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PM2.5污染与居民PM2.5减排行为

PM2.5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大气污染,广义上来说也属于环境污染的一种。同酸雨、水污染、土壤污染一样,伴随着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PM2.5污染也具有其他环境污染的共同特征,即公共物品特性与外部性。

大气本质上也是环境资源的一种,归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因此,也具有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基于居民PM2.5排放行为的雾霾污染就表现为:当某一城市居民在参与PM2.5污染排放行为时并不减少它对其他居民的供应,而且任何一个居民都不能被排除在产生PM2.5污染的消费之外。因此,居民PM2.5排放行为的外部性顺势产生。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指个体仅影响其他人的利益,但并未付出成本或是收获回报。外部性可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居民PM2.5排放的产生及PM2.5减排治理同时存在两种外部性。所有居民过度参与上述PM2.5排放行为时,就会产生雾霾污染,居民的这些行为对政府及其他人群存在负外部性。当居民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参与公交出行、改善厨房油烟、不燃放烟花爆竹、不在室内吸烟等PM2.5减排行为时,这些行为对政府或其他人群将产生正外部性。

然而,相对于其他环境污染,PM2.5污染有其独有的特征。

(1)气候变暖是全球性和长期性的,需要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世界各国的减排行动共同来完成;雾霾则是区域性和短时性的,雾霾治理只能靠自己,谁也指望不上。我国政府和公众必须全力以赴,携手战斗,解决我国的雾霾污染问题。

(2)持续时间长。由于天气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高排放行为更加集中的原因,整个“秋冬季节”都成为雾霾高发的时段。比如,华北地区高排放、高人口密度的特点,垂直扩散条件比较差,造成区域性污染累积,2016年秋冬季节京津冀区域深陷雾霾频发高发的“魔咒”。

(3)影响范围广。自2013年以来,雾霾大范围侵袭我国。包括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地区在内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为雾霾污染严重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3.8%。

(4)居民身临其境的自身体验感更强,与雾霾紧密接触,所以居民更加关注雾霾污染。气候变暖是“温水煮青蛙”,酸雨更多损害的是农业、工业生产,水污染也不是肉眼能立即观察到,况且还可以从未污染区域搬运。雾霾则不同,雾霾天一旦来临,可视度下降,灰蒙蒙一片,所有的居民都能立即直观地感受到。而且大气没有特供,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地球上的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面对雾霾,都不能停止呼吸片刻,都躲无可躲,大家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关。

鉴于PM2.5污染的这些特征,对居民的PM2.5减排行为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1)居民个体参与PM2.5减排行为的意愿更强烈。相对于其他环境污染,居民个体对于雾霾污染有更直观的、更亲身的感受。迫在眉睫的危机感,急需治理的压力使得居民雾霾污染治理的愿望更强烈,居民更加关注雾霾污染。在某种程度上,为了“阅兵蓝”“APEC蓝”,居民作为个体也更愿意,也必须参与PM2.5减排行为。即居民PM2.5减排行为相对更会得到居民的认可,居民PM2.5减排行为在学术和实践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可行性。

(2)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积聚效应是城市雾霾治理的保证。居民PM2.5排放涉及居民方方面面的日常消费行为,甚至是具有传统特征的根深蒂固的行为。这些日常消费行为的改变具有较大的难度。另外,对居民个体来说,单一的日常消费行为的改变带来的PM2.5减排效果可能微乎其微,但千千万万的居民都关注、都尽其所能地参与PM2.5减排行为中,就会促使城市居民的PM2.5减排得到改善。因此,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引导居民参与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PM2.5减排行为,这个逐步的过程慢慢就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积聚效应。


[1] Poortinga,W.,Steg,L.,Vlek,C.,“Values,Environmental Concern,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Study into Household Energy Use”,Environment and Behavior,Vol.36,No.1,2004,pp.70-93.

[2] Hines,J.M.,Hungerford,H.R.,Tomera,A.N.,“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Vol.18,No.2,1987,pp.1-8.

[3] Kaiser,F.G.,Wölfing,S.,Fuhrer,U.,“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cological Behaviour”,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Vol.19,No.1,1999,pp.1-19.

[4] Stern,P.C.,“Towards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56,No.3,2000,pp.407-424.

[5] 黄小乐、姜志坚:《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对我国学校环保教育的启示》,《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

[6] Greaves,M.,Zibarras,L.D.,Stride,C.,“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Explor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the Workplac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Vol.34,2013,pp.109-120.

[7]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http://www.mee.gov.cn/zcwj/gwywj/201811/t20181129_676555.shtml)。

[8] 张东辉、庄烨、朱润儒等:《燃煤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及经济分析》,《电力建设》2015年第5期。

[9] 吴鑫等:《烹饪过程中细颗粒物和黑碳颗粒物的排放特征》,《绿色建筑》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