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媒体新闻的新闻价值和新闻真实
第一节 新媒体新闻的新闻价值
新媒体新闻相比于传统媒体新闻和门户网站的新闻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同时其新闻价值要素也有所不同。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媒体新闻,或者说草根新闻的新闻价值,主要以微博新闻为例。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我们可以把微博新闻叫作草根新闻。这些新闻不是专业的新闻生产者制作的,发布微博新闻的人水平参差不齐,很少有专业新闻的水准,有的甚至文字的基本功都不具备,有的微博新闻的语言表达逻辑不通,文字欠通顺,但是微博新闻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微博转载新闻,我们称之为病毒式的传播,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那么微博新闻的新闻价值应该怎么去衡量和看待呢?
1.延展性
微博新闻的延展性越大,其价值含量就越高。也就是说,无边界,通过网民自发地挖掘新闻的各个角落,来使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也可以说是去标签化、去中心化。微博新闻是一种自发行为,没有任何关于新闻格式和内容的规定。唯一的规定是所发布的内容要在140字以内。微博用户只要不突破140字的发表限制,可以自由把握。微博新闻没有标题,没有固定的格式,反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去标签化和去中心化的新闻价值。在比较正式的新闻稿件中,一般都会有一个标题,而标题的简短和扼要,很容易给新闻事实贴上标签,但微博新闻没有标题,没有标题就没有这种主观拟定的标签式的概括。微博新闻的发布者只是在140字的范围内阐述新闻事实。也就是说,微博新闻的读者直接阅读的不是被概括的新闻事实,而是具体呈现的新闻事实。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微博新闻没有严格的一事一议或者一个消息一个主题的概念。正式的新闻稿件,一般的写作要求是一篇稿件只能有一个主题,一篇稿件只能呈现一个新闻事实,也就是说正式的新闻稿件都是有一个中心点的。而微博新闻稿件则没有这样的中心,而是以微博新闻的发布者的叙述逻辑和情感逻辑为准。这样没有中心的新闻事实呈现,虽然有可能妨碍阅读和理解的便利,但是也会为微博新闻读者的各取所需提供方便。同一个新闻事实,微博新闻发布者可能呈现的是发散的状态,读者可以从一篇微博新闻中提取到各种信息。例如郭美美事件,郭美美在微博炫富,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网上炫耀其名车豪宅的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年轻的脸庞、奢华的名包名车、特别的头衔立刻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据百度百科称:“‘郭美美事件’就像是一部悬疑电视剧,精彩情节不断涌现,众多谜团待解。网友再次有惊人发现,中国红十字会有工作人员办企业经商。7月1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中国红十字总会募捐箱办公室主任张赢方,既是红十字世博温暖基金副主任、红十字传播基金副秘书长,同时竟然也是一家叫‘心动中基传媒’公司的总经理。”
但有媒体就此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求证,红十字总会没有正面回应。与此同时,网友惊奇地发现,这条微博出来没多久,与“张赢方”相关的一些网页陆续被删。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郭美美新闻事件的延展性在微博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而其延展是由拥有雪亮眼睛的众多网民提供的。网民通过不断地挖掘和爆料,使这个事件跌宕起伏,高潮频出,其影响力很大,对红十字会的募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度也急剧下降。而这个不断被丰富的无边界的有着无限延展性的新闻事件,无疑是微博新闻中很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2.接近性
对于传统新闻来说,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就是接近性。据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意义。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性别、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他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1]而对于新媒体新闻来说,接近性更是衡量其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种接近性不是指地理、职业、年龄等方面的接近,而是指阶层、直觉和情感上的接近。对于使用新媒体的网民来说,大部分都属于草根阶层。从阶层这个角度讲,他们所关注的新闻焦点也比较接近。比如,他们更关注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不普通的事儿,更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闻。相比于传统新闻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重要性和显著性来说,他们并不是特别关注权贵政要和各种会议,那样的生活离他们太过遥远。例如2013年1月12日“江苏身边事儿”发的一条微博:“【四代单传 南京一儿媳被迫打‘生男针’】家住秦淮区的老朱家四代单传,随着儿子结婚后,朱老太太开始动起了心思。日前,她带着儿媳妇来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询问专家,是否可以通过注射碳酸氢钠,让儿媳妇的体质变成碱性体质,争取一举得男。当场被医生严词拒绝了。”这样的身边发生的普通人的稀奇事儿最能引起关注和转发。陈力丹在《新闻理论十讲》中谈道:“与强调新闻价值相反,现在还出现了‘反新闻价值’的新闻选择标准。当然,论证者不是完全反对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但是强调以‘亲社会意识’来校正以往的选择标准,反对新闻传播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比如,传统新闻价值强调在名人身上出新闻,现在有人提出,在小人物身上出新闻。”