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谁动了我们的粽子?

新闻爆炸的最初几天,许多媒体还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读者这么关心的事,你也不能不报道,怎么办呢?这些媒体就只好用转载、改写的方式,重复着《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中的故事,许多报道一眼就能看出只是把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旧闻拿来与“端午节”新闻进行拼炒。尽管是冷饭,也只能这样先端给读者吃着。

很快就有人指出,其实《光明日报》早在4月1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就隐隐透露,“某国”是指韩国。而且,早在1967年,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就被批准为该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目前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

消息一经“证实”,举国哗然。我家的东西要被别人拿去注册?这还了得?声势浩大的“愤青”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迅速发动起来了。

有人要打架?媒体迅速把自己变成一个军火供应商,异常积极地为愤怒的网民开辟了一批战斗平台。于是,“愤青”们在各大网站热点新闻的跟帖中拉起主战场,从丰富多彩的现代汉语中搜出各种各样的贬义词,把那些最难听的语言和最有杀伤力的口水炮弹射向了韩国人、自己人、政府、专家,能想得出来的“民族罪人”都被拉出来鞭挞了一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种情绪:愤怒!

媒体热闹了。就像棺材铺的老板生怕瘟疫得到控制一样,一些媒体记者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在这场口水战中起到了有力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是宣传队、媒体是播种机、媒体是打气筒。

有一个记者用了这样一些鼓动性的话语作为文章开篇:

您过了多半辈子的端午节,可能就要成为别国的“文化遗产”了。

日前,东北亚某国欲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事一经披露,立即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国内各界纷纷表示:我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习俗被别国抢先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民族感情所不能接受的。[5]

接着,该记者声称某特殊身份的教授“在听闻此事后,万分愤慨地表示,一旦外国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遗产成功,那么就将成为国耻,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端午节,竟要成为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在感情上所不能够接受的”。

类似的报道我们不必一一列举,网上有些“愤青”的言论甚至让人难以启齿引述。中国人这种“出乎意料”的愤激态度让韩国人非常吃惊。据说在韩国民间,也有强烈的情绪反弹(当然,这是笔者在一年之后才听说的)。双方的“愤青”大概都很激动,大有酿成外交事件的趋势。

至于这一风波有没有真正惊动到官方的外交层面,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也没有什么确切途径可以了解。但5月11日《中新网》的一条消息让人看到了中国政府的忧虑,该消息称,文化部的一位官员在某公开场合发表意见:

该官员表示,开始时报道就有失公允,诸多媒体的炒作更使事实与报道出现相当大的差异。由于“端午节”事件不但关乎中国民众的民族情结,更关系到中国与他国的外交关系,所以媒体的轮番炒作给文化部实际解决问题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这名官员说,希望媒体不要再炒作“端午节”事件,使问题复杂化,更希望公众给文化部时间,文化部一定会解决问题,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6]

图1—1 在湖南湖北,赛龙舟、吃粽子、祭水神三项是端午节的核心要素。图为湖北秭归县的端午赛龙舟活动。打头下水的龙舟上,挂着一面“屈原大夫魂兮归来”白色长幡。施爱东摄,2013年。

第十二章 网络文化中的偶像崇拜与“英雄”生产——以“韩寒神话”的史诗母题为例

导读

“天才韩寒”的成名史,就其结构来说是一部当代网络英雄的史诗。

在史诗传统中,无论史诗情节如何丰富多元,其结构和母题都是相对固定的。英雄形象主要从英雄成长、英雄人格、英雄业绩三个方面加以塑造。英雄成长一般遵循“特异诞生—孤独童年—迅速成长的少年时代”的生长轨迹。英雄人格中最大的优点是超凡的勇气和能量,最大的缺点是伟大的愤怒及其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英雄业绩则固定地体现在征服魔界、征服他族、征服美女三个方面。

在韩寒神话中,这个天才少年曾先后挑战三个越来越强大的“魔界”:应试教育、当代文坛、社会政治。韩寒的伟大愤怒与他征服“魔界”的成功业绩紧紧结合在一起,其人格的种种矛盾,以及性别魅力,都是很难以凡人逻辑来揣度的。

维护韩寒神像,就是维护一股以韩寒为核心的年轻力量,维护部分“公共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幻象。

一 韩寒:在你们的视线里,只能看到我羽翼的光芒

2011年,韩营军师路金波是这样介绍韩寒的:“29 岁的上海郊区青年韩寒迄今经历了两种身份:一是成绩不佳被迫退学的高一肄业生,二是众所瞩目的大明星。——关于明星这件事,在21 世纪飞速变化的中国,似乎没有其他一个人,能够保持十年的当红,并且愈演愈烈,以至在2010年《时代》杂志评选‘影响世界100人’的时候,韩寒得票全球第二,领先美国总统奥巴马。”[1]

用韩寒自己的话说,“在全现今世界的范围内”[2],“如果他会说中国话,他就知道我是谁”[3]。据说只要他在博客上敲一个“喂”字,就会有70多万人前来关注。“韩寒的书,就算里面是白纸,我们把它塑封了也能卖10万——很多人就是冲着韩寒这个名字去买的。”[4]

