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建交30年经贸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的条件及可行性
——纪念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
刘瑞 张后乐
【内容提要】在中韩建交的20年中,中韩经贸总额以年均22.7%的速度递增。其成功在于五个方面:两国政治领导集团对中韩经贸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双方之间的政治互信;两国工商集团对中韩经贸关系的高度认同和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互补性;两国政府对经贸关系设定的限制条件在经贸关系扩大过程中逐步放松;周边政治和经贸关系格局稳定。经过简单预测,到中韩建交30周年时,两国经贸总额将突破万亿美元。但要实现美好前景,需要应对好四个方面的挑战:韩国在华企业承受中国经济成本上升的耐压性挑战;中韩经贸关系长期不平衡的挑战;中国投资进入韩国受限制和歧视的挑战;中韩民间亲善友好脆弱性的挑战。为此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经贸关系条件改善:继续加强两国政治领导集团之间的互信;建立中韩FTA;认真对待中韩贸易的不平衡性并求得大致平衡;继续稳定朝鲜半岛脆弱的和平局面。
【关键词】中韩经贸 FTA
【作者简介】刘瑞,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教授,2001~2002年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交流项目人选。张后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12年是中国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第20个年头,两国关系进入了全面建设战略合作伙伴这一新的合作阶段。建交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双边交流合作不断扩展深化。以中韩经贸领域数据为例,建交20年间中韩经贸总额已由1992年的50.6亿美元增长至2540亿美元。同时随着双边贸易合作的深入,中韩之间的相互投资也逐渐深化,FDI持续上升。截至2010年,中韩间投资总额已达480亿美元,20年时间增长近300倍!通过观察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两国因为传统的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双边经贸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中韩两国对自身的发展路径进行调整,以及过去以来的相对优势资源如劳动力价格,使得过去的互补基础逐步丧失,引发了诸多问题。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使中韩经贸问题更加复杂。在如此情况下,如何继往开来,是我们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一 中韩经贸发展20年回顾
中韩于1992年8月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至今已经走过20个年头。回顾两国这20年的经贸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因中韩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韩国的出口导向型的增长路径,虽经历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朝核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领导人的换届,但仍然保持了快速发展,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深化。其中主要包括经贸总额的持续提高,两国间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双边合作的不断深化,中韩经贸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地位的提升。
(一)经贸总量迅速增长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20年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2.7%。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见表1),在1992年建交的时候中韩贸易额只有50.6亿美元,而到了2011年中韩贸易额达到2456.0亿美元。其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只有26.2亿美元,1995年时就突破了10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了200亿美元,到2011年时就有1627.0亿美元了。而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24.4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29.0亿美元。
表1 中韩贸易发展(1992~2011年)
(二)两国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韩国对中国投资始于1985年,起步较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85~1992年,韩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只有942个,合同金额6.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只有1.6亿美元。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见表2),截至2010年,韩国在华投资项目达到52172个,实际使用金额达到了473.03亿美元,比建交前的8年足足增长了294倍之多!
