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与新罗的长期对立
渤海人的祖先——靺鞨人与新罗人在历史上积怨甚深。早在125年,就有“靺鞨大入北境”。此后的数百年间,双方战争不断,经常发生靺鞨人“杀掠吏民”[14]或新罗人大败靺鞨兵“斩获不可胜计”[15]的事件。双方都视对方为死敌。这种长期敌对的局面也是导致后来渤海国与新罗之间长期对峙的根源之所在。
自唐总章元年(668)高句丽灭亡到武则天圣历元年(698)渤海建国,新罗人乘虚占领了原高句丽的部分领土及百济全境,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断向北扩张领土,与唐朝关系一度非常紧张。而此时的渤海国尚立足未稳,面临着唐朝和新罗的双重威胁。为了能与唐朝相抗衡,高王大祚荣不得不主动地“附新罗,受五品大阿飧之秩”[16]。然而,随着渤海国与唐朝关系的改善,特别是渤海国的实力有了初步发展,欲进一步对外扩张时,新罗人感到了威胁,于是便积极与唐朝改善关系,力求与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渤海国。唐开元二十年(732)渤海国与唐朝之间突发登州事件,随即爆发战争。新罗王金光兴在接到唐玄宗的诏书后,立即发兵协助唐朝夹击渤海国,只是因为天降大雪,道路险阻而造成新罗军队的“兵士死者过半,竟无功而还”[17]。此后,渤海国与新罗继续处于对峙状态。为了有效防止渤海人的扩张,新罗早在圣德王二十年(渤海国武王仁安三年,721)七月就“征何瑟罗道丁夫二千,筑长城于北境”[18]。直到后来文王大钦茂即位后停止了对外扩张,推行“文治”,双方的关系才有所缓和。这一时期的新罗元圣王也是一位主张“文治”的统治者。他主动采取行动,于元圣王六年(渤海国文王大兴四十九年,785)三月“以一吉湌伯鱼使北国”[19],力图改善同渤海国的关系。到了宪德王四年(渤海国定王永德四年,812),新罗再次“遣级湌崇正使北国”[20]。但是,这种友好的局面并未维持多长时间。渤海国建兴元年(818)大仁秀即位后,为了“中兴”渤海国而重新采取了对外扩张的政策,其矛头首先指向了新罗。面对渤海国的强大压力,新罗不得不“命牛岑太守白永征汉山北诸州郡人一万,筑江长城三百里”[21]。这种对峙局面一直持续到渤海末王大諲譔时期。此时的渤海国早已是国势衰微,又面临强敌契丹,所以不得不“阴与新罗等国结援”[22],以求得昔日宿敌的帮助。但是,此时的新罗国内也是政局动荡,一片混乱,自顾不暇,哪还有力量与渤海国联合,更何况双方原本就是世代为仇的宿敌。所以,新罗不但未与渤海国联合,相反暗地里投靠了契丹人,并派兵参加了围攻上京龙泉府的战斗。
渤海国与新罗不但在军事上长期对峙,而且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是争斗不休。例如,唐乾宁四年(897)渤海王子大封裔入唐贺正时,因其座位在新罗使节之下而向唐昭宗进状,以渤海国大兵强为由,要求将其座位列于新罗使节之上。但唐昭宗却认为“国名先后,比不因强弱而称。朝制今岂以盛衰而改。宜仍旧贯,准此宣示”[23],没有答应大封裔的请求。后来,新罗孝恭王为此还专门遣使赴唐朝,给唐昭宗送去《谢不许北国居上表》,在表中贬低渤海人是“本为疣赘部落,靺鞨之属,实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尝逐句丽内徙”[24]。又如,唐咸通十三年(872)渤海人乌炤度入唐参加宾贡试,结果与新罗人李同同时考中进士及第而名字位于李同之上。后来,乌炤度之子乌光赞于唐天祐三年(906)入唐参加宾贡试,恰巧又与新罗人崔彦撝同时考中进士及第,但名字却在崔彦撝之下。乌炤度恰巧于此时出使唐朝,当他听说此事后,立刻上表要求唐昭宗依旧例把乌光赞的名字列在崔彦撝之上,结果被唐昭宗以“彦撝才学优赡”[25]为由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