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字的整理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節 新世紀公布的秦漢石刻文字

一 銘刻類秦漢石刻文字

1972年,山西吕梁地區離石縣下水村徵集畫像石4塊。其中石柱1塊,陰刻隸書銘文“延熹四年”4字。該畫像石的年代屬東漢晚期。[22]

1980年,山西吕梁地區離石縣交口鎮發現漢墓一座,出土畫像石9塊。其中石柱1塊,銘文陰刻繆篆“漢河東椽丞西河平定長樂里吴執仲超萬世宅兆”。該畫像石的年代應屬東漢晚期。[23]

1981年,四川長寧七個洞崖墓群發現漢畫像題記。1號崖墓有“熹平元年十月廿□作此冢宜子孫”等内容相近紀年題記三處。2號崖墓有“熹平七年十月二日易”題記。3號崖墓有“延光□年□月十一日作□(冢)……”題記,“延光□年□月十一日作□(冢)用宜子孫萬世恩”題記。4號崖墓有“趙是(氏)天門”題記。6號崖墓有“石□氏”三字。7號崖墓有“黄是(氏)作此冢一門□究苦知者謂我直(值)不知者奴”題記,還刻一“李”字。題記均是刻字。7座墓的年代爲東漢中晚期。[24]

1982年,江蘇徐州龜山漢墓出土“龜山楚襄王刻石”,全文47字,竪排10行,字數之多爲當時出土西漢諸刻石名作之冠。《龜山楚襄王刻石》刊刻於西漢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是西漢早中期古隸的定型之作。[25]

1982~1983年,山東青州市馬家冢子東漢墓出土玉璧9件。其中1件“宜子孫”玉璧,鎸刻篆書“宜子孫”三字,1件“爲福”玉璧,鏤刻隸書“爲福”二字。馬家冢子墓屬東漢中晚期。[26]

1983年,山西吕梁地區中陽縣道棠村發現畫像石4塊。其中石柱1塊,正面陰刻隸書“和平元年十月五日甲午故中郎將□集椽平定沐拊孫室舍”。該畫像石的年代應屬東漢晚期。[27]

1974、1984年,江蘇泗洪縣曹廟鄉出土一批畫像石,其中一塊柱石左上邊緣刻有隸書14字,爲“此人馬禽狩雞犬皆食太倉飲大湖”。曹廟畫像石年代屬東漢晚期。[28]

1986年,山東平陰縣東阿鎮孟莊村東漢畫像石M1墓,有畫像135幅。其中中室北側柱有榜題銘文6則,分别爲“小使也”“韋君故吏”“從吏”“韋君”“故吏”“君故吏”。中室頂部、中西側室頂部多處刻隸書“尹多石”三字。孟莊M1的年代爲東漢晚期。[29]

1986年,河南永城市僖山二號漢墓出土玉器一批,其中有2枚長條形玉衣片陰刻“甲十二”三字。僖山二號墓當是西漢晚期梁國某代王后的墓穴。[30]

1987年,江蘇連雲港市連島鎮東連島村燈塔山羊窩頭北側海邊發現一塊隸書刻石,稱“羊窩頭刻石”。這是西漢時期東海郡與琅琊郡的界域刻石。現存可辨認的約40餘字,字體爲隸書,帶有篆意。羊窩頭刻石的年代上限應爲秦末,最晚不過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1998年,東連島村蘇馬灣海邊又發現另一塊刻石,稱“蘇馬灣刻石”。這是有確切紀年的新莽時期東海郡與琅琊郡的界域刻石。此石字迹較爲清晰,文12行,計60字,刻文爲陰刻竪書,字體爲隸書帶有篆意。蘇馬灣刻石明確刻着“始建國四年四月朔乙卯”之語,即公元12年夏曆三月初一。兩刻石内容完全一致,書體風格相同,應出自同一人之手。[31]

1989年,開封市柘城縣西關魚塘挖出一件半兩錢石範。石範呈長方形,内有錢模,錢模内陰文篆書“半兩”二字,書體狹長,筆道淺而細。此範爲西漢早期半兩錢石範,較爲少見。[32]

1990年,内蒙古包頭市南郊漢墓群觀音廟M1出土1件碑刻殘石,兩面刻,殘存4行,兩面共得完整者17字,另有殘字若干。年代在靈帝即位前後。報告和圖版、釋文刊載於《内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一書。[33]