而据韩方统计,2010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对美国和日本的投资。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中国商务部2012年公布的2010年引进外资的统计也显示,中国从韩国企业引进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仅次于直接、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和美国,居第三位。
表2 境外投资情况(2010年)
同时,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也积极主动赴外国进行投资,因为东亚地区的地缘的相近、文化相近,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投资总量在快速增长。
图1 中国在东亚投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中国在东亚的对外投资中,对韩国投资一直高于日本。在东北亚三国经贸关系中,中国事实上已经与韩国结成了更为密切的投资伙伴关系,双边经贸结构不断优化,中韩经贸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获得了提升。
(三)总结
回顾这20年的中韩经贸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韩企业之间建立了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交往日益紧密,大有一体化之势。韩国企业从中国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企业从韩国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两国携手共同开拓欧美市场,获得了各自的发展利益。
1.中韩经贸过去20年经受了两次金融危机打击,两次打击均给中韩双方当年的经贸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但是两国经贸关系迅速恢复过来并继续发展,充分说明中韩经济贸易往来已经相当深化和稳固。产生这种深化和稳固的经贸关系是需要一些条件的,认识这些条件对未来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简而言之,这些条件主要有五个。
(1)两国政治领导集团对中韩经贸关系的高度重视和互信。中韩两国政治领导集团的政治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过去20年两国高层共同维护和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这是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两国经济工商集团对中韩经贸关系的高度认同和推动。两国经济工商集团的利益有对立,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共同利益优先于差别利益,整体利益优先于局部利益,大利益优先于小利益。对对方利益的照应是经贸合作成功的充分条件之一。
(3)两国经贸关系具有互补性,并且双方依据互补性新变化做出动态调整。中韩经贸关系建立之初就具有一种互补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客观条件。随着双方互动的推进,有些互补性关系开始减少,竞争性关系开始增加,但是双方的互动调整使得互补性在更高层次上延续。这是双边经贸成功的充分条件之二。
(4)两国政府对经贸关系设定的限制条件在经贸关系扩大过程中逐步放松。尽管双方过去没有自由贸易协议,但是在WTO框架之下和双边政府不断的补充协议之下,双方经贸关系的限制性条件日益放松。这是经贸成功的充分条件之三。
(5)周边政治和经贸关系格局稳定。20年间,双方共同应对了朝鲜半岛上发生的多次经济、政治、社会及军事冲突和危机,所有冲突和危机都没有让双方经贸关系交流停滞不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双方共同努力维持了周边环境的稳定。这个条件在当今世界存在类似冲突和危机的其他地区是不曾具备的。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二。
2.中韩经济在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中韩建交之初,中国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发展中国家,如今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然把自己当作发展中国家,但是世界已经对中国刮目相看了。同样,20年前,韩国刚刚取得工业化国家资格,是OECD国家中的新成员;20年之后,韩国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应当说,两个国家在经贸合作的20年中,共同迎来了各自在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地位的提升。这有利于强化中韩双方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的国家意识和民间意识。
3.中韩经贸合作的结构在发生变化。20年前,中韩经贸结构互补性极强,但是20年之后,这种互补性开始减少。从两国的经贸结构可以看出,电子、机械产品已成为主体,农产品和初级原材料所占的比重较小,人员交往、劳务输出、服务贸易持续增长,两国贸易结构正在优化升级。相对而言,韩国对中国的进出口结构变化不及中国显著。中国近年来已经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低端制造业、原料出口国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发展,中韩两国在外贸领域的趋同性导致两国在外贸新环境下产生了一些竞争和摩擦。这说明中韩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已达到相当的深度,为了促进中韩企业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中韩之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更紧密的交流协调机制。
二 中韩经贸未来10年的发展预测
