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以侯官许氏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侯官许氏渊源考

许氏的姓氏起源一说是源自上古尧时的高士许由,许由后人称为许氏,而许由所活动的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一说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周成王分封诸侯国时,将许国分封给姜姓之文叔,因此,许姓始祖为许文叔。战国初期,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许氏,四散分居各地,分支有汝南许氏、高阳许氏、安陆许氏、大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等六大宗系。

许氏发源地在今河南许昌东,后遍布全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以后许姓大举南迁繁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

2015年5月15日,笔者采访福州远洋许氏族人许钟琥老师,得以查阅许氏旧谱。据许钟琥讲述,该谱乃其姑婆许玉兰于1999年传赠予他,因原谱被蠹虫破坏严重,他送交福建省图书馆修复并重新装订成册,然旧谱前后均已缺损,已无法查考某些许氏支派的来龙去脉。谱中记载了长乐许氏与本书研究的侯官许氏的一些谱系情况,虽不完整,但仍有重要参考价值。该谱封面佚失,不知谱名,本书暂称之为“许氏旧谱”。据谱前残存的序言可知,该谱由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许氏福清支系的许高编撰。但许氏旧谱只收录了从入闽始祖十一公到本书所研究的侯官许氏这一支,省略了其他支系。笔者推测,或许是侯官许氏嫡系后人在抄录原谱时,只抄录了自己本支的情况。

许玉兰女士现年已99岁,据她回忆,侯官许氏与远洋许氏在晚清时期来往颇多,其时侯官许氏已渐渐衰落,有后人考取功名,却无钱宴请,于是由远洋许氏出资宴请,并在远洋许氏宗祠悬挂功名牌匾。许钟琥回忆儿时曾在宗祠见过牌匾,似乎是“拔贡”或“岁贡”,现已不存。许玉兰清晰记得,民国时期侯官许氏居住于光禄坊早题巷1号,曾因无子从远洋许氏过继一名儿子赓宸,两家关系遂更为亲密,许玉兰少时常往光禄坊许氏家中小住。赓宸之子许琦,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曾任海军某舰舰长,其子启荣、启煊均在海军任职。启煊又过继给远洋支系的敬华为嗣。1948年,启荣、启煊举家迁往台湾,遂将家中资产变卖,部分书籍与家具包括祖宗牌位神龛一共装了两船,运送到远洋许氏家中。但时至今日,这些书籍与家具也大部分朽烂或变卖,只剩一本残破的旧谱依稀记载了许氏家族的传承流变。而迁往台湾的侯官许氏后人居住于高雄,已失联多年。

因许氏旧谱缺损严重,其间一些谱系记载混乱,笔者辅以大量地方文献史料,力求全面梳理侯官许氏的渊源谱系。

据郭柏苍《乌石山志》记载,福州乌山石林曾有一座许公祠,“祀宋门下平章事许将……及明裔孙提学豸,崇祯豸子友建”[1]。对照许友《石林自记》中“构香茆为复阁……规欲祠先子于上,为兹山主焉”,当指许公祠。又据陈寿祺《许画山县尹墓志铭》中云:“许胄自宋文定堂堂本枝滋大三山,世昌有明之季。”[2]文定乃宋代名臣许将的谥号。由此推之,侯官许氏乃许将后人。据《闽清高阳许氏入闽世谱》,许将乃高阳许氏入闽始祖十一公许令骥九世孙,则侯官许氏亦是许令骥之后裔。

《续修〈高阳许氏入闽世谱〉序》云:“许氏乃炎帝之后,太岳之裔,出高阳汝南,原由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后子孙以国为氏,历因战乱相乘,迁徙频仍,终由河南许昌析居光州固始县。”[3]许令骥即是高阳许氏中固始之一支,乃东晋名士许邵后人。唐僖宗时,黄巢起义爆发,长安沦陷,唐僖宗西逃入蜀,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安徽寿州屠者王绪与刘行全趁势起兵,据寿州,占光州。时光州固始王家三龙(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入其军,王潮为军政。后军队南下,转战江西、广东,光启元年(885)进入闽南。许令骥为军中武骑尉,同舅陈氏携眷随王绪军南下,乾符五年(878)入闽。王绪性猜忌残忍,滥杀将士,入闽后不久即被下属将士缚杀。王潮凭威望被推举为首领,率军攻克福建一带。后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许令骥入闽后定居闽清,被尊为许氏入闽始祖,称十一公。“入闽始祖十一公,妣陈氏十四娘。生子五,长十二公,讳正……”[4]九世孙许将功勋显赫,宋代朝廷追赠许令骥为崇国公,许令骥长子许正为越国公。这一支许氏人丁兴旺,名家代出,成就卓越,蔚为可观。