1993年,山東莒縣東莞鎮出土漢畫像石10塊,其中1號畫像石正面畫像自上而下分爲7層,第2層中間刻題記8行,每行13至18字不等,惜已被後世盗墓者鑿殘。題記如下:“惟光和元年八月十日□□琅琊東莞□孫熹年六十四故世□□故□□諸曹(?)掾□縣主薄□□升離□□情意□此大門闕□□歸於□千秋萬歲□□□□□□□山□□□□□□□有刻□□□者游魂□無不□其□□□□□□□□□□□□孫□東□命行事承□□升太知播惠康□□□□□□□□□□□永無疆。”另有榜題“門大夫”“堯”“舜”“侍郎”“大夫”“禹妻”“夏禹”“湯王”“湯妃”等。2號石畫像中的一座樓閣柱上刻“隸胡”二字,另有榜題“七女”二字。從1號石的題記看,該畫像石原本是石闕,2號石與1號石爲一對。該石闕原爲墓主孫熹墓前的闕門,立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34]

1993年,内蒙古包頭市南郊漢墓群召灣M91出土東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殘碑一通。碑有方格界欄,殘存9行,每行存字多寡不等,依漢碑文例擬補,則原文每行至少在19字以上。另有同出之該碑殘石二,内容是叙述墓主人家世,可以據其推知,原文至少有12行。報告和圖版、釋文刊載於《内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一書。[35]

1995年,江蘇徐州市銅山縣大廟鎮大廟村發現一座晉漢畫像石墓,出土畫像石8塊,其中第一石東壁内側有題記,有竪銘刻“此□室中人馬皆食大倉”。第二石西壁南面有竪刻題記“起石室□直五萬二千,《孝經》曰‘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爲家廟以鬼神饗之’”。該墓年代上限應是曹魏時期。[36]

1997年,陝西綏德縣四十里鋪發現一座東漢畫像石墓,畫像石墓的中柱石銘刻文字,上段竪兩行,下段竪四行,均以略帶篆味的隸體陰刻。上段銘刻内容如下:“西河大(太)守都集掾圜陽富里公乘田魴萬歲神室。永元四年閏月廿六日甲午卒上郡白土,五月廿九日丙申葬縣北亭部大道東高顯冢營(塋)。”下段銘刻招魂辭:“哀賢明而不遂兮,嗟痛淑雅失(?)年。云日日而下降兮,榮名絶而不信(申)。精浮游而獐兮,魂瑶而東西。恐精靈而迷惑兮,歌歸來而自還。掾兮歸來無妄行,卒遭毒氣遇匈(凶)殃。”此墓年代爲東漢。[37]

1998年,山東東阿縣姜樓鄉鄧廟村發現一座漢代畫像石墓,M1前室西面横額畫像上層裝飾圖案的右端有一處榜題,竪刻隸書“此文龍”3字。M1中室南梁畫像空曠處有8處榜題,右側第四處刻“伍伯車”3字。M2中室北梁畫像空曠處有15處榜題,有一處榜刻“七十二人”4字。該墓葬年代爲東漢晚期。[38]

2000年,四川蘆山縣縣城姜城遺址(現蘆山縣博物館側)發現東漢趙儀碑,還出土“壽千萬歲”銘文磚等。字體爲隸書。内容與趙儀有關。釋文爲:“漢故屬國都尉楗爲屬國趙君諱儀字台公,在官清亮,吏民謨念,爲立碑頌,遭謝酉張除反,爰傅碑在泥塗。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癸酉,試守漢嘉長蜀郡臨邛張河字起南,將主簿文堅,主記史邯伍,功曹冋□,掾史許和、楊便,中部□度邑郭掾、盧餘、王貴等,以家錢雇飯石工劉盛復立,以示後賢。”碑文鎸刻年代在公元208年,屬東漢末期。[39]

2002年,成都市新都區東漢崖墓HM3墓門右門的背面刻有74字,上端刻有竪行隸書“石門關”3個字,正文刻隸書5行,共56個字。正文右側框綫外刻有一竪行字:“段仲孟年八十一以永和三年八月物故。”HM3的年代爲東漢早期偏晚至東漢晚期。[40]

2002~2003年,濟南市長清區大覺寺村2號墓後室有一石塊上刻有“美石可七百”5字。2號墓的年代在東漢時期。[41]

2003年,長江三峽庫區巴東張家墳墓群出土了一塊東漢刻石,内容記載了元和四年(87年)湖北巴東税少卿、少陽買地造冢的經過。刻石發掘時已斷作兩截,但字口清晰,原石如新,文字爲典型的東漢早期隸書體,共136字,横無行,竪有列,每列6至9字不等。該石書法爲東漢元和年間作品。[42]

