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信用卡制度优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银行信用卡制度研究评析

通过全方位地梳理学者们关于银行信用卡相关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得到的研究成果以及结论中阐述的各种政策建议都非常具有创新性。例如,从信用卡的产生与发展这一角度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货币进化的理论,指出货币由实体化向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与人们愈加迫切地需要超前的货币流通速度有关。针对信用卡市场环境的建设,提出了双边市场的结构概念,说明了双边平台中需求的关系相互作用是市场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产品形式的发展,出现了更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于是又根据复杂的模型算法推导,建立了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测和度量风险的可能。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则是依靠更先进的运营媒体进行各种创新的营销活动,实现了银行信用卡产业的高速发展。

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虽然还只是针对信用卡产业所涉及的各个独立环节而提出的,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银行信用卡理论体系,但其中的理论观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也不乏真知灼见和大胆创新的观点。

尤其是针对银行信用卡相关政策的研究成果,很多政策建议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果在市场中充分实现以上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的相关技术成果,并有效整合我国银行信用卡在政策研究方面的建议,一定会使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更上一个台阶,发展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信用卡产品。

当然,制度的设计和变迁是需要设计成本和转换成本的,新制度取代旧的制度体系需要一定的动力和契机。在银行信用卡产业高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由保守转为扶持。这些良好的开端都将成为银行信用卡制度发展的铺垫。相信不久的将来,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用卡产业会迎来新一轮的变革。而对于这些新生问题的研究,同样需要学者们继续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这也充分说明了现阶段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大环境下银行信用卡行业发展的需要,梳理、整合前人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1]唐坤、赵炜:《商业银行无现金化发展趋势探析》,《甘肃金融》2013年第3期。

[2]杨璐娅:《信用卡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30期。

[3]翟青:《信用卡与中国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王杏平、王大贤:《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债券》2014年第11期。

[5]钟伟、谢婷:《信用卡定价模型的新近进展及其比较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6]纵凯、王玉霞:《国外双边市场理论的最新进展》,《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7]丁宁:《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中国信用卡市场价格结构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8]程华:《互联网金融的双边市场竞争及其监管体系催生》,《改革》2014年第7期。

[9]傅联英:《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弱双边市场特征及其价格结构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10]Lawrence M.Ausubel,“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Journal of Money,1999.

[11]饶卫、杨蓬勃:《中国信用卡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第9期。

[12]杨振东:《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消费异化与信用卡泛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3]Z评分模型是著名财务专家奥特曼设计的一种破产预测模型。他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对银行过去的贷款案例进行统计分析,选择一部分最能够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分析价值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也称为判断函数),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及资信评估。

[14]Edward I.Altman,“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No.9,1968,pp.189-209.

[15]田田:《基于逻辑回归的信用卡申请评分模型研究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16]范巍强、刘暾东:《基于BP神经网络的信用卡违约风险预测》,《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10期。

[17]陈为民:《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与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年。

[18]申华、刘暾东:《信用评分模型的临界策略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第20期。

[19]马海英:《基于神经网络及Logistic回归的混合信用卡评分模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0]刘岚、王霞、林红旭、高建时:《基于混合BP神经网络算法的信用卡消费行为风险预测》,《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7期。

[21]刘允斌:《美国信用卡行业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中国信用卡》2013年第11期。

[22]孙良瑜:《试论信用卡创新的必然性与风险性》,《时代金融》2014年第29期。

[23]高建:《浅析信用卡大额分期业务潜在风险》,《中国信用卡》2014年第6期。

[24]王琪:《逆周期监管理论及其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信用卡》2013年第3期。

[25]王娜娜、马立平:《信用卡业务国际化的风险及监管研究》,《新金融》2014年第6期。

[26]王新宇:《信用卡营销中的组合营销策略》,《中国信用卡》2010年第16期。

[27]李扬:《引导需求:信用卡营销新模式》,《管理与财富》2006年第12期。

[28]甘永红:《信用卡业务监管新规对大学生信用卡营销的启示》,《中国信用卡》2011年第9期。

[29]沈艳:《关于新形势下信用卡风险管理转型的思考》,《中国信用卡》2013年第7期。

[30]吴静瀛、周莉凡:《互联网金融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及启示》,《中国信用卡》2015年第2期。

[31]郭莉:《“虚拟信用卡”撬动支付变革》,《投资北京》2013年第4期。

[32]杨文辉:《我国现行信用卡交易制度的主要缺失及补正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3]林慰曾:《互联网虚拟信用套现的法律分析——基于花呗套现判决的研究》,《海南金融》2017年第8期。

[34]姜立文、陈燕然:《虚拟信用卡监管的法律问题》,《上海金融》2015年第4期。

[35]王保艳:《论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监管的法律完善》,《现代商业》2011年第36期。

[36]廖理:《信用卡市场的逆向选择——基于国内城镇居民消费金融的调查数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32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