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寒暑交替,四季轮回。在高校任教,面对迎新生送往届的境况,难免些许感慨,几多欣喜。对就职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冬霞讲师而言,便是如此。
黄冬霞讲师是我的博士生。寒假期间致电,请我为其毕业论文的出版写个序,尽管时间紧张,手头还有不少的写作任务要完成,但依然爽约为其书作序。其中原由有二:一是黄冬霞博士跟随我读书期间,围绕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文化等领域和重点内容,研究状态进入快,问题意识很突出,目标明确能专一,时间精力投入多。读博三年,她勤于泛读群书,精于研读专业著作,积极参与到我主持的各类课题研究,多次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把阅读、思考、写作当成一件乐事,在黄冬霞博士身上体现的非常鲜明。读书期间,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部分论文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种孜孜以求的品质和笔耕不辍的勤奋,为高质量地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顺利毕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二是黄冬霞博士的论文在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现在又获得了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支持,再一次得到国内专家们的肯定,并能够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确证了论文的质量。看到学生的这种快速成长,作为导师的我深感欣慰和自豪。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面对学界已有不少成果问世的状况,黄冬霞博士毅然选择《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聚焦于该问题的研究,这需要胆识,更需要学识和才识。现在看来,研究成果能够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说明当初的坚持和坚守的正确。从理论层面来讲,网络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新样态,其话语表达方式、话语权的生成条件、获得方式等内容都与传统意识形态差异度很大,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层面来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由于技术和规则的介入产生着巨大的效力,构成了国际社会、各阶层、各类组织和群体竞相争夺的重要政治资源,因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对于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整体性的研究中,黄冬霞博士始终围绕着“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框架进行阐释。一是“是什么”:即确立选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界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分析其类型、特征、结构、功能及其生成条件。二是“怎么样”:即分析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发展现实境遇,发现并梳理现存问题,深入探究其原因。三是“怎么办”:即研究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正向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举措。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始终抓住“人的网络化生存”视角来思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而非网络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简单地机械叠加,应该说这是该论文呈现亮点的关键之处。视角的创新必然带来内容的创新,该博士论文关于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凝练、类型划分、结构剖析、矛盾和规律探讨等内容都具有一定新意,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博士论文出版之际,作者经过后期的思考又完善了博士论文研究框架,在“怎么样”部分增加了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总结,在“怎么办”部分提出了对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思考,使得整个研究框架更加系统和全面。此外,作者在内容论证的严谨性、文字表述的通畅性、文献引用注释的规范性方面又进行了较好的完善,使得博士论文增色不少。
当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性工程。尽管该博士论文对此做了有价值的新颖探究,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性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将面临更大挑战和更新要求。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行可持续性的有效研究,仍然是一个需要冷静审视、深入思考的问题。希望黄冬霞博士能够超越自我,在新时代围绕新思考出更新成果。
吴满意
2020年2月10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