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结构安排与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本书从戏曲学的视域对明清时期温州的地域社会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具体结构安排为:第一章:明清时期温州戏曲盛行的原因;第二至第五章:明清时期温州的地方神信仰、宗族、地方士绅、地方官府与戏曲的相关研究;第六至第九章:从不同视角对温州明清古戏台的相关研究;第十章:明清时期温州戏联的丰富内涵;第十一章:温州地方戏曲传承的个案研究——应界坑乱弹;第十二章:明清时期温州戏曲值得关注的其他问题。
下面依次对各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做一简要概述。
第一章 明清时期温州戏曲盛行的原因
本书之所以选取明清作为研究时段,是因为当时戏曲盛行。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节 酬神:悠久而执着的地方神信仰
温州早在东瓯国时期,已有好巫敬鬼的地方神信仰文化传统,而且非常执着。在遇到官府禁毁时,通过藏匿塑像、用正祀掩饰、伺机恢复等方法,与官府周旋。为了得到所信奉地方神的护佑,会以演戏的方式讨取神的欢心,所以演戏酬神是推动温州戏曲盛行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敬祖:持续而浓厚的宗族移民文化
温州僻处浙南,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形成偏远而又封闭、隔绝的地域环境,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躲灾避难的好去处。在温州很多宗族的墓志、族谱中,多有关于避难迁徙来温的记载。迁徙时间从隋至清,持续不断。这些迁徙者,多是衣冠大族。迁徙之初,为了能够在新迁地比较容易地立足生存,立足生存后,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一直十分注重借助一木本源的共祖血缘关系,会通过每年定期祭祖,将宗族的力量凝聚起来,所以形成了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和传统。在祭祀敬祖的各种仪式中,就包括戏曲演出,所以敬祖演戏成为推动温州戏曲盛行的又一原因。
第三节 娱众:满足民众的娱乐需求
看戏是明清时期温州民众非常重要的娱乐方式,这可在地方文献中得到印证。如在当时的诗文和地方士绅的日记中,多有关于男女老少、彻夜纵观的记载。为了满足民众的娱乐需求,自然推动了戏曲演出的盛行。
第四节 过节:岁时节庆习俗的需要
中国地方戏曲在传承过程中,与各地的岁时节庆习俗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节庆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俗尚歌舞,具有岁时节庆演戏的良好民俗文化土壤和现实需要。
第五节 偏远、隔绝: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域环境
温州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封闭、隔绝的地域环境,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处相对和平、安全的地域。其在使避难迁徙而来的衣冠大族得到延续、发展的同时,也使本地得到持续开发,使地域文化得到保存和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地方戏曲普遍得到发展,温州也形成了演戏、看戏之风盛行的地域戏曲文化环境。
第二章 明清时期温州地方神信仰与戏曲
在地方戏曲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地方神信仰。因为人们为了赢得神的护佑,会以演戏的方式酬神、娱神。本章对温州地方神信仰与戏曲之间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节 演神戏的类型
明清时期的温州,和地方神信仰有关的戏曲演出,主要包括神诞戏、平安戏、落成开光戏等三种类型。
第二节 温州的城隍神信仰
温州城隍神信仰力量强大,对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本节从三个方面对温州的城隍神信仰进行研究,分析其在温州地方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及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性。
第三节 迎神赛会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与戏曲
第一节 宗族演戏的类型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进行的戏曲演出,主要包括庆寿戏、祭祀戏、圆谱戏等类型。通过演戏,在达到庆寿等目的的同时,也起到了以戏曲演出教化族人的作用。
第二节 禁止族中子弟以演戏为业:有辱先祖,为世所讥
在明清时期温州宗族的族规祖训中,涉及演戏最多的内容,是禁止族中子弟以演戏为业。其原因如下。第一,对内而言,认为从事这样的职业会有辱于先祖。第二,对外来说,认为会为世家君子所讥讽。其实质无非是以当时社会的职业价值标准作为判断依据,认为从事这个职业会给本姓宗族带来羞辱,有损于宗族的社会声望和地位。而这些对处于宗族社会形态下的各姓宗族,至关重要。
第三节 族规祖训中的其他规定:禁止族中妇女外出观场等
在温州各姓宗族的族规祖训中,关于戏曲,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如:一些宗族明确禁止本族妇女外出看戏,认为不符合传统妇德标准,败坏风俗。还有一些宗族,禁止彻夜演戏、禁止在祠堂演戏等。说明各姓宗族从自己的利益考量,对于戏曲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定。其中有些是主流性的,有些是个别宗族自己的规定。
第四章 明清时期温州地方士绅与戏曲——以张棡为例
