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媒体作为把关人的强势传播的特点,新媒体新闻传播表现出新的态势。新媒体以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姿态,让新闻传播不再是把关者的特权。
1.去中心化和大众赋权
所谓去中心化,是指传统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被解构。在传统媒体中,媒体作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中心位置,传播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力,决定着信息的重要与次要,数量与质量,甚至通过议程设置,决定着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对舆论的主导。但是在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环境下,新媒体新闻事件已经不再是受新闻传播者控制的事件,从新媒体新闻被发布出来开始,作为信息发布者,已经不再对此新闻有主控的可能。此信息被受众接收,受众可以转变为传播者进行二次传播。在信息多点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话语权力很难被一个中心控制。信息发布者的中心地位被淡化。信息的价值也不再由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大众的关注、追随和评论来决定,大众的话语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2.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不确定性
所谓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不确定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传播的方向不明确,可以说呈现无向性的特征,而且不再有稳定的传播方和接受方,传播的两端没有稳定而紧密的联系。另一个是新媒体新闻事件总是处在发展过程当中,其发展走向难以预料和控制。邱林川在《新媒体事件研究》中说:“新媒体事件的一个特征就是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因此舆论也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众声喧哗的态势。例如柴静《穹顶之下》视频发布事件。柴静精心打造一年之久的《穹顶之下》,在2月的最后一天的上午十点,通过网络平台——人民网和优酷、土豆视频网站,同时发布了这个视频。几个小时后,这个视频几乎在网络视频平台上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响力之大,可以用核爆级来形容。视频发布之后,几乎全网刷屏,而且持续几天之久。不仅视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社交网站,也实现了人人参与的传播态势。在传播学上有一个传播强效果理论——魔弹论,指传播所到之处,人们就像被魔弹击中了一样,完全接受传播的内容。柴静的视频也像一颗魔弹一样,击中了饱受雾霾困扰的中国民众。这个视频中涉及公共利益的环保主题,主持人冷静又带有一定感情的讲述,自然流露出的人文关怀,深入细致的调查细节展示,制作精良的视频画面,多角度的权威信息来源佐证,都给这部片子的广泛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视频的主题,本是饱受雾霾之苦的民众集体利益之所在,然而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在极速达到传播高潮之后,舆论开始呈现出多方分化的复杂态势。其复杂表现在:①从对视频雾霾主题的关注转化为对柴静本人的关注。这部片子本来是一部公益片,然而柴静本人的名人效应也在视频的传播中持续发酵,很多网民参与到对柴静个人资料的发掘中。并且有人指称,柴静本人有吸烟史,孩子是在美国出生,开的车是大排量等,甚至把柴静的恋爱史都扒了出来。这些柴静的个人资料不管是否属实,都和视频主题无关,但是随着视频的传播,关于柴静个人的讨论成为热点之一。②对该片的质疑和批评。在视频发布,万众颂扬之后,开始出现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质疑和批评集中在对这部视频作为调查报道的新形式的新闻专业性,其中所引用的数据的准确性,柴静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流于形式,以及这部片子的制作动机。③仍然有大部分人在力挺柴静和这部视频。他们认为柴静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能够自费并且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来打造一部公益性的调查报道视频,是居功至伟的。一部本来是毫无疑问的正能量视频,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作为传播者的柴静失去话语权力;而作为接受者的网民,在对视频的二次传播中开始转化为传播者并且获得话语权力。由于大量的由接受者转化成的传播者,出于自身利益,其传播话语也会呈现众声喧哗的态势。传播的焦点极易转移,事件的本来面目也会很轻易地发生改变,原初的新闻传播方向和效果处于难以预料和控制的不确定当中。
3.传受关系的位移和传播主体的多元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处于两极的关系,媒体传播者是绝对的主体,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即使是从原来大众传播中的单向传播发展到双向传播,媒体开始注意到受众对信息的反馈和回应,也依然难以改变受众的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原来的传受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理想的状态上说,普通民众已经从被动地接收信息转变为可以随时进行传播的主体。原有的传受关系发生了位移。
一是传统媒体的传播者也会变身为接受者。例如,信源从新媒体发出时,传统媒体从新媒体接收到信源,那么它就是信息的接受者。或者当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源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时,传统媒体要收集舆情进行判断分析,那么传统媒体又变身为接受者。
二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可以随时成为传播主体。例如可以把所见所闻所感随时发布到新媒体上,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成为传播主体。那么这个信源的接收者,原本意义上的受众可以对此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完成从信息接受者到传播者的转变。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个信源,可以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
三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是话语霸权和被话语强权支配的群体的关系,但是在新媒体新闻传播环境下,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平等对话,或者说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力。每个人都有权力参与传播,也有权力对信息提出评论,参与他想讨论的话题,表达自己的主张,而不受话语强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由于传受关系的转变,传播的主体也变得多元。具有专业资质的传统媒体、普通的草根网民、网站的编辑,甚至机器化自动化的搜索引擎,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的平台基本是零门槛的,只要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或者一台能上网的即时通信设备,有一个网上的账号或id,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接收信息,按照个人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关注信息。这个平台是开放的,而且不论时间和地点,你可以有机会评论n年前发生的事件。例如2013年发生了复旦校园投毒案后,有网友挖掘出了十年前发生的清华朱令案,并且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把这个十年前发生的事件重新推到众人面前,使其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在新媒体新闻传播环境下,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结合起来,传播者和受众既可以便捷地进行实时地沟通和交流,也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互动交流。相比大众传播时代的双向传播来说,受众从反馈和回应的被动状态,变为主动地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5.新闻传播的融合化
所谓新闻传播的融合化有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可以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也就是说,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手段,根据新闻内容的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新闻信息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被受众接收,实现多媒体化的信息传播。二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上的融合。媒介融合是指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共享内容资源,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差异传播新闻信息,实现对市场的细分和占有。传统媒介可以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源,对新媒体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度报道。新媒体也可以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或者同一内容资源可以同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发布。例如同一内容资源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的形式,那么文字部分和图片部分适合报纸使用,电视可以采用视频,网络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三是指新媒体编辑在编辑新闻的时候,融合各个媒体的相关新闻。例如整合几家报纸对相关新闻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报道,整合相关新闻信息的不同体裁的报道等。
6.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传播信息的碎片化
新媒体基本是零门槛的信息发布平台,无论是个人还是媒体,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草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力,但也正因如此,传播信息的碎片化问题开始凸显。传播信息的碎片化一个是信息的发布者发布的信息没有经过议程设置,随心随时随地,没有系统没有规律,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一个是原有的传统媒体的严谨系统的传播格局被打破,新媒体的传播显得分散和无序。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不仅使传播主体变得多元,也使传播过程中的价值观变得多元,网络众声喧哗,个性彰显,却很难汇聚为一个宏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