作为“80后的杰出代表”,韩寒身上闪耀着无数的光环,他不仅是中国最成功的赛车手、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家、最具人气的青春偶像,而且是伟大的人民英雄:“韩寒能恰到好处地把大家想要表达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不敢表达的表达出来,四个‘表达’充分说明大家的确很需要排解,而这个社会往往又让人便秘,所以大家憋得慌,韩寒响应‘人民’号召,顺应民意,成了‘人民’的排气孔,所以他是人民的英雄。”[5]

《南方都市报》社论指出:韩寒之重要,源于当今社会的压迫感和社会焦虑,“对那些被死死摁住,呼吸和表达都困难的人,犀利的韩寒就是希望。人们将自己的无力感汇集到一起,推向韩寒,指望他承担起不能承受之重”;韩寒之伟大,源于社会太黑暗,我们太猥琐,“因为黑暗太浓太重,韩寒这一点的光就被当作全部的亮”[6]

人们常常把伟大的英雄比作天上的太阳。当韩寒如日中天的时候,有韩粉以“当代韩寒”的名义创作了一首《我就是太阳》:“我就是太阳,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我就是太阳,我的全身充满了力量……”[7] 当韩寒受到质疑的时候,有韩粉旗帜鲜明表忠心:“希望韩寒能活的更好,他正是我们的太阳,还在升起的太阳。韩寒,我相信有一个人想害你,就有一万人想要保护你。”[8]

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力量,太阳是一种刚性需求,正如著名网文《韩太阳(韩寒)的升起》所说:“中国有太阳的升起,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迟早要升的。不升韩太阳,也会升起冷太阳、热太阳。”[9]韩寒知道自己就是太阳神金乌鸟转世,所以他对那些质疑他的人说:“感谢所有恨我的人,你们让我充满了动力,我会飞出你们的射程。你们朝天泼粪,只会掉到你们自己脸上。在你们的视线里,只能看到我羽翼的光芒。”[10]

面对光芒万丈的韩寒,有人郑重宣称:“如果我还有选择,我希望做一条韩寒的门下走狗。”[11] 人民对寒太阳寄予了无尽的厚望,《新发现》主编严锋甚至认为:“我真的觉得韩寒具有一人决定中国未来的能力。比如,他如果什么时候也写一本《中国真的可以说不》,或者《中国还是站起来吧》,那么天下大势基本上就定下来了。”[12] 网友为严锋总结的“严九条”中,还有“韩寒当总统都有希望”“我们还有最后一个希望,最大一张王牌:韩寒”“韩寒极其罕见,先天具有强烈道德感”等著名论断。

2012年1月始,由知名IT从业者麦田启动,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领导的网络倒韩运动,试图将韩寒拉下神坛。骄傲的韩粉对此不屑一顾:“老方试图毁掉或者动摇我以韩寒为偶像十多年建立的人生价值观,他在做白日梦。大家团结起来,非得整姓方的满地找牙不可。”[13] 在韩粉心中,太阳温暖大地,这是不可质疑,不会动摇的。

图12—1 2010年前后,韩寒是作为中国新青年的代表出现在各大中文媒体的,以韩寒头像做封面的报刊不计其数。施爱东截图,2018年。

二 神异的出生,孤独的少年

《韩寒H档案》是这样描写韩寒出生的:“从太空俯瞰中国……王国维、鲁迅便出自这里,从王国维的故乡海宁市沿着杭州湾的北岸东行,就来到了上海市金山区,韩寒就出生在这里。”[14] 看见没?鲁迅韩寒王国维,一脉相承,三位一体,英雄的神性和命运都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韩寒和鲁迅最大的同质处,在于他们都是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韩寒不是山寨版的鲁迅,鲁迅不是中年版的韩寒,他们不过是同一座阴暗庙宇中的灵童转世轮回。”[15]

按照史诗惯例,灵童转世,总是需要一位平庸的父亲作为其下凡的依托。这位平庸的父亲就是韩仁均。作为英雄的“作家韩寒”是先于“肉体韩寒”而存在的——韩寒,本来是韩仁均自己“很得意的笔名”[16]。也就是说,早在韩寒出生之前,韩仁均就用笔名韩寒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甚至有些作品还获得全国性的征文大奖[17],借用韩仁均的一句话说:“在文学这条道路上,韩寒抄了一条很近很近的奇迹般的近路。”[18] 这大概也算是英雄的神异出生吧。

韩仁均是上海《故事会》的作者,而韩寒又是韩仁均的笔名,所以韩寒与《故事会》就有了天然的联系:“小学的时候,韩寒经常‘创作’一些笑话,并在《故事会》和《故事大王》上发表过几则小幽默和笑话。”[19] 这大概是韩寒文学天赋的最早显现。

