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汉语语境中的“族群”表达

对应西方学界“ethnic group”的,是中文“族群”一词。“族群”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初为台湾人类学界使用。进入70年代后,“族群”(ethnic group)和“族群性”(ethnicity)理论日益为台湾相关学科所关注和借鉴。大陆学界使用“ethnic”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的民族识别”翻译为“Ethnic Identification in China”[27]。这应该是大陆学界第一次用“ethnic”来表述中文的“民族”一词。与西方族群话语的演进历程不同,汉语语境中的“族群”表达从一开始就存在多种不同的声音。有别于台湾把“族群”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使用,大陆汉语语境的“族群”在借用、批判抑或反思的过程中,一直在进行着一种根本性的探讨——什么是族群?不同的“族群”表达,或引用西方话语中的权威言论,或纵横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本质特征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