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1.对外直接投资从发达国家主宰进入各类国家全面参与的新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表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1]通过日益深入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进入21世纪,这些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已经逐步从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发展到对外投资的新阶段。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逐步成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经济全球化收益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早在全球危机发生之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格局就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势头在中短期很可能加强。首先就是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作为全球FDI目的地和来源地的相对重要性预计不断上升[2]。200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在全球FDI流入和流出中分别只占19%和12%,而到2010年,全球FDI有一半以上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二十大直接外资东道经济体中半数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全球FDI流出量中有29%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二十大投资经济体中有6个是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3]。目前,它们正引领着全球FDI的回升。另外,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大,还出现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国有跨国公司等在内的新的参与者和投资者。可见,FDI已经从发达国家主宰的时代进入各类国家全面参与的新时代。
2.中国进入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驾齐驱的新时代
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经济的三部曲或者说三个阶段,而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则是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核心指标。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已经从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到迈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台阶。中国在2004年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9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引外资国,而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0年提出“走出去”战略且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达到688亿美元和3172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25.49倍和13.89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度和2011年度《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计算,中国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中的占比已经从2003年的0.45%和0.48%提升至2010年的5.2%和1.6%。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5位,存量居世界第17位[4],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上升至1∶1.55。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驾齐驱的新时代。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首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直接外资流出量为1.32万亿美元,外向直接外资存量为20.4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数进行测算,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仅占全球当年流量和存量的5.2%和1.6%[5](2004年分别为0.9%和0.55%)。与发达国家相比,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3172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6.5%、英国的18.8%、法国的20.8%、德国的22.3%,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水平。多数跨国企业依然是“点式”和“分散”的对外直接投资,而非真正拥有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全球产业链王丹鹰、叶宁玉:《中国对外投资增速势头猛》,《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新闻网,2011年7月27日。。因此,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排名世界第五,但中国的对外投资仅为量的剧增,尚未达到质的飞跃,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中国企业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如果剔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则差距更大。
其次,中国是利用外资大国与对外投资小国。若将中国近年来吸收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中国是利用外资大国,对外投资小国,FDI流入与流出不和谐,形成了鲜明的“资本流入流出缺口”。这种极其不合理的单向型资本流动方式,不利于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提升。2004年之前,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差距一直较大,从1991年相差4.4倍扩大到2003年的18.77倍;2004年之后才开始下降,从2004年的相差11.02倍逐步缩小到2007年的2.8倍和2010年的1.55倍。《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额与流出额的比例为1∶0.94,发达国家为1∶0.64,发展中国家为1∶1.75。中国的1∶1.55虽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居世界第二的吸收外资规模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严重滞后。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若不尽快扭转,必将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再次,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欠佳。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1/3是亏损的,1/3赢利,1/3持平,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国际知名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达到11%,为全球最高,而美国和英国仅为2%和1%张茉楠:《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中国转变》,http://www.sina.com.cn,2011年12月12日。。从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来看,1997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一直很低,大部分年份在0.2以下,最高的2010年仅为0.550,远低于世界平均1.0的水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绩效非常低,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严重缺乏海外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张茉楠:《关注中国海外投资五大风险》,《经济参考报》2011年9月7日。。
4.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入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SCO或上合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该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近期目标是积极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远期目标是争取2020年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此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重点便从单纯的国家安全转移到贸易合作,继而转向全方位、高层次、多领域的经贸合作。近几年,成员国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不断落实,为加快中国与各成员国的投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作为上合组织的主导国家,有能力也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恰为互补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石油供求失衡加剧,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在该报告的发布会上,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用“对外依存度大幅提升、供求形势极为复杂”来形容中国目前的石油供应态势[6]。突破50%的“安全警戒线”意味着中国能源环境已经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而且,中国进口石油的51%来自中东,都要通过“海上咽喉”马六甲海峡。为此,中国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确保外部油气资源的供应来源多元化和运输通道多走向。这样,以地理位置优越、资源能源丰富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上合组织成员国自然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而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俄、哈等成员国资金缺口很大,亟须国外资金的支持,都实行了积极的吸引外资政策,同时,为保障经济增长和国家经济安全,都实行了能源资源出口多元化战略,这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和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不谋而合。虽然俄罗斯在此方面对中国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但2009年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体现了中俄双方的利益需求,也为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6.中国对上合组织的投资虽迅猛发展,但占比很小,亟须深入研究
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及中亚国家经济增长、投资环境大大改善等多重因素推动之下,在进入21世纪后才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占比很小,与中国所具备的地缘、资金和技术等投资优势极不相称。《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末,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直接投资存量共计10553万美元,2010年末达到504705万美元,增长了46.83倍,其中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分列第9位和第14位。但在俄、哈两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俄2840亿美元、哈1266亿美元)中分别仅占1%和1.3%,在2010年末中国FDI存量中分别仅占0.9%和0.5%。可见,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FDI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但占比依然很小。而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内外部环境与世界其他国家差异很大,可借鉴的经验比较少,目前还没有对此问题的系统深入研究。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直接投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以期尽快提升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直接投资的层次、规模和水平。
