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同一类社会现象所做的两种视角的分析和描述。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内容、形式、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质变过程。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间的互动、动力机制、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量变过程。社会分层研究与社会流动研究互为表里,不可或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社会分层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论题,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大量的社会学家专门从事社会分层研究,因此,长期以来,有关社会分层的研究一直是成果极为繁多,理论层出不穷,并产生了许多分支的研究领域。社会分层研究的主题与理论动向往往与社会变迁及社会思潮的新趋势紧密相关,因而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关注点和理论取向。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由两大派系构成:马克思主义学派和韦伯学派。前者主要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拥有情况来划分社会阶层;而后者则采用财富、声望和权力三个指标来划分社会阶层,它打破了马克思的单一思维方法,强调多因果关系。韦伯之所以把这三个指标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是人们在追求社会地位时,不同的职业阶层往往会有不同标准,同时在不同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追求的社会资源也不一样。当然这里的资源不仅仅指经济上的财富。此外,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结构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而韦伯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一种主动的生成力量,他们侧重点的不同恰恰反映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方法论上的不同。当然,作为同是古典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和韦伯也有相同之处,他们都研究宏观的定性的理论问题。受他们的影响,当前社会分层理论发展成了三大派。第一派是阶级学派,仍主张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各个阶级。第二派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戴蒙为代表,其理论观点是主张以职业、声望作为主要指标来划分阶级。戴蒙把经济的、社会的、教育的各种指标做成一个综合指数,用综合指数的评分给100多个职业分层排列。排在前五位的是大学校长、法官、大检察官之类的职业,排在最后的是清洁工之类的。第三派以法国的皮埃尔·布迪厄为代表,其理论特点是用人的消费嗜好,或者叫偏好,来划分阶级。在布迪厄看来,一个人属于哪个阶级不在于其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其消费了什么东西,消费了哪个阶层的东西。他把生活里的四五十种消费品按偏好分出等级,这些消费品从汽车、房子到香水、鲜花,无所不包。布迪厄的这种划分阶级的方法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里是很少有的,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划分阶级的视角,所以这个理论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115]
其实,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实质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哪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因此,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哪些方面存在不平等以及不平等严重到何种程度?导致不平等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的变化是什么?这种社会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解决这种影响?
社会流动即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它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变更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就是指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116] 社会流动反映的是社会内在结构即微观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先赋因素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按照社会流动理论的观点,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形成一种“给补机制”,使得社会成员能人尽其才,使得社会机体能保持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首先,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新陈代谢机制,从而有利于社会良性、有序发展。如同生物的发展进化建立在生物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之上,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建立在社会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之上。而要完成社会机体的新陈代谢,则需要通过社会流动来实现。例如,职工队伍保持经常的合理的流入与流出将有助于增加生机与活力;管理队伍保持经常的合理的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将有助于增加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合理的社会流动将促进社会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给社会机体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社会良性、有序的运行。
其次,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拾遗补阙的社会机制,从而有利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的不同层面、不同地区和行业以及不同部门等不可能等速地发展,一定会有先后和快慢,这种先后和快慢就是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从劳动人事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有的地区、行业和部门人口密集、人才过剩、劳动力多余,而有的地区、行业和部门可能人口稀少、人才稀缺、劳动力不足。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及时调整的话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合理的社会流动恰好能调节这一问题,拾遗补阙社会机制使人口从密集地区向稀少地区流动,使劳动力从多余的行业向不足的行业流动,使人才从过剩的单位向稀缺的单位流动,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可见,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每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促进社会结构得到优化,使得社会得以全面、协调发展。
最后,合理的社会流动还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从而促进社会快速、持续发展。一般情况下,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结合表现出三种态势:好、中、差。三种态势说明社会成员与其现处的社会位置依次是非常合适、基本合适和不合适。好的态势才是社会成员与其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是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而只有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才能实现这种结合。因为,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形成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它会使失去优势的、不再适合其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与其社会位置相剥离,同时使逐渐获得优势的、适合某一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与这一社会位置相结合。这种“剥离”“结合”的优胜劣汰的社会流动,既是促进个人和群体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强大社会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
二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在社会救助中的应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对社会救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分层在客观上为社会救助提供了对象。社会稳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无从谈起。尽管我们不能断定一个没有强弱之分的社会就一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但是我们能肯定地说,一个强弱对比分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社会强势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这势必造成弱势群体的心态失衡,加剧社会各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在我国,它还会使人民对改革丧失信心,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展。特别是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为强势群体的剥夺或社会政策的缺位时,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严重不满情绪和仇视心理,当这种不满和仇视不断积聚,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往往会造成社会冲突的发生。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因困难职工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村中因税收、征地而造成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突发事件(如集体上访、堵路)也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对我国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社会不同阶层的存在意味着社会弱势阶层的存在,在制度设计中、在社会运行中如何对待处在社会底层的社会群体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判断依据。承认这个阶层的客观存在并依法通过政策措施帮助这个群体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要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分层对社会救助提出了必然性要求,因为社会分层在客观上为社会救助提供了对象。[117]
第二,社会救助帮助社会底层成员实现向上流动。每个社会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等级序列,社会成员因为其占据的位置不同其社会地位也有高低之别。我们不能凭一个社会是否存在等级序列和地位高低之别来判断这个社会是否公正,社会中存在等级序列和地位高低之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社会个体能力、素质有别的一种体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社会的等级序列是不是凝固不变的,如果普通的、底层的社会成员也具有向上流动的自由和机会,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有弹性结构的社会。一个和谐、良性运行的社会一般具有通畅、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任何阶层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位置的阶层都不会人为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的成员进入本阶层,社会位置较低的弱势成员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既为位置较低的弱势成员改善处境提供平等的机会,又为优秀者的胜出提供有效的途径,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和谐性。
社会救助的内容告诉我们,基本生活救助可以帮助贫困者解决生存问题,临时救助可以使弱势群体渡过临时难关,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以及法律援助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者及其下一代的生活境遇,帮助他们实现向上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