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科发展历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现在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学科内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013):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和各种现象的规律为目际,从操作方法、作业水平、科学组织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为解决管理问题、支持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量化分析结果。管理科学与工程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学科。数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技术科学、认知科学是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数学主要涉及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和计算数学等;行为科学主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系统科学主要涉及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调论等;技术科学主要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工业技术等;认知科学主要涉及脑神经科学、决策行为学等。从研究方法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工程技术科学、数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为基础,运用数学建模、数理统计分析、实验、计算仿真、实际调研等方法,对各种管理问题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为管理决策寻得一个有效的数量解。
中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即学科初创阶段、学科重建调整阶段和学科繁荣发展阶段。
一 学科初创阶段(1949—197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新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和经济建设中的相关管理工作也必须紧紧跟上,中国开始主动学习苏联的经验,同时吸收西方的管理思想,并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和优秀传统管理思想,进行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研究,创建自己的管理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为新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全国各大学仿效苏联,教育部聘请苏联专家举办研究生班,由全国各所大学推荐教师参加,三年学成后返回原校,成为各校“生产组织与计划”和“工业企业管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骨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013)。1956年前后,一大批海外工作的科学家和留学生的归国对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回国,不仅传播了先进管理理论和知识,也使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中国管理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正是由于这批专家的不懈努力,现代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才得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大量应用并有所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的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是钱学森于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版),其第一次提出在工程设计和实验中能够直接应用的关于受控工程系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提出了诸如用不太可靠的元件组成可靠系统等系统学的基本思想,并且在管理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中国人在管理科学方面有世界影响的一个方面(徐伟宣等,2008)。回国后,钱学森运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推动“两弹一星”等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与科技管理的发展。在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上,钱学森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国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系统工程专家,数十年来,他不仅在中国的国防及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系统理论、系统工程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对结合国情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及管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思危,2001)。
在这一时期,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是华罗庚的“双法”——统筹法和优选法的普及推广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华罗庚的领导下,中国大地开展了一场“双法”——统筹法和优选法的普及推广运动。此推广算得上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管理科学化运动,是管理科学化道路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增强了国人对管理的科学性认识。“双法”推广的主要意义还在于:它最早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的构想,创出了普及科学管理推广方式的新路子,对日后的中国管理科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劳汉生、徐康,2000)。
这些工作为后来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管理科学的直接渊源,也标志着中国管理科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开始发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管理科学陷入了整体停滞和局部发展的局面。
二 学科重建调整阶段(1978—1996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管理的理论方法研究与实践应用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方各种管理理论、研究方法纷纷传入中国。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徐国志、王寿云联名的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在《文汇报》上发表。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就其理论性而言,标志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迈出了创立系统的中国管理科学的关键一步(王媛,2007)。1979年,清华大学等11所理工科大学申请成立管理工程专业,得到国家教委批准,我国大学的管理教育从此恢复。1980年开始,中国企业推行了定额管理、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系统工程技术和方法优化管理过程,提出了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引进和推广了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013)。国务院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80年代后期,中国众多管理学家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结合管理实践,使中国管理科学发展壮大起来,管理科学方法开始走向成熟。1990年,钱学森等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提出从定性至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论,进一步引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快速发展,使得这一学科向繁荣时代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在中国科协成立了诸多与管理科学相关的一级学会。这些学会通过各种活动,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应用与普及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徐伟宣等,2008)。例如,由钱学森、许国志等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并筹备,1980年11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揭开了中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发展的新篇章。该学会自成立以来,在促进系统工程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促进系统工程人才的成长与提高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
由华罗庚发起,1981年3月,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该研究会是联系从事优选法、统筹法、经济数学等管理科学的研究、应用与教育的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中国管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学术交流、企业管理咨询、普及科技知识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
1991年,中国运筹学会成立。该学会积极组织广大运筹学工作者,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运筹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中国运筹学在国际运筹学界的地位奠定了基础。[3]
三 学科繁荣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构建中国管理科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研究者甚多且众说纷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形成中国管理科学,是21世纪中国管理科学界的头等大事(许康、劳汉生,2001)。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企业经营机制逐渐转换,中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逐渐将重点放在企业层次上,着力全面促进中国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工商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越来越走向成熟,并且信息管理学、知识管理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逐步建立,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越来越复杂(王媛,2007)。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们开始思考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问题。
1996—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管理学界对管理科学(广义)专业进行了大的整合,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设立了管理学门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在高校中设置管理科学专业(王媛,2007)。1998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第一次将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管理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设置(梅世强等,2006),并明确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分为不同的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也建立了包括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四个专业的规范专业体系。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正式成立,并真正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2000年6月,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通过了设立工程管理学部的决议,9月正式成立了由32位首批院士组成的工程管理学部,诞生了中国首批工程管理院士。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些都是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得以发展的沃土。在此期间,中国众多研究者、管理学家、企业家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使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实践迅速发展。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也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研究成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例如,由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教授及其团队完成的“轿车整车自主开发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北京交通大学高自友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海军教授分别为课题第一、第二负责人主持完成的“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算”荣获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登生等,2013)。
2007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王众托、汪应洛、刘源张发起,近百所院校的学者签名,建议在原“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09年年初,这一建议得到民政部的正式批准,学会业务上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导,李京文院士担任理事长,学会秘书处依托于北京工业大学。[4]该学会积极组织广大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管理科学与工程年会,近几年参会人数达到千人,有力地促进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协同发展的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面向社会与经济领域的复杂管理问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过程中,从点到面、从面到体,现在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一方面,应用广义建模原理(定量与定性分析),描述与揭示组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构成的系统)的特征和规律(形态、机制、模式);另一方面,运用统计、评价、优化与决策等方法和技术,研究组织的运作与监控,使其达到理想性能目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014)。学科发展呈现出以下明显态势。
(1)现代复杂的管理问题和现象使得中西方管理学者都在积极探索东西方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整合方式。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和数量思维,探索管理问题出现的新现象已成为新的热点。
(2)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以及社会服务体系,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使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热点问题的深入研究,有了新的支持平台和技术方法。信息技术与知识资本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3)企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客户需求更加多样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应急管理、服务科学、社会管理、工程管理等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
(4)研究视角和研究手段出现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细的观察社会组织复杂管理行为的工具,能够通过过去无法实施的手段来探索管理理论,并进一步凸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特征。
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管理学门类下发展规模最大的一级学科之一。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对管理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学科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17年,有全国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则增长为90家,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单位超过200家。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的快速增加,反映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徐伟宣等,2013)。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审核增列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管理科学与工程近三年博硕士学位点新增情况如图2—1所示。由图2—1可知,2016年该学科新增硕士学位点4个,新增博士学位点1个;2017年新增硕士学位点7个,新增博士学位点8个;2018年新增硕士学位点3个,无新增博士学位点。
图2—1 管理科学与工程近三年新增博硕士学位点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下同。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结果中的高校名单,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硕士学位点分布情况,如图2—2 所示。由图2—2可以看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硕士学位点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四川等省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硕士学位点在北京地区的分布最为集中,包括硕士学位点19个、博士学位点13个;其次为江苏和上海,江苏地区包括硕士学位点10个、博士学位点8个,上海地区包括硕士学位点9个、博士学位点9个。
图2—2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硕士学位点分布情况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中的高校名单,统计发现全国各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已超2700人,博士生导师数量已超1300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已超8000人,博士生在校生数量已超3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