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盐池的社会经济发展
盐池县现辖4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有102个行政村,654个自然村,17个城镇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3万人,有回族、满族、东乡族等 13个少数民族 4234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5%,其中回族3728 人。农村常住人口67310 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47%;60 周岁以上16957 人(女8001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5%;18 周岁以下2.8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1%。农村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22353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34%;农村常住人口中有劳动技能的17448 人,占农村常住总人数的25.9%;农村常住人口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7324人,占农村常住总人数的11%。常年外出人口占常住总人口70%、80%、90%以上的村分别为239个、108个、18个,分别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37%、17%、3%。常住人口在10人以下的村有35个,占全县自然村总数6%;无常住人口的村有10个,占全县自然村总数2%。
盐池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3 所,教职工1701 人,在校学生28079 人(寄宿生4328 人)。有区级特级教师3名,市级名校长4 名、名师49 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127人、市级骨干教师124人、县级骨干教师357人。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8 所,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所(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 所,乡镇卫生院8 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 所、村卫生室99所、个体诊所17所、民营医院1 家、门诊部1 所,校医务室1 所。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27 人(编制人员48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2人,注册护士330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97 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2.09 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04张。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验收,成为首批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建立了“四报销四救助”体系,构筑起了健康扶贫八道保障网,实现了全县所有农户健康扶贫政策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政策在县内各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结算”,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开展签约服务。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144 户2035 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60元/月),农村低保对象4954户8477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240元/月、270元/月、300元/月),实现了应保尽保。
全县共有党(工)委27个,党组7个,党支部321个,其中:村党支部102个、社区党支部13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支部155个(机关党支部65个,事业单位党支部81个、国有企业党支部9个),非公企业党支部38个,社会组织党支部13个。共有党员8556名,其中女性党员2067 名,占24.2%;少数民族党员204 名,占2.4%。农村党员4355 名,其中女性党员805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8.5%;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党员289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6.4%;35岁及以下的党员823 名,占农村党员的18.9%;60岁及以上的党员1553 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5.7%。组建各类功能党小组189个,打造党建示范点22个,选派47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区、市、县共选派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74 名,驻村工作队员79名。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级文化中心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实现全覆盖。全县102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74个贫困村依托光伏电站每年收益达22万元,连续20年。
2017年全县从事商贸流通服务行业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1145 户(企业2674 户,个体8471 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其中:交通运输业127 户,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882 户,采矿、制造业1097 户,建筑业116户,批发和零售5139 户,住宿和餐饮业1331 户,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5 户,房地产29 户,金融保险业24户,租赁企业和商务服务业216 户,非营利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20 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479户。按照“1+2+8+N”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县级运营中心、2个电商产业孵化园、8个乡镇旗舰店、N个村级便利店的电商产业新布局。
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建设、孵化电商站点117家(其中乡镇、村级站点 62 家,社会电商站点 55家),电商交易额累计达到8亿余元。培育孵化了50个本土电子商务种子企业,孵化个人成功创业者100人,培训各类电商人才3680 人。盐州商贸广场、综合农贸市场、大型货运停车场一期建成投运,滩羊美食文化街、宝利再生资源市场等项目启动建设,国美电器、德克士、银河影院等一批知名品牌相继入驻,德昌铁路物流中心一期正式投入运营,商贸物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中国银行、石嘴山银行落户盐池,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达到9家。
盐池县工业园区投入1.1亿元支持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工业项目完成投资81.2亿元,宁鲁石化20万吨苯乙烯项目等9个项目建成投产,黄河汇通等15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中国西北石膏产业基地落户青山,巨拓共享等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石膏资源高效利用、高端化发展开始破题。风光电已建成并网发电规模210万千瓦,占全市30%。淘汰水泥、煤炭等落后产能60万吨,新增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 家。建立财保贷基金等5 支产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达到3.6亿元。上陵牧业、中能北方上市融资加快推进。新增规上企业6 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增长15.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