然许氏旧谱称:“第一代,始祖十一公讳陶,字尧甫,号习益,追赠崇国公。妣陈夫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同王潮入闽,分镇泉郡,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由泉州入福州永福鱼坑村隐居,移闽清灵洞西溪尾大湾中开基建置田屋。光化元年(898)卒,葬于西溪路下,坐庚向申。……第二代,祖讳天正,字允心,又字衷端,号云峰,追赠越国公。妣林夫人。”许天正作为开漳功臣,在《闽书》《漳州府志》和《福建通志》等正式地方文献中均有小传,但其中称许天正祖父许克华于隋朝末年聚众起兵,后归顺唐太宗李世民,立下战功,被唐太宗授为京兆(今西安)别驾,封宣威将军。死后其子许陶袭爵。唐总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戍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入闽平乱,许陶、许天正父子随军入闽。数年后,陈政病逝,许陶战死沙场。许天正则随陈政之子陈元光继续治闽平乱,官至泉漳团练使兼翊府记室,卒后追赠殿前太尉,袭宣威将军。

对照来看,似许陶与许令骥、许天正与许正的称号、封号相同,许陶与许令骥的妻室姓氏相同,长子名讳相似。而且,入闽原因相似,都是随军参战而来,然而入闽时间差异颇大,一说是唐初随陈元光入闽,一说是唐末随王审知入闽。不过民间修谱往往为祖上贴金,冒称望族,存在一定程度的造伪。福建各地许氏各修家谱,年代久远,记载亦有出入,须辩证参考看待。

但侯官许氏上溯至许将还是有相当多史料支持的。

一 许将

许将(1037~1111),字冲元,又字长寿,小名泰儿。祖籍闽清,出生于闽清三都乡(今闽清县坂东镇文定村),后迁居闽县鼓山镇横屿村(今福州市东部)。据《闽清高阳许氏入闽世谱》,许令骥入闽后,许氏第四世许拱移居长溪,五世许觉、六世许遂移居福州城东虎园(时属闽县),传至九世,乃出许将。

宋嘉祐八年(1063),许将高中癸卯科状元,为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签书昭庆军判官。治平年间(1064~1067),任明州(今宁波)通判。1065年,与同年、象山县县令林旦同游象山西谷,留下《观澜亭》一首:“危亭高处倚岩隈,西望蒲菖海浪回。山戴鳌头天外出,水经鰌穴地中来。千重侧障扶摇没,万里分流混沌开。令尹观澜知道大,三年穷邑更淹才。”

不久,许将由神宗召对称旨,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熙宁四年(1071),本当由大常寺转任博士,因宋神宗赏识,超改右正言、直舍人院,举朝皆以为荣。熙宁七年(1074)任知制诰。当时辽国以二十万大军进逼代州(今山西代县),要求议定疆界。神宗命许将为使北上谈判。许将面对辽使萧禧,不卑不亢,晓以利害,挫败辽使种种诘难。尔后比试箭法时,又首先一箭中靶,引得契丹国人人争看南朝状元的丰采。回朝后,因不辱使命,升知审官西院、直学士院、判尚书兵部。元丰元年(1078),进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兼侍读,代开封府尹。翌年,知礼部贡举,后因蔡确、舒亶嫉妒陷害,遭弹劾,降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元丰五年(1082),以龙图阁待制知扬州,又改郓州(今山东菏泽),任中,当地狱中无犯人,士子不谤政,被誉为王、曾在世。次年,调为兵部侍郎,条陈有关兵马八事。元丰八年(1085),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元祐元年(1086),苏颂计划创制水运仪象台仪,朝廷交许将审议,许将提出补充意见,可见其亦通天文律历之学。元祐三年(1088),入为翰林学士,升尚书右丞,又被弹劾,降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扬州、大名府(今北京市)。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尚书左丞,进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子,章惇议立简王,皇太后议立端王,许将拥护皇太后的意见。端王(宋徽宗)即位后,许将以拥立之功,进门下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又以抚定鄯、廊二州,收复河湟之功,升特进(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后御史中丞朱谔找到许将旧章表中某些语句,断章取义,诬为诽谤朝政。许将降为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朱谔又进谗言,徽宗免除许将资政殿大学士,知颖昌府、大名府。不久,加观文殿学士、奉国军节度使。大观四年(1110),召为祐神观使。次年病逝,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徽宗因许将首预定册之功,亲赐御书墓表曰:“两朝弼亮翊赞良臣文定许将之墓。”初葬长乐梅花,后因造梅花城,子孙上奏朝廷,御准迁葬福州东门外涧田村(今福州火车站北)。一直到民国时期,许将墓都受到良好保护,石兽翁仲尚存。据说,1949年以前活动于闽江的闽清船帮中的许氏族人,还保留着每年前往“状元墓”祭拜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荒废。

