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阶层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东南沿海县域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不仅可以从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来判断,也可以从这个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来判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去判断这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更可靠、更确定[7]。社会发展理论与发达国家的经验皆表明:一个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占多数并且安居乐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结构。但是,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周晓虹认为:“在西方,工业化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中产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但在中国,工业化本身并没有对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中国社会的阶层变动发生必然的影响。”[8]他进一步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和成长还与1978年后出现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并且中国社会的转型包括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是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的转变;二是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三是从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的转变。正是这种社会转型及下述由这种转型带来的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变化,使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和成长成为现实[9]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否与周晓虹所概括的三个转型息息相关?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是否如一些学者所预计的那么乐观?中国的县域是否也出现了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可以想象,如果只有城市形成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而广大的县域没有产生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那么,中国是难以步入“橄榄型”的中产社会的。因此,本课题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社会转型速度较快且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较为急剧的东南沿海县域进行中等收入阶层的实证研究,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本课题力图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这一区域的县域中等收入阶层或中产阶层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考察,这有助于促进县域乃至全国中等收入阶层或中产阶层的培育和壮大。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或中产阶层微观研究和县域研究的不足,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合理界定中等收入阶层和中产阶层的含义和归类指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流动机制及阶层意识等内在逻辑关系,为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及中产阶层是否具有相应的阶层意识提供经验性的验证,从而为构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有鉴于此,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