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同类研究文献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其一,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出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特点、发展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其二,结合本土区域发展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相关文献并没有从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深入系统地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等问题展开研究。因此,从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更深入系统地研究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成为本书主要的写作意图。本书以影响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在非均衡区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按照制度逻辑—资源行为主体框架,从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视角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主体框架的构建,框架中包含哪些层面的内容以及非均衡区域通过怎样的协同作用机制使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等重要问题,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在非均衡区域实行协同发展问题。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是从制度逻辑出发,深入归纳、研究、分析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成长规律。第八章至第九章主要从资源行为出发,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载体,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自身成长规律。第十章主要研究制度逻辑对资源行为影响的内在规律。第十一章为结论与展望。各章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选题背景、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主要创新点进行论述。
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对生产性服务业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协同与适配理论、企业资源理论以及制度逻辑理论等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
第三章产业偏离度与空间状态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制度逻辑,以典型的非均衡区域——辽宁为案例,在建立制度逻辑—资源行为总体框架模型基础上,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空间状态展开实证分析,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章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制度逻辑框架模型。本章从制度逻辑角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成长框架;并具体分析沈阳成为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极的可能性,对沈阳经济区的空间概况、空间结构、空间形态演变以及空间结构调控方向等进行系统分析。
第五章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路径。本章在“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制度逻辑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模型,并以沈阳经济区以及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盘锦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细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并对区域发展黏合剂展开研究,希望通过分析情景主体因素逻辑,最终明晰组织外部制度逻辑规律。
第六章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机理及相应管理策略。本章结合非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机理结合制度逻辑,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第七章辽宁自贸区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本章从制度逻辑角度出发,结合辽宁自身的特点,提出完善辽宁自贸区政策以实现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在非均衡区域,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八章生产性服务业资源行为框架及机理研究。本章在企业资源分类框架研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资源行为机理展开研究。
第九章资源行为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案例分析。本章采用双案例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企业自身成长的资源行为规律进行提炼。
第十章制度逻辑对资源行为影响的内在逻辑研究:案例研究。本章从主导逻辑角度出发,探索制度逻辑对资源行为影响的内在规律。主要通过制度逻辑对资源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以揭示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
第十一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对全书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指出研究局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