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来疆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来疆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总体状况
1.汉语教学处于主导地位,文化教学有所发展
新疆的留学生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晚,发展慢。到2006年,新疆的留学生数量才有明显的突破。来疆的留学生大多是来学习和进修汉语的,因此,新疆的留学生教育一直将汉语教学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以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与汉语教学相比,文化教学仍处在相对滞后的阶段。
有些学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特殊领域中,文化教学始终是语言教学的下位概念,是与词汇、语音、语法等教学平级的,是语言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文化教学是从属于语言教学的,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可厚非。但是从整个对外留学生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这是有偏差的。国家汉办组织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情况的调查”显示,38.7%的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目的”一项选择了“为了了解中国”,排在所有“目的”的第一位。[1]
新疆的中亚留学生到中国来除了学习汉语,对中国文化也有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近三年新疆各大高校也改变了以往单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了文化教学的力度,开始推行“语言—文化并进”的教学模式,文化教学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
首先,新疆各高校搭建了良好的文化平台。新疆各高校积极建立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开办了“孔子课堂”,互派教师和学者交流访谈,开展“巡演、巡展、巡讲——中国文化三巡活动”,给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另外,新疆各高校还经常组织文化活动,使留学生在文化活动中体验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2011年4月,新疆师范大学留学生文化实践基地在西山老君庙挂牌。搭建这个平台,就是希望留学生通过了解老子,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
其次,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了文化课程。随着对文化教学认识的深入,不少高校针对留学生开设了专门的文化课程或讲座来传播中国文化,如民俗文化讲座、中国剪纸课、国画课等。作为语言课程的一个补充,文化课可以弥补语言课中文化内容讲授的不足,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的步伐。新疆大学就为留学生开设了特色文化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民俗、中国人文地理、中国历史、报刊阅读等。
再次,在语言课程的教授中,注重文化的渗透。对外汉语教师逐渐认识到文化教学不仅可以增加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还可以使中亚留学生更快地融入中国社会,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于是在讲授汉语课时,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了解文化成因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在进行课堂文化教学之余,各高校还组织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祭孔”大典、举行外国留学生汉语短信比赛,在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交际文化因素和文化思维。
这种“语言—文化并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留学生的认可。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文化教学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比较而言,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2.来疆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的步骤
来疆的中亚留学生虽然具有地缘上的相似性,但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完全相同。通常我们将中亚留学生按照汉语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进而按照这三个阶段逐步开展文化教学。
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中亚留学生来到中国的最初适应阶段。起初他们会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对汉语学习充满热忱,但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语言障碍的出现,他们会产生一种焦虑和烦躁的情绪,他们会迎来一个“文化休克”期。在这一阶段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文化教学在这一阶段不会单列出来,而是应该作为语言技能教学的一个辅助部分,让学生对文化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不进行深入的讲解,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是浅显的。另外,在初级阶段,教师还会加大交际文化方面的教学,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汉语交际技巧,减少因交际文化而产生的文化冲突。这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步,即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对文化的兴趣。
中级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引导,这一阶段的中亚留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了。他们不再满足仅限于语言层面的文化知识,而是渴望更多地接触中国文化。在这一阶段教师会适度提高文化知识的教学比例,开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化课程,比如太极拳、剪纸、中国乐器、书法等;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拓展文化接触面。这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第二步——深入拓展文化层面。
高级阶段:处于高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在日常交际方面已经不存在太大的语言障碍了,但他们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想尽快地融入中国文化圈,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去待人接物。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中教师会继续加大文化知识的教学比重。开设一些专业性的文化课程或举办一些文化讲座,比如设置中国诗歌鉴赏、新疆民族与文化等课程供留学生选择,激发留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的兴趣。语言教学方面的文化渗透也会更加深入,更加丰富。这是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的第三步——文化融入。
3.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的效果
从文化知识教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有了客观的认识,意识到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多中亚留学生学会了中国的太极拳、中国的剪纸、中国的乐器等。这不仅满足了中亚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愿望,还使学生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增加了自信。但是文化知识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教法单一、文化知识陈旧等。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大量渗入文化因素,其教学效果远远好于就语言而教语言。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产生文化冲突的概率有所下降。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不断渗透的做法得到肯定。但如何更好地渗透文化因素,采取何种策略渗透文化因素,还需要继续探索,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文化教学体系。
(二)来疆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教学的大纲和目标不明确
