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对外交通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先秦时期广西对外交通的开启

第一节 广西地理环境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广西地处中国华南西部,南临北部湾,东南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依贵州,西靠云南,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广西的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被高山、高原围绕,中呈盆地状。盆地内山岭、丘陵起伏,小块平原相间。水量丰富,绝大多数河流顺着地势汇入西江。广西水源丰富,河流众多,河流总长约3.4万公里,分属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流域的五大水系。属珠江流域的有西江、北江两水系,其中西江水系以红水河、柳江、黔江、郁江、浔江和桂江为主;属长江流域的有洞庭湖水系,主要为湘江上游;属红河流域的有百都河,经越南流入北部湾;属滨海流域的是独流入海的桂南沿海诸河。水域面积约8026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3.4%。广西大陆海岸东起广东、广西交界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全长1500多公里。海岸沿线形成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铁山港、珍珠港、龙门港、企沙港等天然良港。

广西地处五岭之南,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地理区位优越,地形地貌丰富,水系密集,气候条件独特,这些自然条件深刻地影响着广西对外交通的发展。广西自先秦时期就与中原王朝有了往来,秦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西一直是中原王朝重要的出海或通往交趾的通道。同时,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以及中央王朝加强对广西的治理,广西的对外海陆交通得到了一定发展,交通路线日益明晰。

一 地理区位与对外交通

在影响交通发展的诸多因素当中,自然地理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广西对外交通通道的取向、道路的走法、交通干线的作用等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甚为密切。要了解广西历史时期交通发展的概况,首先要了解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交通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同时又存在哪些弊端。

广西为古越人活动地区,秦始皇平定岭南后,置象郡和桂林郡。汉武帝平定南越改置郁林、苍梧、合浦3郡。唐初属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分置岭南西道,治于邕州(今南宁市)。宋太宗至道三年(997),置广南西路,治桂州(今桂林市),“广西”成为行政区域名称由此开始。元初改隶湖广行中书省,称广西两江宣慰使司,广南西路所管辖的北部湾北岸、雷州半岛及海南岛等地区,元另设海北海南宣慰司,治海康(今广东海康),隶湖广行中书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分置广西行中书省,简称广西省。明初将原隶湖广行中书省的海北海南道改隶广西行中书省,但不久又将它转隶广东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将广西行中书省改称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领桂林、南宁等11府,以后至清代广西的境域基本未变。新中国成立后今北海、合浦、钦州、防城、灵山、浦北等市县和永宁部分地域重新划归广西。总之,广西地名所辖区域,在历史时期略有变化,本文研究广西对外通道,所指范畴以今天广西所辖为基准。

图1-1 广西政区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西地图册》,湖南地图出版社,2007,第6~7页。

广西地处中国五岭之南,位于东经104°29′~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全区总面积236661平方公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1]

由图1-1可知,广西地处中国华南西部边陲,东南连广东,东北接湖南,北接贵州,西接云南,南临北部湾,是中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及东南亚海陆连接的纽带,是中国西南重要的出海大通道。早在2000多年前,广西就已经成为中国海上通向东南亚、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门户,是中华民族和上述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同时,广西西南与越南为邻,海陆相通,中越边境线广西段长约637千米(公里)。[2]广西的防城港、凭祥、宁明、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7个市县与越南高平、谅山、广宁等省份分别接壤。历史上,广西对外交通的发展深受中越两国关系的影响。两国交恶时,广西则成为边防前线,军事的征调等均要依托于交通,对广西对外交通的发展影响深远;两国和平相处时,使者、商旅之间的往来,促进了广西对外交通的持续发展。可以说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的“东南亚因素”尤其是“越南因素”影响十分明显。

二 山川地势与对外交通

广西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桂西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被一系列整齐且有规律的弧形山脉所环绕着。如图1-2所示。

图1-2 广西山脉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西风物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13页。

从图1-2中可以看出,广西辖域内的山脉形成了三大弧:桂北的八十里大南山、天平山和九万大山形成了北弧;桂东北向西南方延伸的驾桥岭、大瑶山和从西北方向东南方延伸的大明山、都阳山形成了中弧;桂南的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公母山、大青山、六韶山形成了南弧。另外,在桂东北,五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横亘于此,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渚岭等山脉间的谷地,自古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相互往来的交通要道,是中原经广西出海的交通干线。

