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习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学习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继承和发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学习的论述。
(一)马克思的学习理念
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学习理念上论述了学习本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形成了马克思的学习观,成为后世马克思主义者运用以指导本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石与基本依据。马克思关于学习的理念,突破了历代哲人关于学习的基本看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基础。
第一,揭示学习的本质,即回答了学习“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在于精神向物质的转变,而实现转变需要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先进的理论即精神成果;二是有学习主体即群众;三是群众真正掌握了理论。三个条件描述了学习促成精神向物质的转变,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在于推动事物的发展与前进。
第二,确定学习的目的,即回答了学习“干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鲜明地揭示了革命家学习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夕,马克思集中精力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并直言不讳地说:“我现在发狂式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3]马克思讲的“洪水”,是指经济危机如洪水猛兽,也可以指经济危机将引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抑或是二者创造的革命时机。而马克思“发狂式”的学习与研究,就是为不失时机地指导革命运动。
第三,关注哲学,即涉及“学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4]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解读出四层含义:一是哲学寄意通过无产阶级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无产阶级需要运用哲学实现自己的目标;三是无产阶级一旦真正掌握了哲学思想,就会产生伟大的革命运动;四是运动的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这里既聚焦了“哲学”这一无产阶级学习的核心内容,也强化了学习是为了应用的学习目的。
第四,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即回答了“怎么学”的问题。马克思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运用的学习方法体系异常丰富,但最为关注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在论及观念与实践的关系时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中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15]而“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应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践的主体性,实践体现观念的价值,强化了在实践中学习;二是实践的决定性,实践检验观念的对错,强调观念在实践中发展。
探究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其主要特征有三点:
第一,历史开创性。学习的观点伴随着久远的人类发展历史,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观由马克思开创,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始创性、指导性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马克思的学习观的开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赋予了学习以最实用的思维方式;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为学习什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宝库;三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前进为目标,孕育着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
第二,问题导向性。解决革命实践中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是马克思学习的动力源泉与目标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与其他形形色色学习观的本质区别。问题导向的学习价值取向,解决了方向性、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性、发展性等关于学习的一系列问题,使学习成为个体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与动力,赋予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以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动态发展性。马克思在其自身所处年代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体系架构的基本构成,如学习本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还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全部的完整内涵。这一架构的意义在于,其提供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则,使这一架构成为一套开放的学习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论自身的与时俱进,处于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之中,为后世的无产阶级革命党人丰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恩格斯的学习理念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生前配合马克思奠基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在马克思去世后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内涵。
探究恩格斯的学习理念,主要内容有三点:
第一,突出强调理论的作用。理论作为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恩格斯从三方面予以强调。一是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6]提出理论思维是科学研究决定因素的重要观点。二是对“理论感”予以高度评价。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中,恩格斯指出德国工人较之欧洲其他各国工人的一大优越之处,就是“他们属于欧洲最有理论修养的民族,他们保持了德国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的理论感。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17]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德国工人“理论修养”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深厚的理论积淀,即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历史积淀;二是先进的理论成果,即科学社会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新的唯一发展;三是强烈的思想共鸣,即科学社会主义已融入德国工人阶级的血肉。三是对理论精髓的高度凝练。列宁非常赞赏恩格斯关于“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8]的经典论述。其经典之处不仅在于言简意赅地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精神变物质”的学习本质,还在于把深奥的哲学理论深入浅出地转变为名言警句,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点的更广泛普及。
第二,论述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关于学习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做过多的具体阐述。恩格斯把马克思的学习重点从哲学拓展到世界观、理论和社会学说等多个方面。在谈到世界观时,恩格斯认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19],这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应该成为学习的重点。而对于社会学说的学习,恩格斯认为任何一种关于社会的学说,“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过程,就毫无价值……”[20]倡导学习的应是“结论的发展”或“发展的结论”,而不是凝固的结论或对于凝固结论的简单重复,深刻揭示了学习内容应避免“一次性”或简单化,需在动态中不断检验的鲜活属性。
第三,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在马克思重视实践学习的基础上,恩格斯又突出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用发展的眼光学习理论。恩格斯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发展着的理论,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1]告诫我们学习理论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发展的内涵、把握发展的走向、引领实践的发展。二是实践认识的二重性。在阐释观念与经验的关系时,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是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22]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把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又深入一步,即源于实践的认识未必一定是正确的认识,还有出现错误的可能。故学习需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恩格斯协助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因此恩格斯的学习理念与马克思的学习理念有相同的特征;但同时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战友与“助手”,在马克思逝世后致力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的学说,其学习理念又带有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突出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如以上理论思维、理论感、理论精髓等方面的论述。恩格斯突出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三点原因:一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详加阐释,这里突出理论的重要性,不存在忽视实践的问题;二是就学习的主旨而言,个体主要是传承人类历史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而理论知识是这些成果的重要载体;三是当时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形势,急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恩格斯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是与当时党内外机会主义分子斗争的需要。