2003年,南陽市轄區鄧州市内元莊鄉曾莊村肖灣組趙河邊的一塊廢棄的漫灘地裏,村民無意中發現了許多刻有文字的石塊。南陽水利刻石有百塊之多。一塊存鄧州市花洲書院,兩塊存南陽師院漢文化中心,其餘的都在南陽漢畫館保存。這批刻石書寫字體爲隸書,結體高古,細筆風格絶似漢代摩崖。其中一塊刻石竪刻一行隸書爲“石渠下部艸基石文甫”9個字,是這批水利刻石中文字最多的一塊。其他刻石分别刻有“馮都”“陳伯”“張文高”“巍次”“西門廿二淳”“馮口”“龐文陽”“傅叔睢”“何武”“何子石”“魯孟山”“馮曾”“竇建”“黄孟”“何孟”“許陽”“蘇文遼”“龔文遼”“馮伯長”“董次文”“龐君高”等字。這批水利刻石書寫自然,刻工精細,應是西漢隸書刻石中較好的。刻石的年代爲西漢晚期,上限不會超過公元前34年,下限在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43]

2004年,重慶市雲陽舊縣坪漢晉朐忍縣故城遺址發現《漢巴郡朐忍令廣漢景雲叔于碑》。碑文除有10餘字損壞外,其餘完好如新,凡13行,367字,八分隸書。據碑文所載,立碑年代爲熹平二年仲春上旬。[44]

二 寫在壁畫、畫像石上的墨迹

“壁畫”一詞,廣義來説泛指以任何工具和技法繪製於建築物牆壁面上的畫像,狹義來説專指以筆和墨及各色原料之類繪畫於建築物牆壁面上的畫像。[45]漢代墨迹以簡牘帛書最多,壁畫題記墨迹是十分難得的。

1953年,望都漢墓壁畫在河北望都縣東關發現。墓室壁畫上畫有人物、禽獸,還有人和動物的名稱榜題,其中“辟車伍佰八人”字體酷似《禮器碑》,全是墨書真迹。根據墓的建築形制、隨葬品等估計,該墓是漢末六朝時代的墓葬。有人推測墓室壁畫上的銘讚裏“浮陽”字樣,是“浮陽侯”的簡稱,據此認爲望都壁畫漢墓是擁立順帝(126~144年)的大宦官孫程的墓。從壁畫題記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古人用筆寫隸書的原貌。[46]

1972年,内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發掘。墓主人爲東漢末年的一位“護烏桓校尉”。墓中壁畫50餘組,内容豐富。壁畫上有墨書題記226項,均用毛筆書寫,都爲東漢後期的“八分書”,字的結體比較自由,字迹清晰,題記文字之多爲以往發現的東漢墓葬中所僅見。该墓墓葬年代當在東漢後期。[47]

1990~1992年,敦煌懸泉置遺址在發掘中獲得漢代簡牘、帛書與紙張的墨迹,還獲得牆壁題記,共有大小不同的殘塊203塊。其中大部分爲長期塗抹多次書寫的多層牆皮墨書,少部分爲一次書寫。經整理復原,其中F26:6爲正壁牆皮,較完整。用黑寬綫勾出邊框,中間用紅色竪綫分欄,然後書寫文字,共101行,文字有缺損,題爲“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這種牆壁題記前所未見,對散亂簡牘的編綴起重要作用,也有利於對西漢四時月令更加全面的認識。[48]

1997年,山西離石市城西石盤村一座磚石墓發現漢代畫像石。7號畫像石右下角墨書“石東柱”3字,隸書。8號畫像石右下方墨書“石西柱”3字,隸書。16號石有墨題“馬頭牛蹄之名浮□”,漢隸。18號石正面墨書漢隸“西河太守……”石盤村畫像石墓的年代約在東漢桓帝、靈帝時期。[49]

2000年,四川三臺縣郪江鎮崖墓群柏林坡1號漢墓出土大型彩繪壁畫,有46幅彩繪和浮雕加彩繪畫像,BM1前室左壁東側門板上有朱書紀年題記,從右至左分三排竪書“元初四年九月□日齊公[冢]”,古隸。此墓的年代“元初四年”(117年)屬於東漢中期。[50]

2000~2001年,陝西旬邑縣原底鄉百子村東漢壁畫墓墓門外有朱書“諸觀皆解履乃得入”“諸欲觀者皆當解履乃得入觀此”。[51]

2008年,西安市南郊曲江新區翠竹園小區一號墓墓室内壁有彩繪壁畫,内容豐富,單人物就有20個。其中人物三,頭頂右上方書有“小婢□”3字。該墓的年代大體在西漢晚期。[52]


[1]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

[2] 詳見本書第176~178頁“漢石刻文篆書”表。

[3] 鄭傑祥:《南陽新出土的東漢張景造土牛碑》,《文物》1963年第11期。

[4] 邵茗生:《漢幽州書佐秦君石闕釋文》,《文物》1964年第11期。

[5]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考古隊:《武清東漢鲜于璜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3期。

[6] 河南省偃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偃師縣南蔡莊鄉漢肥致墓發掘簡報》,《文物》1992年第9期。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新出土的漢石經殘石》,《考古》1982年第4期。