看戏是明清时期温州民众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娱乐方式。本书选择一位当时的观众——地方士绅张棡,作为代表,分析看戏对其一生及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反映出的诸多问题。
第一节 张棡温州看戏史料汇总:日记中54年间在温州的看戏记载
本节以张棡日记为史料基础,将其中关于张棡在温州看戏需要研究的史料信息,逐一辑录,然后以列表的方式汇总。
第二节 张棡温州看戏史料分析:一个地方士绅一生在温州的看戏生活
本节对张棡自1888至1941年的54年间在温州的看戏史料,按第一节辑录、列表的顺序和内容,逐项进行统计、分析,反映出一些现象和问题。
第三节 张棡外地看戏史料汇总及分析:无论何时何地,看戏是其不变的娱乐选择
张棡作为一个戏迷,一生不仅在温州看戏,还在温州之外的其他地方看戏。日记记载其从1889到1937年的49年间,在温州之外的上海、杭州、南京三地看戏的情况。
第四节 张棡在沪与友听唱书访艳吃花酒:地方士绅去到大城市的娱乐选择
在张棡有机会到上海的日子里,其娱乐活动,除了看戏,还有与朋友一起听唱书访艳吃花酒。说明上海作为中国开埠较早的大城市,商业性的听唱书访艳吃花酒的条件和氛围,清末时已经比较成熟,成为张棡等外地来沪士绅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
第五节 温州其他地方士绅与戏曲:一定程度反映温州地方士绅的看戏生活
本节对张棡之外的其他温州地方士绅,包括张组成、林骏日记中的看戏史料,进行了分析。与张棡相比,虽然二人日记中记载的相关看戏史料,多少、详略不一,但分析结果与张棡一致,一定程度反映了温州地方士绅的看戏生活。
通过本章研究可以发现,以张棡等为代表的温州地方士绅,虽然不能涵盖当时温州社会整体的看戏情况,但至少是一个窗口和视角,可以通过其来探究、展示清末民国温州地方社会的戏曲演出情况,及看戏对当时民众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第五章 明清时期温州地方官府禁止演戏的原因
明清时期的温州,虽然戏曲文化发达,演出活动盛行,但也曾遭到官府的禁止。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 淫戏有伤风化,引人向恶
当时官府之所以禁止演唱淫戏,主要是因为演淫戏败坏社会风气,有伤风化,引人向恶。
第二节 男女纵观,淫浪生事
基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在明清时期的社会观念中,看戏时男女要分开,不能混杂一处。如果男女混杂,易于生事。而温州地方文献中,多有关于男女彻夜纵观,淫浪生事的记载。
第三节 借演戏之机,聚众赌博
借迎神赛会演戏的机会组织赌博,在温州的地方文献中多有记载。庙宇本是供奉神灵的清净、肃穆之所,演戏本是酬神的虔诚之举。而在赛会演戏酬神的时间里,在庙宇聚众赌博,丧失了迎神赛会演戏的初衷。
第四节 演戏导致靡财废产
演戏之所以会导致靡财废产,是因为:第一,演戏名目繁多,且往往持续多日,花费巨大;第二,演戏期间,亲戚“动经旬日”的住在家里,期间的款待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第三,民众终日痴迷看戏,无心工作,“罢市废业”。
官府虽然会出于上述原因禁止演戏,但并不是一味地盲目禁止。其真正目的,是将戏曲演出规范得符合统治者的政治倾向和利益需求。
第六章 温州明清古戏台研究
留存至今,美轮美奂的古戏台,作为戏曲文物,是地域社会传统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宗族文化、信仰文化等诸多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呈现舞台,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社会与文化信息。
第七章 温州与浙江省内其他地域明清古戏台比较研究
在浙江省内,除温州外,宁波宁海、绍兴嵊州的古戏台也具有代表性。不仅留存数量多,造型精美,而且各具特色,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将三者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及背后的原因,不仅有利于对温州明清古戏台的研究,而且能够展示三者各自的风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浙江明清古戏台的文化样貌和特性等。
第一节 宁波宁海古戏台
宁海县有“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的美称,本节以其2006年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7座古戏台为代表,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宁海古戏台的文化特征是:注重装饰、异彩纷呈。
第二节 绍兴嵊州古戏台
本节通过对嵊州14座代表性古戏台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嵊州古戏台的文化特征是:注重装饰、雕刻精美、金碧辉煌。
第三节 温、宁、嵊古戏台文化特征比较
本节通过对温、宁、嵊三地古戏台文化特征的逐项比较,发现其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一些相异之处。
第八章 温州与浙江省外其他地域明清古戏台比较研究
本章选取了浙江省外,在地缘上毗邻的赣东乐平、徽州祁门两地的古戏台,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希望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三地古戏台文化特征的异同及背后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对温州明清古戏台的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三地古戏台各自的风采,及其所代表的南方明清古戏台的一些文化特征。
第一节 赣东乐平古戏台
