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方言语音演化与接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德阳市建制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方言的分区主要依据语言自身特点来进行,因此方言的分区非行政区域的分区。但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使用该方言的人及社会团体有必然联系,跟与当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建制及历史沿革等也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封闭在本群体范围之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成为不同群体之间人们交流的动力。同时,由于人的活动空间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地势平坦、往来便利的地理条件,可以方便群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群体间的关系也会因此更加密切。另外,行政管辖关系往往以原有的地方群体的联络关系为基础,行政管辖关系的形成,又会促进所辖地区内各群体人们之间的交往。交往频繁的人们,在语言方面互相影响,共有因素自然增加。因此,“自然环境、山川地理、行政区划等因素虽然不能作为区分汉语方言的必备条件,然而作为一种参考因素确是不可忽视的。”[1]

一 德阳市地理人口概况

德阳市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紧靠绵阳,东南毗邻资阳、遂宁两市,西南接壤成都,西北连接阿坝州,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九大城市之一。全市幅员面积591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59万,市区人口约73万(2012年数据)。现辖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县、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是全国闻名的新兴工业城市。1983年,德阳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除管辖原德阳县部分区域外,原属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原温江地区的广汉、什邡两县也划归德阳市管辖。1996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德阳市市中区,设立旌阳区和罗江县。

德阳市境狭长,东西宽约65千米,南北长约162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境包括山脉、丘陵、平原三种不同地形地貌,其中西北部为龙门山脉中段,山地面积1171.8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9.68%;中部为成都平原东北部,面积1838.7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0.88%;东南部为丘陵地区,面积2943.1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9.44%。

旌阳区为德阳市人民政府驻地,是德阳市区规划百万人口大都市的重要区域。东南与中江县毗邻,西连绵竹、什邡两市,西南接广汉市,东北靠罗江县。全区幅员面积约648平方千米,城市人口约73.51万。绵远河以西为平原区,约占全区幅员面积的64.9%;以东为丘陵区,呈环状或脉状起伏,约占全区幅员面积的35.07%。[2]

中江县位于旌阳区东南部,川中丘陵地区西部,东与绵阳市相连。总面积2063平方千米,绝大部分为丘陵地貌,龙泉山脉纵贯境域西部,成为涪江与沱江水系的分水岭,全县人口约143万(2011年数据)。什邡市位于旌阳区西北部,城区至成都市直线距离48千米。全市总人口约42万(2011年数据)。市境位于龙门山脉中段,全县土地总面积约863.77平方千米,境域西北为山,东南为坝,山坝间有少量丘陵,山区丘陵约占总面积的6/10,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10。广汉市位于旌阳区以西,成都平原东北侧,地处龙泉山西麓。全市总人口61万(2008年数据)。县境总面积约538.28平方千米,主要为平原地区。至德阳市区28千米,至成都市区41千米。绵竹市位于旌阳区北部,距旌阳区约31千米,全市总人口约52万(2007年数据)。境内西北部为龙门山脉,东南部为成都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倾斜。山地面积约648.5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2.08%;平原面积约596.7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7.92%。罗江县位于德阳市东北角及成都平原的北部,县域呈现西高东低的走势。县政府驻万安镇,面积447.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约25万(2011年数据)。其中平原面积占县域面积的5.0%,而台地、丘陵面积约占县域面积的95%。

二 德阳市历史建制沿革

游汝杰(2000:56)认为:“行政区划和方言区划绝不是一回事,但是历史上长期稳定的行政区划,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二级行政区划——府或州对方言区划的形成往往起到显著作用。”周振鹤、游汝杰(1997:65)等指出:“这种行政区划制度对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一府(或与府相当的州、郡)或一省(或与省相当的路、州)之内的语言、风俗等文化因素趋向一体化。……因此州(府)属各县与州(府)治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必然有助于消除各县方言的特殊之处。”[3]德阳地区历史上行政规划变动较为频繁,各区县在历史上建制沿革的变动,如分合拆并等,都可能对当地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1983年德阳设立为地级市,在此之前,德阳境内所辖的各区县在历史上曾划归其他行政区域所辖,几经变动调整,才形成了今天的建制格局。