许将文治武功,工于诗文,有《文定集》一卷,今存重庆市图书馆。

在福州,至今仍有许多和许将有关的遗迹。今闽清塔庄秀洋小学所在地,乃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的积善院,曾为许将读书处。许将年轻时还常在福州城东鼓山镇东山大乘寺读书,有《和程大卿》一首:“东山十里复溪流,远客时时一望愁。泉近榴花深洞口,亭开狮子旧峰头。八州旗色天边出,三馆芸香海上留。南北共歌公所憩,独嗟无计共英游。”许将于元祐年间请为功德院,后来大乘寺成为许多学子的读书处。许将还曾在东山龙首涧读书,当地有清阴、碧岩二亭,许将曾作《碧岩亭》一首:“旧室僧留古岸边,欣予同赏碧岩前。日生狮子峰头树,烟伴榴花洞口泉。黄叶入秋山出地,白云临晓海垂天。飘然踪迹今何在,别去江山又一年。”许将的出生地三都乡为纪念他而改名文定村,福州市五一中路的状元境也是因许将中状元后久居于此而得名。

二 许将后人

不仅许将本人在历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后人也有不少杰出之辈。许将生子十二人,其中六子早夭,余六子为似、仿、份、偲、仔、任,其中以许份成就最著。侄子许庠在当时也颇显赫。明代名臣许天锡亦是许将之后。

1.许似

许似,字子有,许将长子。荫中奉大夫,任朝奉郎、应天府通判,赠朝奉郎。妣林会人。葬河口镇。生三子:淳、瀼、洗。

2.许仿

许仿,字子上,一说字子行,许将第四子。荫朝议大夫、光禄寺少卿,赠朝议大夫。妣程安人。葬河口镇。生四子:漺、滈、澭、沇。

3.许份

许份(1079~1133),字子大,许将第八子。幼勤学,能文,为父所爱。及长,以父荫官右承务郎,管理国子监书库,因得遍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典故。崇宁二年(1103)登进士甲科,宋徽宗亲阅对策,对许份十分赏识,特召见于便殿,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国史编修官。政和年间(1111~1118)为宗正少卿,升徽猷阁待制,出知邓州兼荆西南路安抚使,加朝奉大夫,封闽县开国子;后知蔡州。为官通民情,不畏权势,施政宽厚,很有声望。宣和五年(1123)知扬州兼淮南东路兵马钤辖。后复为徽猷阁待制。金兵逼开封,许份随徽宗避扬州。靖康元年(1126),徽、钦二帝为金兵所俘。他向高宗上应变之策,建议早定大计,用兵西北,迎还二帝。惜高宗不从,乃提举亳州明道宫,寓居湖州。后见时局不可为,遂辞职南归,隐居福州大乘寺。李纲曾往探访,留下一首《访许子大于大乘寺》:“物外仙家长自春,隐沦何必为逃秦。只因榴洞赠花者,便是桃源种树人。丹荔枝头星灿烂,白云峰顶玉璘珣。主公留客非无意,端为出山多世尘。”

绍兴三年(1133)十月,许份病卒,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葬闽县淮安双碑(今梅亭)。李纲为其作碑铭,追述自己曾于绍兴初“来寓长乐”,与许份游,“陪杖履山林间,从容燕笑,情好甚笃”。[5]而乌山上的霹雳岩下也还留有一幅楷书石刻,上书:“参知政事孟庾宣抚闽部,按视城守回,邀嗣濮王仲湜资政殿大学士李纲,龙图阁直学士许份,显谟阁待制王仲薿,监察御史福建抚谕胡世将,集英殿修撰知福州事程迈,前右正言邓肃,参议官尚书屯田员外郎李易,机宜朝散郎胡纺,干办公事直秘阁马咸,承议郎郑士彦,会于乌石山之长乐台瑞云庵。绍兴壬子正月二十一日。”记录了1132年许份和李纲及当时名士会集乌山的盛况。

