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本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書將對上述四個方面的内容,即綜述現狀、探討規律、專題研究、考釋文字依次進行研究。
本書的研究方法包括采用宏觀的理論探討與微觀的考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共時描寫分析與歷時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材料介紹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及考釋古文字的方法如形體分析法、假借讀破法、辭例推勘法、歷史比較法、文獻比較法等。
本書主體部分采取比較法,既有秦漢文字内部體系的比較,也有與不同時期文字的比較。通過比較分辨共性、個性,顯現特徵和規律,歸納類型範疇和進行理論總結。
本書行文力求深入淺出,在進行深入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兼顧實用性和可讀性。
[1] 有的學者還把“銘刻文字”分爲“刻銘文字”(石刻文字)和“鑄銘文字”(鏡銘文字),如侯學書《漢鏡銘與漢書法史》,《中國書法》2002年第2期。
[2] 秦漢銘刻文字是指通過刻、鑄、鑿、嵌而成的文字,也即除書寫以外的以其他方法形成的文字。秦漢銘刻文字主要有金文、石刻文、陶文(包括磚瓦文字)、印文(包括封泥文字)等。這幾類銘刻文字的性質是有所不同的。金文、石刻文、陶文是根據其質地分别是金、石、陶而命名的,而印文的命名有所不同。先秦秦漢印章多數爲銅製,也有少量玉、銀製品,當時的印章是鈐於封泥、陶器之上,後使用時蓋於紙上。所以先秦印章上的“璽”字,本作“尒”,或加偏旁“金”作“鉩(鉨)”,表明其爲銅製;或加偏旁“土”作“()”,表明印章抑於封泥之上。“爾”下加“玉”作“璽”,大約始於漢代。這樣看來,印文如根據其質地本應分屬金文、陶文、石刻文。此外,貨幣文是金屬鑄幣上的文字,貨幣的質地是金屬,其文字本亦應歸於金文。但一般把印文和貨幣文分别單列作專門研究,與金文、石刻文、陶文等并列齊觀。秦统一中國後衹有皇帝的印稱“璽”,一般人的印衹稱印。漢代皇后、諸侯王、王太后的印亦可稱璽。
[3] 例如陳煒湛先生的《甲骨文簡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張桂光先生的《商周銅器銘文通論》(國家社科基金2006年項目,中華書局,待刊),葉正渤、李永延先生的《商周青銅器銘文簡論》(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8),何琳儀先生的《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