[2]其实这里所谓的“反新闻价值”的新闻选择标准,正是微博新闻的新闻价值标准。先是由于其阶层上的接近性,微博新闻更偏爱小人物身上出的新闻,而且微博新闻更接地气,相比于传统新闻的高大上,微博新闻没有阶层平衡的必要,也没有宣传的功能,与社会无缝对接。再比如《人民日报》的一则微博:“【湖南5名大学生暴走300多公里回家:再不疯狂就老了】这5个穿着冲锋衣、背着背包、拿着登山杖的‘90后’大学生,来自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和湖南商学院。12日这天,他们选择从长沙徒步回到郴州老家,预计耗时10天,行程300多公里,用自己的‘铁脚板’印证一句话: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这样的小人物身上的新闻是很受微博用户关注的。其次是直觉上的接近。微博发布和转发新闻的人,都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把关人的标准来衡量取舍的,而是从直觉上认定这新闻是值得发布或转发的。这种直觉,是普通人对新鲜事儿的敏感。也就是说,网民在发布和转发新闻时,只要这则新闻与其兴趣点有吻合之处,即可成为他们关注的新闻。那么这种敏感在新闻的选择趣味上有相近之处。这种直觉上的接近,是平凡人在长期的平凡生活当中积累起来的新闻敏感。再一个是情感上的接近。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是最为相似的,所以他们的情感也有接近性。尤其是他们在微博发布或者转发新闻,往往会附带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这一点和传统新闻有大不同。传统新闻最为讲究的是客观叙事,以免因为暴露了记者的主观感受而影响受众的判断。但是微博新闻却与之相反,微博新闻发布时往往伴随强烈的主观感受。而读者在阅读此类新闻时,读者往往更愿意相信新闻发布者的感受是最真实的,这样使他们更容易感觉到此新闻的真实可感,有如身临其境。这种情感上的接近性,是微博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例如,对弱者的同情,对贪官的愤怒,对正义的渴望,这种情感结构的相似性,是微博新闻迅速集聚人气的重要因素。例如这条名为“讲句真话”的微博用户发布的新闻观感:“看到南京政协委员拿Pad开会,官方称4年省150万的新闻后,大山的孩子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用反讽和对比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对官员腐败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最后是语言上的接近性。网民看惯了传统新闻稿件严谨的语言表达,客观的叙述方式,对微博上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发布的新闻自然产生强烈的熟悉感、亲切感。例如春运车票销售期,微博上关于12306的新闻最易于被关注和讨论。看这一则发布者为“奇葩动车票”的微博:“【庆丰包子铺动漫名都能乘车 12306现化名买票】福建网友用真实身份证号加动漫名东风谷早苗和冴月麟,在12306网站订车票并顺利上车,又有庆丰包子铺车票现身,成功订票取票乘车退票,业内人士称12306未与公安联网无法审核身份,网友:说好的实名制呢?买不到票的节奏!”用“奇葩”一词来形容火车票,用“买不到票的节奏”来表达失望和愤怒,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通俗化、生活化,而且流行化,接近网民们的语言习惯,所以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
3.参与性
对于新媒体新闻来说,参与的人数也是衡量其新闻价值的一个标准。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其参与新闻的途径一般有两个:一是转发,二是评论。一个新闻事实,如果能引起网民转发的欲望,就体现出其价值了。转发的人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如果能够引起网民评论的欲望,那价值就更大一些。网民的评论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地站队,简单地表明态度和立场;另一种是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在网络中,也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当很多人都选择不再沉默,而要针对某一新闻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可以想见这条新闻刺中了很多人的神经,那么这条新闻的价值就已经凸显。
4.娱乐性
新闻学界关于新闻价值要素含量的理论中会提到趣味性这个要素。在刘海贵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中这样描述道:“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喜闻乐见的意义。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3]由此可见,所谓趣味性,简单地说,就是指读者对新闻事实愿意看,想看,喜欢看。但是对于新媒体新闻来说,娱乐性的提法要比趣味性更合适一些。这是因为,趣味性只是读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有兴趣看,看完觉得有趣而已。而在新媒体新闻中,受众需要的则是在阅读转发和评论新闻的时候获得快乐,甚至因为参与新闻的转发和评论而达到一种狂欢的状态。在何敏的《对新媒体传播中大众文化心理的透视》一文中这样写道:“网络空间的生成,似乎将巴赫金研究的狂欢广场式的生活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充满着大众性、颠覆性和娱乐性的特征。”[4]新媒体新闻的娱乐性是其很鲜明的特点,人们由于在网络空间的虚拟身份,所以几乎可以肆无忌惮地调侃玩笑,当然,也有可能在娱乐的背后,揭示一个严肃的现实命题。从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网民们在网络新闻中找到了一个又一个能让他们尽情娱乐的对象。当对一个复杂而又严肃的问题无法轻易下定论时,网民也能够用一种娱乐的心态去对待,例如“范跑跑”。范美忠在四川大地震中的行为和后来的言论,颠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师德观,在网民大跌眼镜却又被这种新奇的言论所惊诧的时候,网民用一种娱乐的心态表达了自己的迷茫。他们把范美忠称为“范跑跑”,还制作了“范跑跑之歌”以及一系列的搞笑视频。虽然在用娱乐心态对待这个未解的现实命题,但是这个新闻事件的影响却在网民的娱乐中不断地扩大延展,形成了一个有价值的新媒体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