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西精准扶贫之举
1.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以及“尽锐出战”的指示要求,湘西州县两级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连续6年出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州委1号文件[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脱贫攻坚目标、责任、政策、投入、考核和监督体系,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全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抓住关键少数。推行“州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制度,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三走访三签字”[6]工作,州、县市党政正职每年走遍重点贫困乡村,实地调研解决困难问题,带动了各级领导干部精力下沉到一线、各方资源聚集到贫困村,各级领导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实结对帮扶[7]。实行“州县市单位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户”制度,仅2018年,湘西州就组建工作队1751个,选派5995名干部,实现对1110个贫困村和641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社区)“一村一队”全覆盖,全州6万余名党员干部与16万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制度,认真做好脱贫政策宣传、困难诉求收集、扶贫资源衔接工作,切实解决困难问题。
突出党建引领[8]。在全州推行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的“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扎实推进农村党支部“五化”建设[9],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加大农村投入,稳步提高村办公经费、村干部待遇,全面推行村干部绩效考核、坐班代办服务等制度,基本实现村级扶贫等重点工作“以村为主”,真正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永不走的工作队”。
2.把握精准扶贫要求
在思想认识上,湘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对精准扶贫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全力推进,争取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全州上下主动作为,抓出成效。特别是州、县、镇、村各级干部要明确责任,把扶贫的责任扛起来。领导亲自挂帅,亲力亲为,深入扶贫一线,深入乡村看项目、访村民,了解精准扶贫进展情况,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听取镇村干部代表有关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大培训,争取培训到每一个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干部和人员,让大家都能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目标,为脱贫攻坚加油鼓劲,积极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掀起全州脱贫攻坚的新热潮。
在工作实际中,认真遵照习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六个精准”以及其他相关指示要求,注重把握精准精细这个科学方法、脱贫质量这个根本要求、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举措和群众主体这个内生动力,把精准精细贯穿于脱贫攻坚工作各环节、全过程,做到脱贫工作更务实、脱贫过程更扎实、脱贫结果更真实,确保全州整体脱贫成效和质量经得起实践检验,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
在扶贫动态管理上,注重公开透明与群众认可相结合,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步法”和吃财政饭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有小加工企业的不评等“九不评”进行精准识别,并对识别工作实行全程民主评议和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全州先后进行5次全覆盖建档立卡“回头看”,做到应进则进、应出则出,真正让扶贫动态管理结果得到群众认可。[10]
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注重统筹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的重要指示,把产业建设作为“造血”扶贫核心举措,因地制宜做好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三业”增收文章,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真正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有质量。
在扶贫资金保障上,2014—2018年全州共筹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32亿元和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6亿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和“村申报、乡核实、县审定”程序,严把项目实施的入口、招标、公示、验收“四道关”,建立重点项目“月报季督”制度,实行对扶贫项目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所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扶贫项目精准落实到村。
总之,湘西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位,始终做到“四防两严”:防庸,力戒思想麻痹、庸碌懈怠;防急,力戒慌急毛躁、盲目蛮干;防散,力戒扶贫工作缺乏整体性、扶贫资金“撒胡椒面”、扶贫精力不集中等问题;防虚,力戒做虚功,搞“数字脱贫”,使群众“被脱贫”;严格扶贫对象动态管理、项目资金管理;严肃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严实工作作风,确保实干实效。
3.建立精准扶贫有效机制
湘西建立形成扶贫资源整合投入有效机制。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实现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整合各类涉农资源,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投入机制,使有限的扶贫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和最贫困的对象。
推行脱贫帮扶“三个一”机制。围绕做细做实“户脱贫”“村退出”[11]这项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全州各级驻村扶贫干部坚持帮扶一月一走访、情况一月一报告、问题一月一清零,全面翔实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以及扶贫政策落实、项目实施进度、当家产业发展、特殊群体生活困难等各方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实行标本兼治机制。先后开展扶贫领域假身份、假产业、假程序、假资料“四假”问题专项治理,一条路、一栋房、一口井、一盏灯、一张床“五个一”专项整治(即开展农村户间道、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太阳能路灯、农村医保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了一批“雁过拔毛”式腐败[12]问题。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开展湘西为民村级微信群工作,推行“指尖上的政民对话”,有力推动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同向发力、执行纪律和转变作风同步实施。
建立形成扶贫工作全覆盖督导考评机制。由州里统一对县市脱贫工作进行评估,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对全州115个乡镇(街道)、1751个有贫困人口的村(社区)进行全覆盖工作评估,重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并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与领导干部个人绩效考核定等、年度评先评优和州县市直单位绩效考核定等挂钩,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