[8] 于書亭:《新出土的漢王舍人碑》,《中國文物報》1988年3月18日。

[9] 考古研究所漢城發掘隊:《漢長安城南郊禮制建築遺址群發掘簡報》,《考古》1960年第7期。

[1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1] 秦公:《碑别字新編》,文物出版社,1985。

[12] 高文:《漢碑集釋》,河南大學出版社,1985。《漢碑集釋》(修訂本),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13] 顧蔼吉:《隸辨》,中華書局,1986。

[14]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5] 趙超:《中國古代石刻概論》,文物出版社,1997。

[16] 趙超:《古代石刻》,文物出版社,2001。

[17] 陳淑梅:《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8] 趙超:《石刻古文字》,文物出版社,2006。

[19]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綫裝書局,2008。

[20] 毛遠明:《碑刻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9。

[21]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12。

[22] 吕梁地區文物局:《山西吕梁地區徵集的漢畫像石》,《文物》2008年第7期。

[23] 吕梁地區文物局:《山西吕梁地區徵集的漢畫像石》,《文物》2008年第7期。

[24] 羅二虎:《長寧七個洞崖墓群漢畫像研究》,《考古學報》2005年第3期。

[25] 劉學青:《試論〈龜山楚襄王刻石〉的書法價值——兼析西漢隸書的風格特點》,《中國書法》2002年第9期。

[26] 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山東青州市馬家冢子東漢墓的清理》,《考古》2007年第6期。

[27] 吕梁地區文物局:《山西吕梁地區徵集的漢畫像石》,《文物》2008年第7期。

[28] 尹增淮、江楓:《江蘇泗洪曹廟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文物》2010年第6期。

[29] 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平陰縣博物館:《山東平陰孟莊東漢畫像石墓》,《文物》2002年第2期。

[30] 永城市博物館:《河南永城僖山二號漢墓清理簡報》,《文物》2011年第2期。

[31] 連雲港市文管會辦公室、連雲港市博物館:《連雲港市東連島東海琅琊郡界域刻石調查報告》,《文物》2001年第8期。滕昭宗:《連雲港始建國界域刻石淺論》,《文物》2001年第8期。

[32] 王琳:《開封市文物商店收藏的一件半兩錢石範》,《文物》2003年第12期。

[33] 叢文俊:《包頭漢墓出土殘碑散考》,《中國書法》2001年第1期。魏堅:《内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34] 劉雲濤:《山東莒縣東莞出土漢畫像石》,《文物》2005年第3期。

[35] 叢文俊:《包頭漢墓出土殘碑散考》,《中國書法》2001年第1期。魏堅:《内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36] 徐州市博物館:《江蘇徐州大廟晉漢畫像石墓》,《文物》2003年第4期。

[37] 榆林地區文管會、綏德縣博物館:《陝西綏德縣四十里鋪畫像石墓調查簡報》,《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3期。

[38] 陳昆麟等:《山東東阿縣鄧廟漢代畫像石墓》,《考古》2007年第3期。

[39] 李炳中、郭鳳武:《新發現四川蘆山趙儀碑考略》,《中國書法》2005年第9期。

[40]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都區文物管理所:《成都市新都區東漢崖墓的發掘》,《考古》2007年第9期。

[41]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長清區文物管理所:《濟南市長清區大覺寺村一、二號漢墓清理簡報》,《考古》2004年第8期。

[42] 朱世學、胡家豪:《巴東張家墳墓群發掘簡報》,《巴文化》2005年第4期。《元和四年刻石》圖版和釋文參見謝春華《〈元和四年刻石〉書法評析》,《中國書法》2010年第4期。

[43] 李維:《南陽新發現漢代六門堰水利刻石書法研究》,《中國書法》2011年第4期。《南陽新發現漢代六門堰水利刻石》(部分圖版),《中國書法》2011年第4期。

[44] 叢文俊:《新發現〈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考》,《中國書法》2005年第5期。

[45] 黄佩賢:《漢代墓室壁畫研究》“内容提要”,文物出版社,2008年。

[46] 文物參考資料編輯部:《河北望都縣清理古殘墓發現彩繪壁畫》,《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5期。

[47] 内蒙古文物工作隊、内蒙古博物館:《和林格爾發現一座東漢壁畫墓》,《文物》1974年第1期。

[48]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敦煌漢代悬泉置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5期。

[49] 王金元:《山西離石石盤漢代畫像石墓》,《文物》2005年第2期。

[50]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綿陽市文物管理局、三臺縣文物管理所:《四川三臺郪江崖墓群柏林坡1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9期。

[51]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旬邑發現東漢壁畫墓》,《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3期。

[52]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曲江翠竹園西漢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