“两山之间必有川,两川之间必是山”,广西境内山峦起伏,密林葱郁,雨量充沛,孕育着丰富的水源,区内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含沙量少,十分有利于航行。广西河流大多随着地势的总倾斜而呈西北向东南流的走势,形成了以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组成的西江干流横贯于中部,至梧州为出水口连接广东的树枝状西江水系。经梧州入西江过北江可进入中原地区;经梧州北上溯桂江、漓江达桂林,过灵渠,入湘江可北上入中原;自梧州经西江顺流而下可达广州出南海;自梧州溯浔江,经郁江、邕江,西南溯左江而上至龙州登陆,经凭祥可至安南;自梧州溯浔江而上,经郁江、邕江,西北溯右江而上至百色登陆,西行可至云南;自梧州溯浔江而上,经黔江、柳江、融江,入都柳江可至贵州。西江水系,自古就是中原、云南、贵州经广西出海或通往安南的重要过境通道。还有众多东南流的河道和大海相连,如南流江——合浦出海口,钦江——钦州出海口等河海相连,这些独流入海水系直接注入北部湾,玉林、钦州等地顺流而下经海路可直接到达越南沿海等地。此外,广西第四大水系——属越南红河水系的百都河水系,发源于云南省富宁县,经广西百色那坡县流入越南甘河后汇入红河入北部湾,是沟通越北与桂西地区及滇东南的重要纽带。如图1-3所示。

图1-3 广西河流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西风物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25页。

广西石灰岩地层分布较广,尤其是桂西地区与越南陆路边境地区,喀斯特地貌特别典型,峰丛连绵,在山峰与山峰之间形成众多的隘口,这便成了桂越边境交通的孔道。同时,山峰之间往往形成洼地、谷地,其间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人们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桂越边境道路错综复杂,在古代,广西通往越南的海路经过波涛不定、飓风盛行的大海,航行也极不安全,当广西通往越南的陆路畅通后,人们多愿意选择这条道路往来。正如《安南志纪要》在序中道:

安南界在粤东西及滇南之国,粤东、滇南由海道入,而粤西由陆道入,故颁朔传檄以及上表进贡,由粤西,取其地形便也。[3]

可见,山川地势是影响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气候环境与对外交通

广西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其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云贵高原和岭南山地,全年受海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干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较高,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冬短夏长,冬暖夏热。由于广西东西跨近8个经度,南北跨6个纬度,山脉纵横,地形复杂,气候地域差异明显,存在着东西和南北差异。从降雨量上看,广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降水分布为南北多、中部少,东部多、西部少。由于广西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格局,桂东地区降水多达1500~2000毫米,中部1500~1250毫米,西部多在1250毫米以下。[4]受东亚季风影响,广西夏季雨水充沛,年降水量约有80%集中在4~9月份,冬季干旱,雨水稀少。[5]高热多雨的夏季,常常使广西河水暴涨,影响广西的内外交通。

除了雨水多发对交通的妨碍外,广西瘴疠的盛行亦是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的一大障碍。自古以来,广西一直被视为瘴乡,中原人闻之而生畏,有关瘴气的记载,更是连篇累牍。“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6]“瘴,二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莽沴气,郁勃蒸熏之所为也”。“邕州两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7]明永乐八年(1410),黄福建议自安南至黔州之间增设驿站,其中一个原因即是鸡陵、隘留、丘温、凭祥、龙州、太平“俱瘴疠之地,行者艰难”。[8]由于广西道路瘴疠颇多,明成祖曾诏令安南,如果经广东路来没有瘴气,奏事者可以由广东入京来。直至清代,“岭南辽阻,昔人视为畏途”。[9]“来宾、南宁、浔州一带江水腥浊”,[10]俱瘴毒,不可饮。这些地区都是广西对外通道的必经之地,气候和瘴疠对广西的交通,尤其是广西的对外交通产生了阻滞的作用,同时也阻碍了广西同外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