一般来说,没有理由对未来10年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抱悲观看法。中韩经贸关系在过去的20年中经历了太多的挑战和意想不到的危机,但都能安然渡过。显然未来10年不会再有超过像1997年或2008年那样巨大的金融危机。据此,笔者依据两种计算方法对未来10年即2012~2022年的中韩经贸总额进行了粗略估计。
第一种估计方法:按历史增长率外推。这种方法简单地计算了研究对象的初始期值与计算期值之比的增长率,再假定未来期大致条件不变而用这个历史增长率做预测。按照前20年的实际年均增长率,第一个10年(1992~2002年),中韩经贸规模年均递增24.3%,实际规模由50亿美元增长到约450亿美元;第二个10年(2002~2011年),中韩经贸规模年均递增23.8%,实际规模由450亿美元增长到约2500亿美元。第三个10年(2011~2022年),按不低于20%的增速计算,双边经贸总额预计将由2500亿美元增长到18000亿美元!显然,1800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数字是令人吃惊的。
第二种估计方法:ARIMA(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这种方法考虑了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情况,再假定未来大致条件不变而模拟未来期数据,展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过程。具体模拟方法和过程参见本文附录。依照模拟结果,2012~2015年,中韩贸易总额年增长率为17.2%~18.3%,自2015年之后会稳定在17%。根据此结果可以确定,在一切外部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未来中韩贸易总额的增长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已经低于之前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据此测算,到2022年中韩建交30周年时,双边贸易总额也会达到13000亿美元。
尽管两种预测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趋势外推,13000亿~18000亿美元贸易总额预测也不十分精确,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10年中韩之间的经贸总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应该不成问题。过去20年中韩经贸关系遇到过像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巨大的两次外部冲击,以及各自内部的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冲击,但这些都未能阻挡两国的经贸往来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因此,除非发生特别重大的意外事件,这种趋势是不太可能逆转的。
三 中韩经贸发展未来10年可能面临的新挑战
中韩经贸关系保持过去20年增长趋势的难度在加大,归结起来,未来10年中韩共同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一)韩国在华企业承受中国经济成本上升的耐压性挑战
中国和韩国作为亚洲发展模式的典型,在过去20年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不同程度上对外向型的增长路径有依赖。过去20年,中国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在短时间内就成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一员,甚至是世界工厂,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的近邻和走着几乎同样发展路径的韩国企业,是中国低成本资源的受益者。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改变了这种局面。首先,中国城市化进程导致劳动成本上升。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已有1.2亿农民工进城,另有1.2亿农民工进入非农产业。中国劳动力供给已不像20年前那样充裕。几乎同时,中国人口“红利”开始消失,沿海地区劳动成本率先上涨。其次,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导致劳动成本上升。因2008年危机欧美经济受损,其消费能力下降使中国认识到传统出口导向型模式的局限性,经济增长必须依赖内需消费拉动。而拉动内需消费的主要办法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升个人收入和福利。个人收入和福利提升绝对地使得劳动成本上升。最后,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的环境成本上升。过去20年,中国大力发展了资源消耗型产业。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5%,其中重工业比重达70%。但是现在开始注重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环境资源。为保护和治理环境而支付的环境费用将会大大上升。
所以,单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外向型企业感觉到了严重的生存压力。韩国在华的多数中小企业对劳动和环境成本上升敏感度高,一有风吹草动就出现跑路现象。而这种跑路行为在缺乏法律机制制约的情况下极易给中国普通劳动者和债权人造成伤害。所以,韩国在华企业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成本上升的压力以及中国如何处理韩国企业的跑路行为,是进一步保持中韩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挑战之一。
(二)中韩外贸关系长期的不平衡性挑战
在以往的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方面大多保持顺差或是比较稳定的逆差规模,贸易逆差通常不会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但中韩之间,自中韩建交的第一年起,中国对韩国就存在贸易逆差,且随着两国贸易总量的扩大,贸易逆差也在扩大。1993年,中国的逆差为12.22亿美元,而到2000年已增至344.3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贸易逆差已高达798亿美元。据韩国方面统计,中国是韩国排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顺差来源国。
