴鲁鲁”华侨得孙中山被举为中华民国总统消息,非常兴奋,开大会庆祝,夜间燃放烟火并举行提灯会。[21]各地一片喜庆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