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心理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中西方生命道德观的异同比较

对古今中外的生命道德观梳理后,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么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对生命给予的充分肯定和极大的关注。先哲们和近现代的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道德问题进行过探讨,并形成一系列的理论、观点甚至学派,建构了各自的生命道德观体系。当我们尝试对中外的生命道德观进行系统地比较之后,发现他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这些比较有利于我们对哲学领域的生命道德观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在时间上,东西方古代哲学家们很早就都十分重视生命道德问题的探讨,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孔子是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前的春秋末期的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毕达哥拉斯是生活在公元前580到公元前490年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最早探讨生命道德问题的两个伟大的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较为接近,且他们的思想观点对后世在该领域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无论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还是西方古希腊、近代和现代的思想家们在探讨生命伦理问题时,都提倡要重视生命、珍惜生命,并且不仅要重视人的生命,也要重视其他形式的生命,如中国的道家和西方的卢梭都重视人的自然生命,中国古代的道家和西方近代的阿尔贝特·史怀泽都主张提倡珍惜他类生命,对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怀抱敬畏之心。最后,中西方思想家们在探讨生命问题时都重视与德性问题或善恶问题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提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要仁者爱人,一个对生命有仁慈之心的人会懂得去关爱他人。佛家的同体大悲思想也强调对其他生命的慈悲。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同样指出一个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在于道德上的“善”,一个人的生命光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道德的高尚带来的。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不仅强调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也包含对其他生命的关怀。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两者的生命道德观也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之处(刘淑娜,2007;赵晖,2009)。[45][46]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

先,中西方对待死亡持不同的态度,一个回避死亡,一个直面死亡。死对于中国人而言,一直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中国人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悲哀和恐惧,死就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中国人把死亡当作人世间的一种代价,是对人的一种惩罚,对死亡这种惩罚采取回避的态度。西方正好相反,他们对死亡采取的是一种直面的态度,很多古希腊哲学家把人看作灵魂与肉体生命的结合,灵魂生命纯洁而高尚,肉体生命肮脏而低贱。柏拉图认为灵魂永恒,独立于肉体又赋予肉体以思想和智慧。海德格尔说人是“向死而生”的,在人的生活中,死亡对他是一个不可能的可能性,是一个底线,也是一个目标。就是当人意识到自己会死亡时,他就有了生活的目标,就能对自己的一生加以筹划,有死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如果没有死的话也就没有什么一生了。其次,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从一开始就提倡关爱人,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而且古代的先哲们把道德哲学作为安身立命的学问,重视在生活中求证德性,这种思维方式是直觉式、体悟式的,提倡反观自省和体悟洞察。这种内省式的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的理性道德思维模式。西方的思维模式具有理性主义传统,求知是人的本性,强调要用理性的方式去理解生命道德,用观察、分析、推理和实证研究的方式来探讨这些问题。这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善于从已有的道德模式进行反思、批判、否定与发展,从而将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引向深入的思考方向。最后,德智重视程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是重德轻智,我国古代先哲们把德性归属于是人的自然性情,倡导道德的人文关怀,重视道德的生活基础,强调从日常生活着手进行道德学习,反对从抽象道德概念去培养德行,而且学习的目的是将知识和经验融入生命,转化为生命内在的德性,实现转智为德。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不同,西方是以智含德,西方有自然哲学的传统倾向,把世界作为一个自然的、客观的对象来对待。尽管苏格拉底也重视以反躬自问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但还是用知识来界定德性。以至于今天的西方道德心理教育的研究仍将道德作为知识、经验,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道德问题。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重德轻智,西方哲学更重智轻德。

总地来说,对中西方生命道德观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存在相通之处,同时由于文化背景又存在不少差异之处,两者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传统道德的基础形成各自的生命道德的理论和实践方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且双方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不难发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怀生命是中西方生命道德观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是生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相互交流和渗透的信息时代里,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如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现象,尝试用实证主义的科学方式去验证我们社会文化中的生命道德的一些理论观点,丰富生命道德观的跨学科研究,对当下青少年的生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著:《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3].冯建军:《简论学校教育中的生命关怀》,《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4].燕利霞:《高中生命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济源市普通高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彭舸珺:《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

[6].彭舸珺:《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

[7].彭舸珺:《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

[8].彭舸珺:《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

[9].彭舸珺:《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

[10].李慧:《高校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1].[美]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李慧:《高校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3].刘慧:《生命道德: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2期。

[14].[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5].刘慧:《生命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黄艳:《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3年。

[18].李芳:《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9].郭瑞科:《〈老子〉 生命哲学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8年。

[20].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李芳:《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2].李芳:《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3].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4].陈红:《佛教视域中人的生命层次观》,《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5].方立天:《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6].李芳:《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7].陈红:《佛教视域中人的生命层次观》,《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8].陈红:《佛教视域中人的生命层次观》,《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9].李芳:《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0].彭舸珺:《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

[31].虞萍:《中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2].蔡元培:《教育独立议》,载《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7页。

[33].陶行知:《谈生活教育》,载《陶行知全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76页。

[34].虞萍:《中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5].陈鹤琴:《小学教师发刊词》,载《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4页。

[36].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散论》,《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

[37].彭舸珺:《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

[38].褚惠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39].[法]卢梭:《爱弥儿》,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0].[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4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42].[美]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燕良轼:《人本主义的生命教学观》,《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4期。

[44].闫守轩:《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新释:生命哲学的视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5].刘淑娜:《论道德教育的生命理念》,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6].赵晖:《生死观上的人类智慧——中西生死观比较》,《学理论》2009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