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范畴的界定
一 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在西方经济学界,没有资本经营(或资本运营)这一独立概念的存在,但实际上相关理论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投融资理论、并购重组理论等,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投融资理论有: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MM理论、Myers(1984)等人的权衡理论、Myers(1984)等人的融资优序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理论、Harris和Raviv(1988)以及Aghion和Bolton(1992)的融资结构控制权理论等。并购重组理论有:马克思的《资本论》(1975)、Ronald Harry Coase(1937)(1960)的科斯定理、Prahalad和Hamel(1990)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多角化经营理论(Diversification Theory)、价值低估理论(Under Valuation Theory)、代理问题和管理主义者理论(Agency Problem and Managerism Theory)、自由现金流假说(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市场势力理论(Market Power)、税收刺激论和财富重新分配理论等(弗雷德·威斯通,1998)。虽然这些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及其采用的分析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实它们关注的焦点是一致的,即如何有效地进行投融资或并购重组,以促进企业商品经营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值。
国外学者虽然没有对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范畴进行明确界定,但实际上从很早开始,就一直把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看成是企业两种并存的经营活动。这个我们可以从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的实践、研究中得到证实。
全面预算管理自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杜邦公司(DuPont Company)、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产生之后,迅速成为大型现代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它对现代工商企业的成熟与发展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描述了这一史实(潘爱香,2001)。目前国外大中型企业有90%以上都采用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它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经营活动,要编制营业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采购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相关业务预算;另一类是投融资活动,要编制资本支出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债券投资预算,同时还要编制资本筹集预算,主要包括长短期借款、发行债券及还本付息预算,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预算。然后将各项经济活动对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财务报表预算)来反映。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实践和研究时,是把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看做企业并存的经营活动的。
再有,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1987年发布的第95号财务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还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1989年发布的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来看,它们都要求公司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将企业现金流量的流入和流出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经营活动就属于商品经营范畴,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属于资本经营范畴。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在进行财务研究时,也是把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看做企业并存的经营活动的。
因此,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研究一直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共同存在于企业的经营中,必须密切配合、良性互动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 国内研究现状
资本经营思想是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理论的重大发现,是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后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李锦(1995)是最早提出资本经营理论的学者,他于1995年6月21日在《东方讯报》上最早刊发了《资本经营试论》,此后两个月内相继成为《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社会科学报》《厂长经理日报》《信息日报》《东方快报》《发展论坛》等报道的头条。李锦率先提出的观点是,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公开修改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句话,然后把资本与资本金区别开来,将其视为价值形态,接着强调资本的结构问题,确定了资本增值的实现途径,提出了资本经营的内容、原则及其实践意义。这些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资本经营理论框架(李锦,2009)。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学者对资本经营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形成一股热潮,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论著和论文,对我国企业资本经营的问题,如:理论(熊海斌,1997;李凤云、王克、刘志伟,1997;高勇,1998;石兆文,2001)、实效(孙世敏、王星、王永安,2003;陈冬涛,2005;刘玉丽,2006;郑江南,2007;韩刚,2009)、风险(任浩,2005;倪瑛,2007;张刚刚、褚义景,2008)、模式(王雪峰,2001;何广涛、信育平,2004;王泽波,2006;曾建平,2006;王炜,2006;王春霞,2008;唐成,2008)、策略(陈明森、林述舜,2003;陶功浩,2003;高雅翠,2006;史立松,2006;薛晓军,2006;蒋文超,2007;叶思遐,2009)等,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但对于资本经营这个被广泛应用的经济范畴,目前在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形成规范的定义。因此,对于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1)认为资本经营包括商品经营
从广义的角度讲,资本经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杨波,2002)。广义的资本经营包括了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显然商品经营也在其中。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
陈承明和凌宗诠(2003)认为资本运营是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资本运动过程中对有形和无形资本进行综合有效的筹划、组织、管理的方式或活动。
王鸿雁等(2004)、胡鸣(2007)、李玲洁(2008)都认为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经营,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
此外,还有任秀梅(2007)等学者也赞成这种观点。
(2)认为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是企业并存的两种经营活动
狭义的资本经营是与商品经营相对应的,区别于商品经营的另一种经营方式,是指“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以价值化、证券化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股份回购、企业分立、资产剥离、资产重组、破产重组、债转股、租赁经营、托管经营等各种途径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杨波,2002)。
这种观点认为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的关系是:商品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商品经营,资本经营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资本经营是商品经营的提升和促进,离开了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就没有量的迅速膨胀和质的根本飞跃。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
陈永忠和姚洪(2000)认为应把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密切地结合起来,两者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
夏乐书等(2000)明确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区别和联系,指出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基础,资本经营要为发展生产经营服务,只有生产经营搞好了,资本经营的目标才能实现。
李玉平(2003)指出了资本经营与传统的商品经营相比具有的特点,如:资本经营的对象是资本,通过投出资本、监管资本运用和调整存量资本结构等行为实现资本的增值;而商品经营是以商品为导向,通过供、产、销实现销售利润最大化。还有企业在商品经营上的收益主要是商品销售利润;而资本经营既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获取更大的商品销售利润,又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取得投资利润,或者通过纯粹的资本交易获取资本利得。
杨文(2003)认为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都属于企业经营的范围,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马建国(2005)认为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应该是国有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都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彼此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两者无高级低级之分。
曾建平(2006)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既要精通生产经营,又要掌握资本运营,并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要注意防范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资本运营而忽视生产经营,把资本运营当做“空手道”;二是强调生产经营而忽视资本运营,把资本运营看做“歪门邪道”。
徐欢(2006)认为资本运营是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提出并加以使用的,是针对生产经营所忽视的部分,它和生产经营呈互补关系,共同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吕波(2009)认为资本经营与主业经营在企业经营中缺一不可。如果把企业比作一部车子,资本经营与主业经营就好比车子的左右两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车子才能快速前进。
此外,采用此观点的学者还有车正红(2010)、马学玲(2010)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广义的观点,还是采用狭义的观点,实际上目的都是一样的,即都强调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种经营活动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资本增值,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广义的观点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资本运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并凸显资本运营的战略意义。狭义的观点有利于企业在关注每项资本经营效益的同时,关注企业内部的机制协调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本经营的杠杆作用和资源整合功能。因此,本书采用狭义的观点,旨在研究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协调性,给出具体的协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