第二,着力阐释了理论的发展性。在强调理论重要性的同时,着力阐明重要的是那些发展着的理论。在恩格斯看来:一是理论如果没有发展,就不能承前启后,就“毫不足取”;二是观念的东西来自经验,虽是“现实的反映”,但也可能发生错误,需要不断修正错误或补充不足。
恩格斯对理论认识的两点强调,是对马克思学习观乃至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重要补充。
(三)列宁的学习理念
列宁作为使马克思主义从科学转化为实践的重要贡献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又是列宁主义的创造者,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列宁的学习理念是列宁在学习本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一,关于学习的本质。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精神向物质的转变”的学习本质论,并从三个方面予以系统化阐释。一是革命理论转变为团结力量。列宁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维护这个具有起码理解力的人都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反对毫无根据的攻击,反对败坏这个理论的企图……”[23]而对于革命理论如何形成团结的力量,列宁认为,一切社会主义者都可以从革命理论中取得信念、确定斗争策略并维护革命理论。二是了解事物发展规律。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世界革命工人的新的丰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事变的全部规律性。它将帮助为铲除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而斗争的全世界无产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斗争目的,更坚定地顺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更可靠地取得胜利和巩固胜利。”[24]在列宁看来,全世界无产者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后,就能更清楚斗争目的、更坚定前进方向、更可靠地取得和巩固胜利,从而更自觉地为铲除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而斗争。三是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认为学习可以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列宁对此予以更简洁的表达,指出“没有知识,工人就无法自卫;有了知识,他们就有了力量。”[25]即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
第二,关于学习目的。马克思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改变世界”,列宁把学习目的的变革性具体化,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助力劳动者获得胜利。“劳动者渴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获得胜利所必需的……”[26];二是革新国家机关的工作。“为了革新我国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27]三是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28]四是重新教育群众。通过“重新教育群众,组织和训练群众,普及知识,同我们接受下来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遗产作斗争。”[29]五是指导前进方向。“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30];六是改变日常生活。列宁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要“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31],学问深入“血肉”,改变生活,让学习及其带来的改变进入常态。
第三,关于学习内容。关于学习的内容,马克思强调了哲学,恩格斯突出了理论。列宁在继续强调理论学习重要性的同时,还对学习的内容做出新的拓展。
其一,继续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列宁强调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2]“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3]理论学习为什么如此重要,列宁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理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规划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34]二是如果“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除”。[35]三是“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36]列宁不仅坚持了恩格斯对理论学习的高度重视,而且从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其深刻内涵。
其二,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同时,列宁又把视域拓展到科学技术,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应当把这个基本问题突出地提出来,应当把它作为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提出来”。[37]在谈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38]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范围拓展到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人类知识”,把学习的范围拓展到“无穷大”。
第四,关于学习对象。关于学习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理论、实践等物化学习对象(我们也理解为内容),从个体角度没有过多涉及。列宁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特点及革命实践感悟,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物化对象拓展到人。
其一,向“敌人”学习。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如果不学会利用资产阶级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所建立的技术、文化和机构,它就不可能实现”。[39]指出那种以为劳动者不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不经过同他们共事的长期锻炼就能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制度的观点,是“貌似激进实则不学无术的自负”,[40]必须予以无情地反对。并进一步从规律层面上,把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概括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的公式。[41]列宁一再强调无产阶级要向自己的敌人——资产阶级学习的观点,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丰富。
其二,向自己学习。列宁认为,劳动者渴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获得胜利所必需的。但是从哪里学得知识?列宁强调了“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从自己的失败和错误中学习”[42]的自我剖析、自我学习途径。因为劳动者在没有获得胜利之前,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向自己的经验和错误学习也许是无奈的,但却是重要的,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提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第五,关于学习方法。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
其一,辩证的方法。列宁坚持和发展了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教条的观点,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43]列宁赞扬恩格斯关于马克思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个“经典”定义,认为“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44]深刻剖析了教条式学习的危害。
其二,实践的方法。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四项重要发展:一是实践检验理论、修正理论。列宁指出理论学习很重要,但实践学习更重要。因为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45]二是生活丰富学习、检验学习。列宁认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46]三是理论回归实践、改造世界。列宁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完全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7]学习理论必须同常见社会实践相结合,因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四是实践检验理论、确定标准。列宁一直强调“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48]以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规律层面的学习方法。
其三,灌输的方法。在强调主体实践重要性的同时,列宁并没有忽略外在灌输的作用,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49]既然先进的事物并非每个人头脑中先天即可自发产生,就需要从外部学习引进,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亦需要灌输。