许份为人慷慨,喜助人急需,雪中送炭,招待宾客无不令人满意。在扬州为官时,交际繁多,公款不够开支,份自出私款为助。死之日,家无余财,送葬之人皆为之落泪。生平著有《文集》四十卷,均佚。

许份妻乃赵挺之孙女,赵挺之季子即李清照之夫赵明诚。生四子:沆、汴、泳、注。

4.许庠

许庠,字养之。其父许周,字礼元,官任朝散郎,子三:庠、浓、财。许庠为长子,荫授通奉郎,以军功进秩为巡抚都察使,显赫一时,许氏人就以官名为地名,为居住地命名为“都巡”,这一支系为都巡支系。生卒年代不详。妣高氏,子昌,字邦文,生平不详。先葬怀安金泽山,后改葬上街镇溪源村濂湖山,俗称察院墓。墓坐北朝南,“如意”字形。五拜台,面宽约18.5米,深约50米。坟为石构,面宽6.2米,深约10米。墓碑楷书阴刻“都巡许庠公墓”。墓前立有石望柱、石构亭门。

《闽侯县志》载许庠为许将侄,另据《闽清高阳许氏入闽世谱》,许庠乃中行公三子都巡支系,与许将不同支系,恐非亲侄,许将或为许庠族叔。

5.许天锡

许天锡(1470~1558),字启衷,号洞江,闽县东山乡(今福州市鼓山镇横屿村东山)人,许将之后。高祖父定安,寄养在母亲娘家,所以改姓王,直到天锡出仕,才恢复许姓。天锡祖居长乐市营前镇洞头村,故号洞江,但至天锡时,已迁居嵩山(今福州市鼓楼区仙塔街)。

许天锡幼时学《易》于陈豸、史崇蓝。明弘治六年(1493)登进士,授庶吉士,思亲成疾,陈情乞养。弘治十一年(1498)任吏部给事中,转任工部给事中。有气节,与何天衢、倪天明并称“台省三天”。弘治十二年(1499),福建建安书林火灾,焚烧书版甚多,天锡上奏请派员检查,刊行有益经史书籍,停刊《论范》《论草》《策海》《文衡》等陈腐文钞书籍,礼部同意施行。次年五月,鞑靼火筛诸部攻大同,明军连续失利,朝廷派天锡前往视察。天锡据实上报,巡抚洪汉、中官刘云、总兵王尔土等均受处分。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天锡奏改官员考核制度,又与御史何深检查牛马房,上奏应行改革十四事,每年节省饲料费白银五十余万两。

武宗继位初,天下发生灾异,天锡上疏,请广求直言,升工部左给事中。正德元年(1506),奉命册封安南国王,途中进都给事中。至安南,国王厚赠金银,天锡辞不受,纪诗曰:“菁茅又喜重包贡,薏苡何须满载归。”安南人建“却金亭”以纪念其高风亮节。正德三年(1508)六月初,核查内库,得刘瑾贪污数十事。时刘瑾当权,天锡自知奏疏一上,必获大祸,决定以“尸谏”,乃夜草弹劾刘瑾疏。是夜妻儿俱在外,故将奏疏交予侍童,而后自缢死。然侍童惧祸,藏疏而逃,疏不能上。三日后,锦衣卫点卯检查,才发现天锡已逝,死因未明。嘉靖中,刘瑾被诛后,其子许春上疏讼冤,朝廷诏赐祭葬,墓碣大书“赐一品服祭葬洞江许公之墓”。[6]许天锡是明朝名臣之一,《明史》有传。

许天锡好诗,有晚唐风格,著有《黄门草》《旅途杂咏》,已佚。今存遗诗18首,见于郭柏苍《全闽明诗传》。

从生活年代来看,许天锡稍早于许豸,但笔者查阅各种历史资料,未见彼此联系,然都追认许将为先人,或许相关资料散佚,或许两家支系不同,交往无多,具体原因有待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