自然资源、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区域条件等因素决定了一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上,盐池县地处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汇地带,传统农牧业思想根深蒂固。加之资源禀赋欠缺,生产方式落后,且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因此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盐池县境内的植被在区系上属于亚欧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中国中部草原区过渡地带。共有种子植物331种,分属57 科、211 属。其中灌丛、草原、沙地植被数量较大,分布亦广。由于盐池县地理位置和自然因素的过渡性特点,植被类型也显示出自南而北互相交错的过渡性特点。境内天然森林稀缺,有人工林约14万亩(不包括灌木林),主要分布在花马池、青山、大水坑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中北部地区,特别是哈巴湖和高沙窝、苏步井、柳杨堡的流沙地带有近10万亩的沙柳灌丛。草原植被包括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两个亚型,其界线在东塘、安定堡、鸦儿沟、冯记沟、马儿庄、惠安堡一线。干草原包括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和中部的广大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3。有五个植物群系,自南向北分布为:大针茅群系、百里香群系、长芒草群系、沙艽草群系和赖草群系,都有较高的饲用开发价值。在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茂盛,且种类繁多,覆盖度为50%—75%。向北到中部缓坡丘陵区,植物生长率逐渐下降,覆盖度为30%—50%。荒漠草原分布于北部地区,植被有短花针茅群系和白草群系,也有较好的饲用开发价值。但受水分条件限制,生长较差,覆盖度在35%左右。沙地植被广泛分布于县境内北部、中部的沙漠地区,有苦豆子群系、老瓜头群系、黑沙蒿群系和白沙蒿群系等。覆盖度一般在30%左右,最高达50%—60%。
纵观盐池解放80 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在农牧业及生态建设方面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20世纪60—90年代,由于大面积开耕荒地,毁草种田,造成了“农田挤草原,风沙吃农田”的恶劣自然现状,县境内60%的草原沙化,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畜牧业出现衰退现象。1980年全县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由于覆膜等节水农业技术的运用,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39199 吨。1989年,盐池县在宁夏南部山区8 县中率先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目标。此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要求,采取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群众自筹等办法,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9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0365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一五”期间,盐池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5300亩,大拱棚14600亩,实现了中部干旱带旱作区现代农业的良好开局。同时高效农业种植技术不断成熟,以地膜玉米为主的综合增产增效技术,以麦套玉米为主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以脱毒薯为主的马铃薯综合增产增效技术,矿水淡化、节水灌溉、秸杆氨化等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其中农业增加值45563万元。到“十二五”末(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5.5%。地区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2.4倍,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41725元,是2010年的2.3倍,5年翻了一番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社会时局极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盐池县畜牧业发展较为缓慢,全县羊只总数长期保持在20万只左右。1950—1982年,全县羊只保有量一直徘徊在50万只左右。2003年以后,盐池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中国滩羊之乡”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优势,先后扶持建成了一大批滩羊肉分割包装、精细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各类养殖示范村,建立示范园区,鼓励和扶持养羊大户。2005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核批准了“盐池滩羊”产地证明商标,2010年1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带动了农民养羊的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有力推进了养殖方式的根本转变。2010年,全县羊只饲养量91.87万只,出栏49.4万只。2015年,全县羊只存栏78.3万只,出栏75.7万只。2018年,全县羊只饲养量311万只。
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建设是盐池的立县之本。1978年盐池县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重点县。草原建设、保护及利用一直受到国家和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盐池县被国家农业部、畜牧总局列为“畜牧业现代化综合试验基点县”,推动了畜牧业政策和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先后实施了人工种植优良牧草、草原围栏、封育划管、飞播、补播改良、移栽沙蒿沙柳等建设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后,盐池县委、县政府结合草原建设项目的实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草原建设步伐,促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1996年以后,盐池县先后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坡改梯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等建设项目。2000年全县累计林木保存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8.3%,林业产值达3409万元。此后,盐池县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440多万亩,200 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得到固定,120万亩退化草原植被逐步恢复,产草量由每亩48 千克增加到168 千克,全县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初步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全国水土保持现场会、全国退牧还草现场会和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先后在盐池县召开。2002年盐池县率先在全区实行封山禁牧,2006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林木覆盖度达到31%,植被覆盖度达到70%,先后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