其四,记忆的方法。在否定“死记硬背”的同时,列宁并没有忽略其合理的一面,指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50]强调了在学习中记忆、积累与融会贯通的重要性。
其五,联系的方法。列宁强调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51]如何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它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52]列宁联系政治进行教育和联系历史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形与本、源与流的本质关联性。
列宁在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学习观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在三个维度上的长足发展。
第一,内涵式发展。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学习理论的整体架构进行了全面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观加以系统化丰富,如对学习本质的系统化阐释、对学习目的的具体性表述、对学习内容的全方位拓展以及对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描述等,使马克思、恩格斯学习观的内涵更加丰富。
第二,创新性延展。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内涵的丰富,列宁又从观点到表述进行了创造性的总结和凝练,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学习再学习等经典概括,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学习者的座右铭。
第三,应用性拓展。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开创了三个历史先河:一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超越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地带,进入横跨亚欧大陆的沙俄帝国;二是第一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出实践成果,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三是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第一次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
(四)斯大林的学习理念
斯大林作为列宁的助手和接班人,其学习观在延续列宁学习观的基础上,又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与列宁的学习观基本相同,但在某些问题上亦有独到的见解。斯大林学习理念的主要内涵是:
第一,关于学习的本质。斯大林同意马克思、列宁关于学习本质的看法,但更注重理论对于把握方向性的重要作用。斯大林在强调干部教育时指出:“如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我们干部的工作松懈了,如果我们对提高这些干部的政治和理论水平的工作削弱了,而干部本身又因此而不再关心我们的发展前途,不再了解我们事业的正确性,而变成一些前途茫茫、盲目地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的事务主义者,那么我们国家和党的整个工作就一定会削弱”。[53]“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力量,就在于它使党能判明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不仅洞察事变在目前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而且洞察事变在将来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54]强调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就会在历史的进程中迷失方向。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斯大林提出:“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如果是在和革命实践密切联系中形成的,那么它就能成为工人运动的极伟大的力量”。[55]此说深刻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力量转化的客观规律。
第二,关于学习内容。斯大林强调了两点:
其一,突出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斯大林指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党,才能信心百倍地前进,并引导工人阶级前进”。[56]对于掌握的程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斯大林认为,“在国家和党的任何一个工作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反过来说,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低,就愈可能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就愈可能使工作人员本身庸俗化和堕落成为鼠目寸光的事务主义者,就愈可能使他们蜕化变质,——这要算是一个定理。”[57]指出了理论学习、政治觉悟、工作效率之间的正强化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以及共产主义胜利的科学,是“一切科学部门中的布尔什维克都必须具备的”[58];二是因为工作浩繁而“忽视理论的趋向是和列宁主义的全部精神相矛盾的,而且对工作是有很大的危险的”[59]。
其二,要求掌握马克思和列宁的科学方法。在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同时,斯大林也关注到学习的方法,要求“教会工人党员掌握马克思和列宁的科学方法,并把这种科学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60]。把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的科学方法作为重要学习内容提出,并要求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第三,关于学习方法。关于学习的方法,斯大林强调了六点:
其一,解决思想问题。斯大林指出:“如果我们能够从思想上来培养我们所有工作部门中的干部,从政治上来锻炼他们,使他们能够随时判明国内外的局势,如果我们能够使他们成为有能力解决国家领导问题而不犯严重错误的十分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那么我们就有一切根据认为,我们所有的问题十分之九已经解决了”。[61]
其二,着眼动态发展。斯大林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能熟读、会引证就了事,也不要以为熟读的结论和原理能用于各种环境和一切场合。“它既是一种科学,就不会也不可能停留不前,而会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显然,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不能不用新的经验和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它的某些原理和结论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不能不用适合于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结论和新原理来代替”。[62]再一次强调与时俱进是一切科学的本质属性。
其三,着重把握实质。斯大林提出了关于马列主义理论实质问题,并从三个层面加以阐释:一是学习层面,要把字句和实质区别开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决不是说要熟读它的一切公式和结论,抱住这些公式和结论的每一个字句不放。要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首先必须学会把它的字句和实质区别开来”。[63]二是应用层面,能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说要领会这个理论的实质,学会在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理论来解决革命运动的实际问题”。[64]三是发展层面,促进理论自身的发展。“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字句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65]
其四,善于丰富发展。斯大林赋予“掌握”二字以新的内涵,“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说要善于用革命运动的新经验来丰富这个理论,善于用新原理和新结论来丰富这个理论,善于发展和推进这个理论,不怕根据这个理论的实质去用适合于新的历史形势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来代替它的某些已经陈旧的原理和结论”。[66]他还反复强调,“科学所以叫作科学,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经验和实践的呼声。”[67]斯大林在学习中发展的观点,把学习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其五,需要重复教育。斯大林认为重复学习是必要的,提出“有系统地重复所谓‘众所周知’的真理,耐心地解释这些真理,是对这些同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最好的办法之一。”[68]斯大林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需要重复,符合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六,倡导独立思考。斯大林把独立思考作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他在1941年会见《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写作集体时指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到处去找引文。马克思之前指出了总的道路。对问题需要自己去思考”。[69]斯大林把思考作为学与用的桥梁和纽带,既是自身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学习规律的本质揭示。
综上所述,斯大林的学习观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鲜明的实践特征。斯大林作为列宁的学生和助手,和恩格斯协助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一样,其学习理念主要是对列宁学习理念的践行,重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理论成果重要性的强调,落脚点是要求党员对其学习、掌握和创新性的应用,使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实践指导价值进一步体现。
第二,首创的实质论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理论的实质问题,没有做专门的论述,而斯大林对理论的实质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强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字句与实质区别开来,并进一步学习、应用和发展。提高了学习要求,突出了应用价值,拓宽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