建立形成问题整改常态化机制。坚持有什么问题或者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以上级交办、州里检查发现和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为主线,建立“一类问题、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机制,对问题逐村排查、对短板逐项研究、对资金逐笔审核、对政策逐条落实,并举一反三、追根溯源、标本兼治,立行立改、真改实改、全面整改,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成效不达标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以整改的实际成效提高群众满意度。[13]
4.利用各方有利资源
湘西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扶持、定点扶贫和社会扶贫。加强与济南市对接,编制了《济南市扶贫协作湖南湘西规划(2017—2020年)》,签订了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两年来,济南市援助湘西州财政资金3.6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82个,组建扶贫协作产业联盟,24家企业落地湘西,建设“扶贫车间”49个,两地互派挂职干部70人、专业技术人才531人,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认真做好省辖长株潭等6市对口扶持6县、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定点扶贫协调服务,积极开展“千企联村”精准脱贫行动,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5.推进精准扶贫十项工程[14]
多年以来,湘西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细抓实,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重点推进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15]、生态补偿、教育发展、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
实施发展生产脱贫工程。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思路,坚持中长期与短平快相结合、新特优相匹配、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主推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和龙头企业、大户能人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50.88万贫困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联结,带动76.8%的贫困人口脱贫,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
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立足湘西州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打造了花垣十八洞、吉首矮寨、凤凰山江苗寨、古丈墨戎苗寨、泸溪马王溪、保靖吕洞山、龙山惹巴拉、永顺塔卧等一批乡村游、红色游景点,累计带动了9.4万人脱贫。
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工程。通过劳务输出、建设“扶贫车间”[16]、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途径增加贫困群众就业,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有工资性收入,全州累计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22.6万人,人均劳务收入3万元左右,带动了6.5万户贫困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脱贫线。
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州“十三五”规划搬迁8.1万人,建设安置项目196个,现已完成建设任务的99.4%, 6.1万人搬迁入住新房、1.9万余人拿到新房钥匙。抓实住房安全保障,2013—2018年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5863万户,基本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实施教育发展脱贫工程。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和生活补助政策、大学新生一次性资助政策,2017—2018年全州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6.1万人次,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实施医疗救助帮扶工程。全面落实“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17]健康扶贫综合保障措施,加强“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全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农村低保对象患者、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四类人群”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85%左右,努力防止贫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通过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转岗、生态保护造林工程向贫困村倾斜、生态休闲旅游村庄建设等措施,累计带动近5万人脱贫。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加强对农村特困人员、孤儿、重度残疾人、困难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帮扶工作,及时救助受灾困难群众,切实兜住基本民生底线,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已有了可靠保障。
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工程。统筹推进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全州实现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移动通信,乡乡有公立幼儿园、村村有农家书屋和党群服务中心,农村电网改造率达99.35%,巩固提升解决161.8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95%,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6.确立“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两不愁”与“三保障”指的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在“两不愁”方面,湘西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增加贫困户股金、薪金、租金收入上。重点推行直接帮扶、股份帮扶、托管帮扶、社会帮扶等模式,抓实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大户能人带动脱贫工作,做好兴产业、置家业、增就业“三业”文章,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经济”,努力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有工资性收入。
在“三保障”方面,湘西把着力点放在兜实民生保障上,加大资金整合,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贫困学生创造更多接受高质量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让每个贫困人口常见病、多发病都能看得起,得了大病基本生活过得去。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让每个贫困家庭住房安全有保障。
[2]“历史沿革”,湘西州政府网,http://www.xxz.gov.cn/zjxx/xxgk_63925/lsyg_63929/.
[7]结对帮扶是一项扶贫政策,即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城乡困难家庭的活动。
[9]“五化”指党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
[12]“雁过拔毛”式腐败是基层腐败的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少数基层干部在资金分配、审批审核环节以及管理基层事务的过程中,滥用职权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行为。
[15]易地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16]“扶贫车间”或者叫“社区工厂”“卫星工厂”,是指以扶贫为目的,设在乡、村的加工车间。它以带动脱贫为宗旨,解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