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李培林[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度过了40个春秋,《国外社会科学》也迎来创刊40岁的生日。面对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外社会科学》也需要认真总结40年来的办刊经验,在新形势下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的贡献。作为这个刊物的编委会主任,我谈一点体会。
一 40个春秋的基本经验
《国外社会科学》创刊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还比较封闭,国内多数学者的外文水平较低,获得国外信息的渠道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社会科学》的主旨就是介绍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的学术理论、学术议题、学科进展、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等。反映的信息非常强调一个“新”字,即新理论、新思潮、新流派、新方法、新成果等。这适应了当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急需,受到学界极大的欢迎,甚至一时“洛阳纸贵”。创刊40年来,可以说《国外社会科学》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方面取得了学界公认的骄人成绩,也积累了一些基本的办刊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各种新的资料和信息爆炸式的扩展,各种学术流派、学术思潮、学术议题层出不穷,各类学术成果数量呈几何式增长,其中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伪难辨,甚至有的是在学术旗号下进行意识形态侵蚀和维护霸权。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国外社会科学》始终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引领我国国际学术前沿信息的传播和借鉴。
2.紧密联系我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外社会科学》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介绍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聚焦我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服务。比如在建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过程中,《国外社会科学》刊发了相关的系列文章,包括《不平等的市场经济》《走向可调节的市场经济之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远期与近期后果》《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苏联市场经济发展前景》《法国学者认为应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区分开来》等,受到国内理论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国外社会科学》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型城镇化、依法治国、收入分配、老龄化等重大议题问题,组织了一些关于国外相关研究的专题文章,这些文章对我们思考这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把握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40年来,《国外社会科学》刊发了13000多篇文章,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发展领域,广泛介绍和评析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让国内学者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准确把握世界学术发展潮流,全面了解学术发展最新成果,及时洞察学科发展最新动向。
40年辛勤耕耘,40年春华秋实,40年砥砺前行。《国外社会科学》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公认,多年来一直位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前列,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点资助期刊。与此同时,在新的起点上,《国外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二 国际新格局下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日益成为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但是,世界经济增长仍然乏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冷战后形成的单极体系的结构平衡正在打破;地区冲突热点此起彼伏,占领运动、恐怖袭击、生态危机、网络攻击、难民潮、核扩展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复杂交织。在这种国际新形势下,我国对国际社会科学介绍、借鉴、评析、吸收、融入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如何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不断细分的情况下把握发展大势。随着现实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学科发生嬗变,一些新兴的学科则异军突起,社会科学的研究日益专门化,研究领域细分的趋势非常明显,“宏大叙事”的研究往往会被贴上“非科学”的标签,“小圈子学问”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纷杂多样的学科进展中把握发展大势,并把这些规律性的大势介绍给国内学界,是需要认真面对的。
二是如何在引进国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我国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初期在社会科学领域大量地、单向地引进的阶段,国内学者在国际上发文量大幅度地增长,“中国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在借鉴外来的同时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怎样在引进中形成学术对话,怎样参与构建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体系,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三是如何在海量国外社会科学信息中突出重点。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信息存储能力无限增强,使学术信息的总量爆炸式扩展。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筛选有效、有益、有用的学术信息,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突出重点,突出什么样的重点,都成为需要面对的关键选择。
类似的挑战还有许多,要把《国外社会科学》的办刊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就要认真研究这些挑战的应对举措。
三 面向未来的办刊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他同时强调,“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这些论述,应当成为《国外社会科学》办刊的基本遵循。
要认真总结40年来办刊的基本经验,坚持这些基本经验,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扬优势,积极应对新挑战,再创新的辉煌。要特别注意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关注。
一是聚焦国际社会科学重大议题、前沿问题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筛选出一批国际社会科学的重大议题,有系统有步骤的讨论;要跟踪重要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把握这些前沿问题的新进展;要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主动设定学术议题;要加强对国际智库成果的关注,组织有深度的评析文章。刊物不能被动地跟着热点走,要通过揭示学术发展的规律性趋势起到引领作用。
二是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在引进国外社会科学成果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发展的需要,在比较、对照、评析、批判基础上吸收和升华,形成真正的学术对话,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议题,为中国学术的走出去建设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
三是注重探索网络时代的办刊规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术成果的电子版、数字化和通过新媒体快速传播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不断下滑。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这种变化,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特别是注重研究如何利用新媒体扩大学术成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提高引领学术发展和服务学术发展的能力。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国外社会科学》要在认真总结过去40年办刊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发展大势,发挥独有优势,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在新时代续写刊物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外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