乐平素有“中国古戏台之乡”“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甚至有中国古戏台“北有山西临汾,南有江西乐平”的说法。所以,乐平古戏台值得作为温州古戏台研究的一个参照对象。通过对乐平7座古戏台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总结其文化特征为:注重装饰、独具特色的晴雨台。
第二节 徽州祁门古戏台
在今天徽州古戏台的留存现状中,祁门县古戏台相对分布比较集中,有代表性的古戏台数量达到10座,而且全部为祠堂台,并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数量、特点、重要性等方面,都具有研究的代表性。通过对祁门10座代表性古戏台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总结其文化特征为:全部为祠堂台。
第三节 温、乐、祁古戏台文化特征比较
本节通过对温、乐、祁三地明清古戏台文化特征的对比,发现其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更有明显的相异之处。
第九章 温、宁、嵊、乐、祁明清古戏台的总体研究
第一节 五地古戏台文化特征比较:体现不同层面明清古戏台的文化特性
在第六至第八章研究的基础上,本章第一节对明清时期,温、宁、嵊、乐、祁五地古戏台的文化特征,做最后的总体性对比分析。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认识、展示温州明清古戏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风采;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发现五地明清古戏台各自的风采,及浙江、江西、安徽等南方,甚至中国明清古戏台的一些共性文化特征,使本书的研究具有更广、更高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五地古戏台文化特征的鲜明对比:温州古朴、自然,祁门肃穆、内敛
本书在对五地古戏台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发现差异最为鲜明的两地是温州和徽州祁门。
温州古戏台的总体文化特征为:古朴、自然、简洁、素雅、轻盈、灵动、秀美,与当地的自然、山水,和谐地融为一体,多了一些山野自然与乡土随意。徽州祁门古戏台的总体文化特征为:高大、肃穆、沉闷、内敛、精美。
第三节 五地古戏台修建及留存共性原因分析
明清时期,温、宁、嵊、乐、祁五地能够修建一定数量且精美的古戏台,并留存下来,其中的原因,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十章 明清时期温州戏联的丰富内涵
明清时期温州的戏曲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戏联作为古戏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装饰、美化作用,其文字内涵更是非常丰富、博大精深。本章将明清时期温州古戏台悬挂的戏联,按文字的内涵分类,分析其反映出的戏联的撰写目的及戏曲的艺术特点等。
第一节 宣扬传统道德观念,教化民众
一类悬挂在祠庙的戏联,通过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引导民众将之作为自己为人行事的准则,达到实施社会教化的目的。
第二节 宣扬因果报应,劝恶向善
一类戏联通过宣扬因果报应,使民众陷入一个善恶因果循环的报应信仰中。使其在行事时,有了敬畏的心理,不敢去做恶事,从而起到警醒、教化世人的作用。
第三节 描写方寸舞台有限,时空变化无穷
一类戏联描述的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大艺术特点,即能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演绎跨越时空、变换无穷的内容,这也是戏曲艺术的一大魅力所在。
第四节 描写戏如人生,世戏同情
还有一类戏联描写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具有的戏如人生、世戏同情的艺术特点。这也是民众爱看戏的一个原因,可以在戏文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或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影子。看戏时有一种恍若置身其中的错觉,容易引发情感的共鸣。
第十一章 温州地方戏曲传承个案研究:应界坑乱弹
第一节 应界坑村及其乱弹简介
应界坑村位于今温州市永嘉县碧莲镇应坑乡,村里姓氏以麻姓为主,是温州乱弹的发源地,又称为乱弹戏剧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麻氏祖先麻志钏在大宗创立了“老寿昌”乱弹班戏馆。作为一项古老且传承至今的地方乱弹剧种,应界坑乱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第二节 应界坑乱弹传承至今且保持特色的原因
第三节 应界坑乱弹的传承现状及对未来的思考
应界坑村虽然今天通了公路,与外界交流增多,但因为客观地理位置的偏远,依然是一个远离闹市的安静的小村落。村里宗族、信仰文化的基础,依然深厚。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界坑乱弹被传承的很好。
第十二章 明清时期温州戏曲值得关注的其他问题
本章将明清时期温州戏曲中,一些值得关注,但又不能单独成章的内容,并在一处,进行分析,探寻其反映出的温州的地域社会和文化。
第一节 戏资的来源:抽谷集资、轮流出资、罚款
戏资是指组织、聘请戏班进行戏曲演出的相关费用。关于其来源,在明清时期的温州,主要有抽谷集资、轮流出资、罚款等形式。
第二节 戏价的数额:多样、不等
戏价是指观看戏曲演出时,需要支付费用的具体数额。通过研究发现:民国初年,温州城内已有一定数量可以付费看戏的商业性场所、戏票已经区分等级、可以坐在茶摊上付茶资看戏等。
第三节 戏贾:牵线搭桥、从中获利、能够操纵戏曲演出市场
戏贾是指在戏曲演出需求者与戏班之间牵线搭桥,起到中间媒介作用,并从中获利的人。戏贾的存在,第一,说明了温州戏曲演出市场的发达,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养活戏贾这一行当。第二,说明当时温州戏曲演出市场的商业化气息浓厚。第三,说明温州戏曲演出市场运作的规范化。