图2 中韩贸易逆差
产生逆差的原因很多。第一,这种逆差是由于中韩贸易的互补性造成的。在中韩经贸关系中,中国扮演加工工厂的角色,而韩国是这个加工工厂关键部件的提供者,中国企业需要从韩国进口大量的诸如芯片、电子显示屏之类的高科技原件,在中国组装后销往欧美的发达国家,而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增长,对欧美出口增多,这种需求在逐步扩大。韩方对华出口的大多数是高附加值产品,而中方对韩出口的大多数是低附加值产品,一高一低造成中方的逆差和韩方的顺差。第二,中国产品进入韩国面临诸多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中国与韩国在中低端产业方面较为相似,加上中国有价格优势,所以韩国对中国产品进口有恐惧心理。这点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上得到了集中体现,2002年的中韩“大蒜手机之战”、2004年的“泡菜之争”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长此以往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一问题应得到韩国方面的重视,韩方应立足长远、加强与中国的协调,从而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使两国贸易走上更加良性发展的共赢道路。
(三)中国投资进入韩国受限制和歧视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政府和企业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中国企业普遍有海外投资的需求。因为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韩国也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但是,韩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政策使中国企业投资韩国面临很多困难。韩国政府设定了很高的外资进入门槛,中国企业进入金融、航空、海运、医药制造等领域时面临诸多壁垒。例如,韩国规定工程承包商必须在韩国当地有业务或合作方才可进入韩国市场,这实际上堵塞了没有在韩工作经历的外国企业进入韩国市场的道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实力,但正因为韩国的这一规定,目前在韩国工程承包市场上尚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再比如,中国的中医师要进入韩国,中国颁发的医师资格证是不被韩国承认的。若想考取韩国医师资格证,医师必须精通韩语。许多中医师就是受这一规定所限而难以进入韩国工作。就企业间并购投资来讲,因为韩国劳资关系复杂,技术出让限制较多,中韩企业在跨国并购时常两败俱伤。
韩国市场“密闭”程度很高,外资企业很难打进。这不仅是中资企业遇到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进入韩国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韩国对美国企业设置的标准相对较低。在韩国市场,中国企业想要与美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是有些困难的。根据韩国知识经济部的资料,2010年,韩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达131亿美元,创下亚洲金融风暴以后的历史最高纪录。外资企业作为韩国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韩国经济的增长,还起了推动韩国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在减少。韩国政府在意识到这点之后对来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投资进行了松绑,为中国企业开辟韩国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还须把握韩国市场特点,找准市场定位,才能有所作为。
(四)中韩民间亲善友好脆弱性的挑战
中韩之间的经贸利益关系已经为双方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阶层的全体国民所认同,但是基于复杂的历史和地缘背景,中韩之间时不时地爆发民间及媒体冲突,有时还演变为激烈对抗,比如中国渔船越界捕鱼事件等。首先要承认,中韩之间的民间亲善程度要高于韩日之间和中日之间,但是这并不等于中韩民间亲善程度有多高。韩国民间的情绪容易被媒体宣泄和放大出来。各种游行示威对韩国政府制定对华经贸政策有较大影响。未来10年朝鲜半岛的各种危机显然还会不少,而中韩两国都有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当危机引起两国利益的对立时,民间的亲善程度将会受到影响,对维护和保持正常的经贸关系将形成挑战。
四 保持中韩良好经贸关系的条件改善
(一)继续加强两国政治领导集团的互信
过去20年中韩经贸关系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得益于两国政治领导集团高度重视并共同努力推动这种经贸关系。在中国方面,按照正常情况估计,习近平将持续领导中国十年,这有利于中国方面实施对韩的一贯经贸路线和策略。但是在韩国方面按照正常情况估计,将有两届政府,其经贸路线和策略的不确定性要比中国大。因此中国同时保持与韩国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密切接触和交流,韩国执政党努力超越党派利益来发展对华经贸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建立中韩FTA
自由贸易区是在两个国家依循WTO框架前提下,为了更好地促进经贸往来而建立的消除关税、贸易配额的跨国经济共同体。中韩以互补为主的外经贸模式,要求两国在WTO框架下建立健全贸易摩擦解决模式,结合政府和各行业协会的力量,通过自律组织和仲裁机构及时有效地化解争端。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可以促进中韩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过去的20年,第一个10年是在没有任何自由贸易协议情况下的双边互惠互利经贸合作,经贸合作取得快速发展;第二个10年是在中国与韩国共同参与WTO游戏规则之下的多边互惠互利经贸合作,经贸关系继续取得快速发展。因此有理由相信,在第三个10年中,在FTA框架之下,中韩将拥有更多的经贸合作优惠与便利。那些在以前出现的诸多经贸及投资方面的障碍和问题,都可以通过FTA化解,因此中韩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光明。
