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有企业总体规模与结构的演变与现状
加强对未来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远景与变动方向的理论研究,有助于统领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等各项重要的改革任务[1]。1995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目标。1995年以来,针对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中央、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多个改革指导文件。
表1-1 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的指导文件
·续表·
·续表·
·续表·
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活动领域已大幅缩小,但分布仍然较为广泛[2],进而限制了国有经济的整体优势。长期以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占据主导的地位。国有经济的过度扩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非国有经济的正常发展,使非国有经济自身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尽管在党的十五大以来国家对国有经济产业分布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但是我国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未显著下降,甚至在一些行业内,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反而有所提升[3]。受到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以来,GDP增速下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陷入持续亏损。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全面落实,2018年1—10月,钢铁、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利润同比降幅均明显高于收入增长幅度[4]。受益于政策引导,2018年三季度工业产能的利用率为76.5%,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与上年同期持平[5]。然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在根本上化解。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有经济分布过于广泛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同时,国有经济对于关键性资源的过度占有在限制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政策引导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释放非国有经济活力,发挥非国有经济优势,在关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提高国有经济比重,有效发挥国有经济整体功能作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改革方向。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