1.旌阳区

旌阳区即原德阳市市中区,与罗江县并属原德阳县管辖。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秦置之巴、蜀二郡地置广汉郡。广汉郡所辖十三县之一绵竹县,治今旌阳区黄许镇,这是德阳地境置县之始。东汉时,分梓潼县置德阳县,治今江油县小溪坝,是为德阳得名之始。西晋末中原大乱,北方士族及关陇流人大批入蜀,先后建制不少侨郡侨县。到隋朝,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开皇初,改蜀郡,复置益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又罢州改郡。唐高祖回复隋代开皇旧制,不设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度,《旧唐书·地理志》载:“德阳,后周废县,武德三年,分雒置。”即唐武德三年(620年),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隶属益州,是今德阳县建置之始。唐垂拱二年(686年),分益州置汉州,德阳县由益州改属汉州。唐天宝年间实行道、府、郡、县制,天宝元年(742年),改汉州为德阳郡,德阳县属德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汉州,德阳县属剑南道西川汉州。至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灭蜀后,以剑南道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德阳县仍置,属西川路汉州。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区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利州路,总称四川路,路以下设府、州、郡、监,德阳属益州路成都府。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入川,建立大西政权,德阳县为大西政权所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八月清兵入成都后,四川始为清王朝所有,同年将罗江并入德阳,隶属成都府。1727年,德阳县改属绵州,1729年复置罗江县。1802年,为加强对四川的统治,在省和府之间增设道,德阳即属成绵龙茂道。1908年,成绵龙茂道改名川西道,德阳属川西道绵州。1935年,国民党派中央军入川,设四川省政府,德阳县隶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区专员公署治地绵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将四川省划为川东、南、西、北四个行政区,德阳县隶属川西行政公署绵阳专区。1953年合并四个行署成立四川省,德阳县仍隶属绵阳专署。1959年3月罗江与德阳合县。1983年8月建立德阳市,德阳县改隶属德阳市。

2.罗江县

罗江,作为江名始于隋,作为县名始于唐。明曹学佺《名胜志》载:“罗江两水(即泞水、灅水)相蹙成罗纹,县因以得名。”(嘉庆《罗江县志·建制》)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蜀二郡置广汉郡时,罗江县地属广汉郡、涪县(今绵阳)之孱亭。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定蜀自称益州牧后,于公元217年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涪县属益州梓潼郡,罗江县地属涪县。西晋时期置万安县,属梓潼郡。梁改万安县为孱亭县,属巴西梓潼郡,治所在今罗江镇。隋开皇五年(585年),改潼州为绵州,万安县隶属绵州(今绵阳)。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万安县为罗江县,隶属巴西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平蜀,改成都府路为成都路,罗江县隶属成都路绵州。1659年,罗江县省入德阳县。1727年,绵州升为直隶州,以成都府属之绵竹、德阳、安县改隶绵州。1729年,复置罗江县;1769年,又省罗江入绵州,移州治于罗江;1802年,复置罗江县,还州治于绵州(今绵阳)。1935年,全省设置18个行政督察区,罗江县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区专员公署治地绵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江县隶属川西行政公署绵阳专区。1953年成立四川省建制,罗江县仍隶属绵阳专区。到1959年3月,罗江并入德阳县,罗江县治地改为德阳县罗江镇。1996年复设罗江县。

