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19世纪中叶英国的洋枪火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以来,工业化是强国富民之路已成国人共识,且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为此孜孜以求。如果现在还有人提出反工业化的观点,一定会贻笑大方。但是,对于在诺大中国内部一个特定区域内,比如在农业比较优势异常突出的河南省,或者比河南省更大的中原经济区范围内,是否要走工业化道路这样的问题,可就没那么容易形成共识了。
一直以来,反对像河南这样的典型农区走工业化道路的精英人士乃至理论家大有人在。他们往往以区域分工理论作为自己的论据,认为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犹如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一样,都应该专注于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实现合理的区域(国际)分工,并且通过区际(国际)之间的产品交换来满足各自多样化的需求,进而提高各自经济活动的效率。
但是,这种看似有理的观点根本没有考虑以下两个基本的事实:一是合理的区域(国际)分工是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前提的。在区域(国际)之间要素流动壁垒重重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合理的区域(国际)分工,从而一个区域(国家)也就没有可能通过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走上富裕之路。就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来说,要达到只专注农业而致富的目标,必须要以人口的大规模流出并被沿海工业化地区充分吸收为前提。谁都知道,由于区域之间严重的人口流动壁垒,这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二是即使要素在区际(国际)之间达到了自由流动的状态,在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区域(国家)范围内,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市场半径的约束,也未必一定是单一的产品结构才是合理的,或者说未必不能形成自己完整的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体系。就具有16.7万平方公里和超过1亿人口的河南省来说,放在中国的版图上绝不能算是一个小的区域,在这样的一个区域,绝对应该有自己的经济活动中心和多样化的工业与城镇体系,更何况涵盖5省30个省辖市、28万平方公里和1.7亿人口的中原经济区了!
所以,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虽然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也绝对应该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走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形成自己完整的、多样化的工业和城镇体系。这一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持续探索中原崛起的过程中逐步为亿万河南人民所认识,并先后写进了2003年的《河南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河南省委省政府豫发〔2003〕17号)、2011年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等重要文件中。
然而,像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这样的典型农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会遇到一个特殊的困难,那就是稀缺土地资源的瓶颈约束:在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越来越重大,粮食产量不但不能减少反而要日益增加,18亿亩耕地红线无法逾越的情况下,因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而不断增加的建设用地从哪里来就成了大问题。国家给出的合法解决方案是“占补平衡”,即一地因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所导致的耕地减少由另一地同样面积的新开垦耕地的增加来补足。但是,除非另一地存在着可供无限增加的新开垦耕地,否则,这一解决办法最终会走进死胡同。所以,真正有效地解决方案是推进人的城镇化,推动农民大规模进城,大幅度地节约居住用地,从而腾出足够的建设用地用于满足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样才是既保障建设用地供给,又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的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
近年来,我们依托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与社会转型路径研究》(08BJL040),围绕传统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关系及其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实地调研和学术研讨活动,成果汇集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现代化之路》《中原争鸣集(2013)——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转型》等著作中。
2012年末,适逢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招标,我主持的《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推进路径研究》获准立项(2012A002),从而推动这一研究继续深入。2013年5月至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郭庚茂书记亲自主持下,就推进新型城镇化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我们有幸被作为省内四大理论团队之一(其他三家分别是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和省社会科学院)参与这项活动,并独立承担了“城市的体系、形态和布局”“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促进机制”等三个专题的调研任务。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中,我们组织了近20人的团队,分赴郑州、安阳、许昌、信阳、洛阳、三门峡等多地,深入企业、农户、城中村访问,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座谈交流,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厘清了很多问题,最终形成了1个总报告和8个专题报告。这也是上述国家社科项目深化研究的成果和省社科重大项目的系统性成果。为了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的调研成果,也为了能够得到学界同行和关注新型城镇化推进演化的各界人士的批评,让我们在该项研究领域能够走得更远,取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我们决定将这些调研报告编辑成册,交付出版。
上述系列调研报告提出并证实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用现场采集的人口流动空间方向数据,以及官方统计的区际之间和不同层次城镇之间人口变动数据,证实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人口持续流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构建大城市为着力点,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促进要素向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区及省辖中心城市聚集的政策指向;二是通过梳理相关数据并与发改委、统计、社保、民政、教育、医疗、房管等涉及农民进城相关事务的政府部门座谈交流,弄清楚了影响农民进城、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及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和政策障碍,提出除了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教育资源投入,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之外,还应该疏通信息传播渠道,强化政府基层办事人员服务意识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拆除阻碍农民进城的玻璃门;三是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证实了农村现有土地制度是绊住农民进城脚步最主要因素的观点,提出了确立农户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并推动抵押交易,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民加快进城步伐的政策主张。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述观点和政策建议分别在5月初和7月初先后两次参加的,由郭庚茂书记亲自主持的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专题议事会上做了表达,并在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发展改革委征求即将出台的有关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等文件意见时,以书面形式进行了表达,得到了郭庚茂书记和其他省主要领导的支持,并以适当的形式吸收进了上述两个文件(草案)中。
耿明斋
201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