(三)认真对待中韩贸易的不平衡性并求得大致平衡
中韩经贸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有其客观性,但是长期不解决会导致利益冲突。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已经意识到国际收支长期失衡、货物进出和资本进出的“双顺差”对中国利益其实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中国方面已经开始在采取步骤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和缩小“双顺差”。尽管韩国是少数几个在与中国的进出口中长期逆差的国家,但是在大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下,中国对韩国的这种进出口逆差不会长期听之任之。从韩国方面看,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放市场十分必要。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汽车、白色电器、移动电子设备等领域已经向韩国及其企业做了巨幅让利,韩国跨国大企业的利润一半来自中国市场,这也是韩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韩国也应投桃报李,克服小利益团体的干扰,在农产品、金属制造、重化工等领域向中国开放,打破对中国企业、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的歧视观念和政策。
(四)继续稳定朝鲜半岛脆弱的和平局面
当今世界动荡不安。朝鲜半岛及其周边也是具备动荡不安因素的区域。过去20年中,尽管曾经几度处于战争边缘,但是所幸有惊无险,最终和平局面得以延续。但这是一种“纸和平”,极其脆弱。未来10年,如果没有在朝鲜半岛及其周边区域发生战争,则中韩经贸关系将会继续发展和深化;相反,一旦战事发生,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将严重受阻。因此努力化险为夷,维护朝鲜半岛的脆弱和平局面,将是中韩以及其他当事国共同努力的方向。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将最终化解敌意,缔造人类的共同幸福。
附录 ARIMA(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预测中韩经贸增长
时间序列方法是一种实证计量经济学方法,指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一组数字序列,展示了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此我们选用ARIMA(p.q)模型进行预测。其中AR为自回归向量,I为差分项,MA为移动平均向量,p为自回归向量阶数,q为自动平均向量阶数。所以ARIMA模型就是在差分后平稳的时间序列的基础上进行自回归和移动平均预测的模型。
下面我们将利用1992~2011年这20年的中韩经贸总量同比增长率数据进行ARIMA模型的构建和预测。
1.平稳性检验及差分
平稳性即时间序列变量呈现出一个长期趋势并最终趋于一个常数或一个线性函数。平稳性是时间序列模型对数据的基本要求,但是一般情况下因为趋势向、季节因素、周期波动等因素的存在使其不能满足这项要求,在计量经济学上就使用差分的手法进行处理。
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附表1。
附表1 Correlgoram of PER%
观察附表1可知,序列自相关系数没有迅速趋近于0,所以存在非平稳性,因此,应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
附表2 Correlgoram of D(PER%)
从附表2可以看出,经过一次差分后,数据自相关系数迅速趋向于0,为平稳数据。
2.构建ARIMA模型
对PER(同比增长率)序列建立ARIMA模型,不同的p、q值下的估计结果整理成附表3。
附表3 ARIMA模型
续表
从附表3可以看出,当p=3,q=1时AIC值最小,所以构建ARIMA(3.1)模型。
3.对模型的检验
(1)通过运用Eviews 6.0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性检验,获得结果如表4:
附表4 Correlogram of Residuals
显然,残差本身没有自相关性。
(2)对模型的正态性检验见附图1。
附图1 模型检验残差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此模型残差具有正态性。综上可知,模型通过检验。
4.模型的预测
根据上述模型利用Eviews 6.0的预测功能,对调整后的2012~2022年中韩外贸同比增长率数据进行预测(见附图2)。
附图2 模型预测
通过观察可得,未来10年的中韩外贸增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5年,中韩的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7.2%~18.3%,2015年之后会稳定在17%。根据此结果可以确定,在一切外部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未来中韩贸易总额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刘瑞、卢鹏起:《中韩经贸合作关系的若干问题及改进建议》,冯俊主编《亚洲学术》,人民出版社,2006。
刘瑞、周人杰:《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韩经贸关系调整及对策》,《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3期。
张载奎:《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张慧智:《中日韩东北亚共同体构想指导思想比较》,《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2期。
李明博:《“新亚洲构想”向中日发起挑战》,〔韩〕《朝鲜日报》2009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