3.中江县

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地理志》载,今中江县境在汉代属广汉郡郪县地,县治在今三台县郪江乡,与今中江县地仅一江之隔。三国蜀汉建置五城县,治所在今中江城东南一千米处,是为建县之始。两晋及南北朝时期,西晋咸宁四年(278年)复置五城县。西晋太康六年(285年)省,七年(286年)再立五城县,属广汉郡。据《宋书》《华阳国志》载:“晋沿两汉、三国置郪县,南朝刘宋置五城,南齐改‘五城’ 为‘伍城’。南梁省郪县立新州。北周置玄武郡,辖伍城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伍城县名为玄武县,废玄武郡归属蜀郡,治所在今中江县城关镇。隋开皇十年(590年)在今县东南建置飞乌镇,十三年(593年)改镇为县,属新城郡,郡治今三台。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城郡名梓州,武德三年(620年)玄武改属梓州。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在今广福场西一千米处置铸钱官,调露元年(679年)罢,析郪、飞乌置铜山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梓州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梓州。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玄武县名中江县,上属梓州潼州府。宋末元初,蒙古贵族为统一四川,采取武力征服和野蛮屠杀政策,境内飞乌、铜山二县城毁于战火,两县在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和二十年(1283年)先后并入中江,成为三县合一的大县,上属潼川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潼川府为直隶潼川州,下辖中江县。民国初期,属嘉陵道潼川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行政专员公署设遂宁。1958年10月,因遂宁专区并入绵阳,县改属绵阳专员公署(署设绵阳)。1983年8月18日改属德阳市至今。

4.什邡市

什邡,先秦时名“十方”,后有“汁方”“什方”“什防”“汁邡”等称谓。什邡建置,最早见于《史记·留侯世家》。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封功臣,用张良计,封雍齿为什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户(汉制:列侯所食县曰国,汁邡为列侯国),号肃侯,建元雍齿,在位九年。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其曾孙雍桓嗣位,号终侯,改元侯桓,在位三十一年,到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被罢去封侯,撤除侯国。国除后的什邡,从列侯国变为普通县,属益州广汉郡,县序列第二,设有“汁邡长”“汁邡丞”“汁邡尉”等官职。如新建国元年(9年),王莽代汉,改汁邡县为美信县,新亡后,什邡复名。北周时更名方亭县。五代前蜀时更名通汁县,历7年复名什邡。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入绵竹县,历3年复置。

1950年什邡属绵阳专区,1953年改属温江专区,1960年什邡县(现什邡市)并入广汉县(现四川广汉市),1963年析出,复置什邡县,1983年划入成都市,同年建四川德阳市,什邡划属德阳市。1988年什邡撤县设市。现驻地为方亭镇。

5.绵竹市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绵竹县,属广汉郡,三国蜀分置阳泉县,西晋初,废除阳泉,并入绵竹。晋泰始二年(266年)绵竹改属新都郡。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分置晋熙郡,领苌阳、南武都、晋熙三县。刘宋孝建元年(454年)废晋熙,属南新巴郡,梁天监元年复置晋熙郡,领南武都、苌阳,属潼州。北周废晋熙县入阳泉。隋开皇元年(581年)废晋熙郡,阳泉改属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泉为孝水。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绵竹县,并徙治于今剑南镇,属蜀郡。民国时,绵竹属四川省川西道。1935年,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1981年绵竹属绵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改属德阳市。1996年10月绵竹撤县设市。

6.广汉市

广汉自秦朝始名为雒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四川通志·地域沿革》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此为益州,……刺史治雒。”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复置益州和广汉郡,雒县为广汉郡属县。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分益州为梁州。广汉郡改属梁州,雒县仍为郡治。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蜀郡为益州。次年,分雒县置什邡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雒县置德阳县。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于雒县置汉州,领雒县、绵竹、德阳、什邡、金堂等五县,以雒为州治。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汉州为德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德阳郡为汉州。景定元年(1260年),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3县,撤销雒县建制,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为州治。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置雒县。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三县。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旧。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1912年)。1913年,改汉州为广汉县(缘广汉郡而名),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1950年初,四川省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广汉县隶属于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1952年9月,各行署区被撤销,合并为四川一省。1953年7月,广汉县改属于温江专区。1960年4月,什邡、广汉合县,仍叫广汉县。1963年1月,广汉、什邡分县。1983年划入成都市,同年德阳建市,广汉县划为德阳市管辖。1988年广汉撤县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