到目前为止,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文化大纲,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文化教学目标。文化教学所能依赖的是国家上述领导小组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在这个大纲中,顺带提到了文化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标是在语言技能训练之外,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让外国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
各高校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大多是参照上述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自行制订相应的文化教学目标。新疆对外汉语教师在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以及教学的不同阶段,将文化教学的目标大致确定为:(1)初级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中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2)中级阶段:对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有初步了解;逐步扩大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3)高级阶段:对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有较深了解;初步具备运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鉴别能力。
从上述的文化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目标只是初步的设想,笼统的规划,具体应该在文化教学的哪些方面达到怎样的程度,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把握,这就会出现有的教师讲得多,有的教师讲得少,有的教师讲得深,有的教师讲得浅。另外,这个文化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也不是很明显,有的教师并不清楚在不同阶段,文化教学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只是凭自己的对文化的理解和教学经验进行教学。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教学也需要像语言教学一样,有一个文化大纲来支撑,有一个明确的文化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
2.课堂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分离
尽管近年来文化教学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分离、重语言知识结构而轻文化因素的做法仍然普遍存在。客观上,由于中亚留学生来疆主要是来学习汉语的,且汉语基础差、底子薄,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教学任务比较重,主要以教授语言知识为主,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很少有文化知识方面的讲授。主观上,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文化教学意识淡薄,他们从思想上承认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忽略了文化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文内容、语法和语言点的讲授,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从根本上,他们还是很难摆脱这种以讲词语、讲句子为核心,就课文讲课文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缺乏有效的文化教学策略。
3.文化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新疆高校的文化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堂文化教学的形式单一。首先,虽然有些学校专门为中亚留学生开设了特色文化课程和文化讲座,但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无法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其次,教师的主要教具还是黑板和粉笔,多媒体的使用率相对较低。这种静态而非动态的文化教学是抽象的,有些中亚留学生很难理解。在文化教学中,留学生们希望的是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一些汉语基础薄弱的留学生。“填鸭式”的文化教学只会使他们逐渐丧失对汉文化的兴趣,失去学习汉语的信心,更谈不上应用汉语这门语言来进行交流。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开发更多的文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寓教于乐,在学习汉语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文化交流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4.教材缺乏或内容陈旧
既然对外汉语教学将文化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与语言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教材必须反映这一思想。新疆各高校为迎合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纷纷开设了特色文化课程,比如中国文化、中国民俗、中国剪纸等,但是却缺乏适合中亚留学生学习的文化教材,即没有两国文字对照的教材。这就使中亚留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教授起来也比较困难。有些文化课,甚至没有配套的教材,需要教师自行收集资料。另外,有些文化教材中的内容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过时的东西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仍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材中,这对中亚留学生的文化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比如《中国文化概论》这本教材是2003年编写的,在教材中“中国人口的数量不到13亿”,而现在,中国人口数量已接近14亿了。类似的陈旧数据在教材中还有很多。
5.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较低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疑是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语言专业出身,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并不是很高,文化知识的储量也各不相同,既懂语言教学又懂文化教学的人才不多。一些教师对文化一知半解,无法教授学生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反而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要想提高文化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让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文化层次,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真正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实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留学生的目标。
6.中亚留学生自身的文化意识薄弱
文化教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光靠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疆高校对中亚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效果不佳,其中也有学生的因素——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程。许多中亚留学生虽然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并不是很重视文化课程,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有些中亚留学生甚至会对中国文化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开设文化课程是给他们植入他国文化,是对其本土文化的一种入侵。
这些错误的、狭隘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效果。文化课程不像其他课程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能让中亚留学生在短期内感受到它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但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亚留学生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中亚留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使中亚留学生明白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