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环球行动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章 “一带一路”进程的未来展望

“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实施,必将成为一个宏大的历史性事件,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发起并领导的跨区域发展框架。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是打开大门把世界带入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并承担起全球化体系建设者、推动者的角色。

鸿篇巨制,前景无限

过去30年中国已经对世界做出了“三大贡献”,即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减少贫困;今后30年中国将对世界做出“三大新贡献”,即绿色发展、知识创新、文化创新。[1]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写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习近平审时度势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提供了新动力,中国必将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与西方所谓的“新平庸”[2]不同,中国的“新常态”虽然将增长率目标降低,但并不是放弃增长,而是要转变为新的发展方式。“一带一路”框架正是“新常态”时代中国雄心勃勃的未来增长战略,停止基于低工资的出口推动模式,在互联互通中寻找新的发展动力。[3]

在蓝海战略的基础之上追求丝绸之路战略等于为中国经济装上两台发动机。位于东部的一台依托海洋,动力来自环太平洋经济整合;而位于西部的一台依托内陆,动力来自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当经济的发展由单向驱动变为双向驱动,中国就可以防范因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导致发动机中的一台突然熄火对本国造成重大影响。[4]

如果中国、俄罗斯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其他成员国能就此类基础设施真诚合作、互利规划,发起内部融资,从而抛开美元和欧元资本市场,中国、俄罗斯、中亚,甚至是陷入经济困境的西欧国家,都将在未来30年或更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复兴。[5]

作为中国近200年来首次提出的,以中国为主导的,涵盖全球的世纪大框架,“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全力布局中国国际发展与合作空间。向西,通过“新丝绸之路”重构中国—中亚—欧洲(含俄罗斯)经济带;向东、向南,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造中国—东北亚(含俄罗斯远东)—大洋洲—拉丁美洲,中国—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经济带;通过重构中国外交地图和经济世界,打破以中国制造、美国消费为主的循环圈,从输出廉价的中国制造,升级到向全世界输出工程、商品、服务、产能、投资、资本和人民币。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6]

“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7]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外交打开了新视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将从经济合作入手,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从利益共同体入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一带一路”倡议成为2014年全球公共外交十大事件之一。[8]

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是不竭的动力

“一带一路”作为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呼应了区域发展的强烈诉求。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承担更重要的领导角色,这也是人们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常的期待。很多国家显然意识到,需要通过一些多边合作框架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得到这么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显示了这些国家的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这也正是“一带一路”框架的国际生命力所在。

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事务的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如此巨大的事实,意味着它对其他任何国家都具有万有引力般的吸引力。”[9]

暂时的挫折或部分搁浅不影响长期利好趋势

“一带一路”建设或许会遇到挫折,或部分搁浅。从国际上看,未来真正使“一带一路”搁浅的,首先是投资回报问题,其次才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的完全中断是不可想象的。从国内来看,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一带一路”建设肯定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是实质性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已不可分割,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断。

世界历史“是‘精神’自己表现自己和自己实现自己的场合与舞台,是精神自身展开的过程”[10]。借用黑格尔的说法,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全球化进程,正是“精神”在中国、在全球展开的过程。“每个中国人都盼望有个强大的中国,一个和美国、欧洲及日本同样繁荣、先进和科技发达的国家。这种重新唤醒的命运感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11]

“(中国)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因为它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正逐步按照它的利益得以重塑。”[12]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也许若干年以后不再叫“一带一路”,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不会停止,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需求不会停止。有旺盛的需求、过往的基础,以及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政治资源,“一带一路”一定能逐步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充满挑战和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最终解决,过分强调对建设过程的完全驾驭很可能会错失良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场非胜即负的战斗,而是一个需要耐心的长期发展过程。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已持续两千多年,时断时续,新世纪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13]

领导前沿变革,迎接新的全球合作时代

如果没有非同一般的领导力,“一带一路”建设就无法获得成功。卓越的领导人高擎火炬,走在队伍的前列,点燃他人心中的激情,带领队伍走向全球。“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再仅仅作为参与者。“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合作倡议,地域跨度大,环境复杂,不可能寄希望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组织来推动。只有中国引领合作进程,才能保证各项主张的落实。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也只有中国有能力承担“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任。

“由于中国经济的成功,中国的发展道路似乎注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也更能引起这些国家的共鸣。”“西方的历史时刻正在悄悄退去。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两个多世纪之后,历史的‘接力棒’正传向东方——尤其是中国。”

中国,“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和驱动力”[14]


[1]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Ⅹ、Ⅺ页。

[2] 易宪容:《新平庸下全球经济的困境》,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15年4月14日,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world/story20150414-46846-2。(所谓的“新平庸”,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2014年10月的一场演讲中提出的,主要是指由于投资不足,以及低信心、低增长、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经济恶性循环,从而使得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长期平均值,而且就业疲弱不振。)

[3] 汪红驹:《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的周期性错配》,《企业家日报》,2014年9月21日。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4] 高柏:《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第22页。

[5] 〔美〕威廉·恩道尔:《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戴健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186页。

[6] 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网,2014年6月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06/c1024-25110600.html。

[7] 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网,2014年6月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06/c1024-25110600.html。

[8] 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倡议成为2014年全球公共外交十大事件之一》,察哈尔学会网,2015年1月19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8744。

[9]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等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Ⅹ、Ⅺ页。

[10]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1] 〔美〕艾利森、布莱克维尔、韦恩:《去问李光耀:一代总理对中国、美国和全世界的深思》,林添贵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8页。

[12]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342页。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页。

[14]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Ⅹ、ⅩⅢ、10、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