7.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为中国扩大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带来新机遇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遭受重创,致使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严重下滑。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抓住机遇,实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出现的大幅下滑形成了鲜明对比。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外资在2008年下降14%后,2009年又下降42%,2010年增长了5%,达到1.24万亿美元,但仍比金融危机前的平均值低15%[7]。发达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下降18%后,2009年又下降47%,2010年增长了9.8%;而中国直接外资流出量在2008年剧增136%,2009年仅下降8%,2010年增长17%。理论和实践都证明,FDI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债务危机严重,新兴经济体通胀抬头,不稳定因素增加,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艰难,这样的国际环境为中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上合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未来重点投资国家,必将首先得利。2009年中俄在能源领域合作的重大突破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扩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别研究的范围
目前,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别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只有少数论文涉及中国对非洲、东盟、韩国、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投资问题。关于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直接投资仅限于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或中亚(大部分以哈为代表)的研究,且这些研究主要局限于对现状、问题或风险等浅层次的分析。本书首次将研究国别扩大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进一步扩展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别研究的范围。
2.从上合组织的新视角切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问题
上合组织是从最初的以政治、军事、安全为主发展到今天的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国际事务的综合性国际组织,它也是由中国第一个倡导创立并且中国在其中居主导地位的区域性组织。与该组织其他成员国的投资合作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还关系到中国的能源战略、经济安全、边疆稳定乃至国防安全。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仅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单个国家层面研究,本书则选择了从上合组织的角度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3.弥补中国对转型期经济体直接投资方面研究的不足,在丰富该理论的同时,对其他转型国家直接投资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转型期经济体直接投资实践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都迫切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对以俄、哈为代表的转型期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而目前国内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站在本国和本地区层面对一般和总体投资问题的研究,针对经济转型国家直接投资方面的系统研究还较少。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都是经济转型国家,而转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其体制和制度安排、市场运作等既有特殊性又有共性,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是中国“走出去”对外投资的重点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典型,对这些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不仅将弥补该研究领域的不足,进一步丰富直接投资理论,还将对中国企业开展对其他经济转型国家的投资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4.丰富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OFDI理论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而俄罗斯既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又是上合组织中与中国并驾齐驱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同时还是上合组织中中国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和经济贸易合作伙伴。本书以中国为母国,把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作为东道国,系统地研究OFDI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现实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具有长远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1.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深化中国与俄、哈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两个战略都迫切需要系统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完善政策措施,指导投资实践。但至今中国对俄、哈投资规模仍很小,与欧美等许多国家差距很大。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现状,分析总结和借鉴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尽快提升中国对俄、哈直接投资规模和水平。同时,也将推动和深化中国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此外,对实现针对新疆提出的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实现国家能源战略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俄、哈为代表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以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本书的研究对强化中国与各成员国各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的合作,实现国家能源战略,建设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3.对完善国家对外投资的监管指导、政策支持、法律保障以及服务体系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完善国家“走出去”战略与发展思路,制定中、长期投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国对俄、哈等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和投资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发挥比较优势,谋求国际分工地位和利益
中国资源短缺,但资金和劳动力丰富,在机械、轻纺、机电、建材等许多行业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能源资源丰富而资金和轻工业落后,加上地缘优势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使中国具备向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投资的比较优势。但至今中国对该地区的投资规模仍很小,与中国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区位优势、经济互补优势和竞争优势很不相称。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谋求与其投资比较优势和主导地位相称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利益。
5.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合组织成员国以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战场。中国很多企业的投资活动受短期利益驱动,缺乏战略眼光,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经营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在以往的投资活动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本书的研究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周边国家的投资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对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正确选择投资领域和目标市场,规避投资风险,培育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6.有助于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长远目标的实现,提升中国在上合组织的影响和地位
2003年,上合组织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的区域经济合作目标。中国作为上合组织的主导国家,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理应成为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目标实现的主导者和主要贡献者。而对外直接投资本身就有助于带动商品、服务、资金和技术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该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直接投资水平,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长远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影响和地位。
7.对促进中国边疆稳定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合组织中除了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相邻外,俄、哈、吉、塔四国都与中国接壤,有7650多公里的边境线,占中国陆路边境线的1/3,而且这些成员国对中国有着重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增加中国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投资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中国边疆的稳定和国防安全,提高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地位,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影响。
三 研究目的
本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直接投资实践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及实证层面的分析,在上合组织整体框架内阐明中国对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转型期经济体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探究中国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直接投资的特殊动因、影响因素以及贸易效应和特点,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同时,在理论上,希望能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