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禁的影响
明初开始实施的海禁政策,不论是对当时,还是对有明一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影响了清代的海洋政策。从海禁出台初期来看,该政策对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它切断了倭寇势力与沿海边民的联系,在明王朝国家初建的大形势下,给予了当时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也保障了明初时期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海禁政策的副作用也逐渐呈现,首先是阻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沿海之民,山多地少,田多斥卤,百姓依赖大海而生,下海上岛,砍柴捕鱼以为生计。“片板不许入海”的严酷政策,使得沿海一大批依赖海洋生存的百姓没有了生活收益,严重影响了沿海边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也阻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张燮《东西洋考》说:“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只有视渊若陵,久成习惯。富家征货,固得稇载归来;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缚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201]。
其次,东南沿海一带,从唐宋时期开始,即是与日本交往的重要港口所在,民间贸易交往频繁,中国的丝绸、瓷器等都是重要的交易物。由于海禁的实施,东南一带的海外贸易基本停止,这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影响了江南区域手工业的进步。实际上最后也影响到朝廷的税赋收入,可观的海外贸易税额由此也白白流失。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海禁政策也导致边海民人为了追求利益,违禁下海通番,“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202]。而有些如汪直之辈则干脆铤而走险,“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乎逍遥哉”[203],于是违禁下海现象逐渐严重,由此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嘉靖年间因为宗设、宋素卿争贡之役而罢置市舶司,进一步引发沿海通番商人“转而为寇”,以致嘉靖倭患的发生,即是明证。
而从大的方面看,明代海禁政策也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当时的“佛郎机”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商人已经到达浙江沿海,并长期驻扎舟山诸岛,佛郎机当时已经有了中国所不具有的火炮等先进技术,但是由于海禁政策,中国没有正确看待当时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先进的这些远来的商人,而是将之同倭寇一样对待,朱纨舟山剿倭,也把佛郎机一起清剿。而明代一直延续的海禁政策对清代的海洋政策影响很大,以致清王朝动辄即施以禁海、迁界等下策,由此也彻底改变了唐宋以来相对宽松的海外交往趋势,也由此改变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趋势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