至于温州戏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操纵戏曲演出市场的原因,本书推测有以下几点。第一,与温州一直以来广泛的戏曲演出市场需求有关。第二,与温州具有一定数量的演出班社有关。第三,与温州的地理环境有关。温州境内多山的地理环境,客观上阻隔了戏曲演出需求者与班社之间的信息沟通,职业性中介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中介人的习惯,甚至最终因为职业中介人对戏曲演出演需市场信息的垄断,使之具有了比一般中介人更大的权利。
第四节 戏约:约束演需双方
戏约的存在,说明戏曲演出活动的常规化、规模化、市场化,需要一定的文书对演需双方进行约束和限制。
第五节 戏曲演出的组织者:称呼不一,作用相同
祠庙等聘请戏班进行演出,包括其他相关的祭祀活动等,都要有人负责出面组织。在清末民初的温州地方社会,相关事务的组织者,有福首、司事、斋官、首事等不同的称呼,但职责基本相同,都是负责相关事务的组织、联系、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等。如果办事不力,还会受到惩罚。
第六节 戏业组织:专业行业组织与业余爱好组织并存
温州存在的戏业组织,包括专业的戏曲行业组织——戏捐局,也包括业余的戏曲爱好组织——珊珊票房。
第七节 书会:由下层文人组成,进行剧本创作兼参与戏曲演出
温州书会是由下层文人组成的进行剧本创作兼参与戏曲演出的组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对剧本创作者的文化素养要求和这部分群体的社会处境相关。当时,只有下层文人或小知识分子,既具备进行剧本创作的文化素养,又不介意参与其间。同时,这部分人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于一种联上接下的位置,使他们对人世百态、人间苦暖有着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他们写出既符合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又反映民间社会疾苦、百姓心声的作品。温州书会文人参与戏曲创作,对地方戏曲的发展,无疑产生了非常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
本书以戏曲学的视域,通过上述十二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明清时期温州的地域社会和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充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温州地域社会和文化的特性与风采。为整个温州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思考,推动了相关研究,也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地域的个案和参考。
[1] 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版。冯沅君、陆侃如:《南戏拾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赵景深:《元明南戏考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胡雪冈:《温州南戏考述》,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沈不沉编著:《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1年版。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南戏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宋元南戏文本考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徐宏图:《南戏遗存考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温州古代戏曲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 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 《胡雪冈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304—308页。
[4] 《文史天地》2015年第7期。
[5] 《文献》2007年第3期。
[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 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大学,2010年。
[8]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 《温州日报》2012年7月30日第11版。
[10] 刘念兹:《戏曲文物丛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黄竹三主编:《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冯俊杰:《戏剧与考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山西神庙剧场》,中华书局2006年版。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曹飞:《清代山西神庙戏碑辑考》,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
[11]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1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3] 剧场:指古戏台及其所属的整个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