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远集:门洪华调研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外开放与中国的未来

历史一再表明,战略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了战略机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手;而丧失了战略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过去30年,中国把握住了机遇,奠定了中国崛起的物质和观念基础。未来20年将是决定中国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不由我们不奋起直追。从中国的基本情况看,机遇总体而言大于挑战,但在一定条件下则挑战大于机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未曾畏惧过挑战,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革故鼎新、奋发作为。

随着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开放性大国,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进程的步伐加速,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复合相互依赖程度也在加深,在国际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国际体系的塑造能力不断增强。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从国内经济改革起步的,目前中国推行的改革精神和相关措施的影响力实际上已经外溢到国际层面,而中国的开放主义也已经从对外开放为主走向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实际上,中国正在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者,中国的积极作为正在产生集腋成裘的效应,并以在现有国际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基本体现。

2005年9月24日与赵宝煦先生聚谈。

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既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中国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展望未来,中国将秉持开放主义的价值观,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基础战略地位,确立基于开放主义的、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体系,开拓全面开放的时代,实现成长为世界性开放强国的战略目标。


[1] 本文系作者所主持的商务部2007年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加入WTO后中国对外开放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总体战略研究”调研成果之一,完稿于2008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本文曾发表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报告》2008年第8期,供中央领导参考。

[2] C. Fred Bergstein et al,China:The Balance Sheet,New York:PublicAffairs,2006,p. 115.

[3] 胡鞍钢、门洪华:《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第68~73页。

[4] Indermit Gill and Homi Kharas,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New York:The World Bank,2007,p.2.

[5] 张向晨:《加入WTO两年半的回顾和思考》,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第11~23页。

[6] 俞可平:《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第4~21页。

[7] 张小济、隆国强:《加入WTO和对外开放战略》,载《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第49~53页。

[8] “Survey:China and Its Region”,The Economist,March 29,2007.

[9] 江小娟:《理解开放与增长》,载《比较》第26辑,中信出版社,2006,第1~24页。

[10] Hudson Institute,China’s New Great Leap Forward:High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Power in the Next Half-Century,2005,see Http://www.hudson.org/files/publications/China_Great_Leap_Forward.pdf.

[11] Chad P. Bown and Meredith A. Crowley,“China’s Export Growth and US Trade Policy”,Working Paper No.2004-08,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December 2005.

[12] 黄亚生:《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新星出版社,2005,第1页。

[13] 李辉:《经济增长与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的形成》,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第38~47页。

[14] 陈永生:《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载《中国大陆研究》2001年第40卷第3期,第17~44页。

[15] Deborah Swenson,“Multinationals and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Trade Linkag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 Trade,Investment and Growth Conference”,hosted by IMF,April 6,2007.

[16] Joshua Cooper Ramo,The Beijing Consensus,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4.

[17] 在联合国会费的承担上,中国的低投入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些国家对中国不乏怨言,有些国家(如日本)则利用这一点寻求自我利益的扩张。2007~2009年联合国会费的承担比例是:美国22%,日本16.6%,德国8.6%,英国6.6%,法国6.3%,意大利5.1%,加拿大2.98%,西班牙2.97%,中国2.7%,墨西哥2.3%,俄罗斯1.2%。

[18] 胡鞍钢、门洪华主编《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16页。

[19] 胡鞍钢主编《全球化挑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88页。

[20] 门洪华:《和平的维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380~384页。

[21] 曾令良:《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第109~120页。

[22] 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第154页。

[23] 王燕梅:《我国制造业的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载《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2期,第40~45页。

[24] 胡鞍钢、门洪华:《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第68~73页。

[25] 张蕴岭:《如何认识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载《当代亚太》2003年第6期,第3~14页。

[26] Indermit Gill and Homi Kharas,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New York:World Bank,2007,p.39.

[2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77~278页。

[28] 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22页。

[29] 关志雄:《中国如何缩小地区差距》,载《国情报告·海外版》2006年第8期(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06年5月12日出版)。

[30] 张二震:《加入WTO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41~48页。

[31] 张幼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战略》,载《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第4~8页。

[32] 郭树清:《中国经济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特殊问题》,载《比较》第15辑,中信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22页。

[33] 林重庚等:《中国和全球经济:中期问题和对策》,载《比较》第24辑,中信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6~32页;黄亚生:《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新星出版社,2005,第375页。

[34] 江小娟、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第4~15页。

[35] 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第154页。

[36] 江小娟:《理解开放与增长》,载《比较》第26辑,中信出版社,2006,第1~24页。

[37] 于永定:《我看世界经济》,三联书店,2004,第567~568页。

[38] 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64~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