史诗英雄必须是特异生长的,为了让英雄能独立自主地创建一番丰功伟绩,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父亲退隐,如果必须依托一位俗世的父亲,这位父亲也一定是平庸、贫贱、无助的。史诗不允许英雄被父辈的光环所笼罩,英雄是特立独行的,正如《江格尔》所唱:“在他上面,没有抬举他的父兄,/在他下面,没有辅佐他的亲人。/在家族中他是独生子,/在阳光灿烂的大地上他是孤儿。”[20] 在韩寒成长史中,各种叙事都刻意塑造了韩寒“是一个没有任何门路,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学生”[21];塑造了韩父的种种无奈、无助,正如韩仁均自述:“我认识的朋友中,职位最高的也只是处级干部吧,我帮不上韩寒什么,以后只有靠他自己。”“我可以这么说,一切能够靠钱靠关系靠舞弊能获得的好处,都不会轮到我们先得到,我们甚至连号都排不上。”[22]

缺少有效庇护的英雄一般都有艰苦的童年。韩寒初中的时候,一家人“借住在亲戚家一间空房间里,条件很艰苦”[23],晚上不敢开电视,房间没有卫生间,天天得去弄口排队上公厕。“几十年来,韩仁均始终是一位谨言慎行的父亲,每当儿子与外人发生争执,他都会先从儿子身上找问题。认识韩仁均的人会说,这是一位外厉内慈的父亲,他既会因为儿子不吃奶粉煮鸡蛋发火,也会为邻居状告儿子偷草莓大打出手,尽管他知道儿子是被冤枉的。‘我们没有任何背景,他必须老老实实做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深夜里起来陪儿子去室外上厕所。”[24]

韩寒的少年时代充满坎坷。“一名村民说,韩寒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出了名,经常考试不及格,挨打也是家常便饭。‘他在前面跑,他爸在后面追,村上的人则跟着在后面拉。’”“总之就是一个问题青年。”[25] 韩寒刚进松江二中时,在同学面前自许是个写文章的人,可是在同学眼里,韩寒就像一个又黑又瘦的难民:“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26]

英雄从来都是孤独的。“他的初中三年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更多时候他的少年生涯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见证着——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如今老师们自然不再说他‘坏话’,但是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少年韩寒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差生韩寒在当时给家人带来的更多是无尽的压力,在朋友和邻居那里抬不起头来,家里有个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做题的‘小流氓’从来不是件风光的事。”[27]

这种寒门、差生、屌丝、孤独的苦难叙事一直追随着韩寒。他的《写给每一个自己》说:“我出生(身)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无权无势,白手起家……朋友们,愿你带走我身上你们中意的那一部分,踩两脚讨厌的那部分。当你站在城墙上,拥抱着你所喜爱的那部分,回头看到人群里背身远去那个叫韩寒的家伙,不妨说一句,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诶。”[28] 这些忧伤的文字极富感染力,许多韩粉都在评论中表达了“想哭”的冲动。

在网络话语中,贫寒、屌丝都是一种象征资本、权力标签。因为你是屌丝,所以你代表了弱势群体,你愤怒有理、骂人有理,你掌握着话语霸权,你无所畏惧。盛名之后的韩寒,虽然实际生活奢靡无度[29],却常常自称屌丝,时不时还得诉说钱不够花的痛苦:“我租办公室的时候在看《上海楼市》,发现上海的房子大部分我都买不起。我在写东西的人里面,收入算比较高的了。在一个这么大的国家里,居然连一个城市的普通公寓楼买起来都很吃力。我觉得不应该这样。”[30]

韩寒政治资本的最大欠缺,是从未受过政治迫害,平时和朋友在一起,也就是“打打麻将、踢踢足球、捏捏脚”[31]。可是,媒体需要一个“受迫害”的英雄,怎么办呢?无奈之下,只好合力将韩寒塑造成一个“虽未受到迫害,定会受到迫害”的孤胆英雄。“南都社论”是这么说的:“像陈丹青所言,他孤立又孤单。当所有人都把自己托付给韩寒时,一定是他最孤立无援的时候。”他们撰述一些无从稽考的故事,以此证明“韩寒是落寞的,他始终是一个人在战斗”[32],媒体人石扉客说:“一次在北方某地碰到‘有关方面’的人,对方说他们也一直在研究韩寒,结论是暂时不会碰他,但要警惕,因为韩寒和艾胖子之间,‘已经只差这么一丁点距离了’。到了2011年的4月17日,胖子已经进去了,网络上流传一篇署名韩寒的博文《再见,艾#未#未》。我发短信给韩寒核实,韩回复不是他写的,是仿的,理由是‘虽然和我左小都很关心未未,但发表他的名字要经过审核的,一般发不出去。’”[33]

韩寒周围簇拥着千百万的粉丝,为了说明这也是一种“孤独”,只好将正面的支持力量说成负面的逼迫力量:“比韩寒大很多的前辈们,许多带着假惺惺的关怀,跟在韩寒的背后,美其名曰坚实的拥趸。只是大多数人没发现的是,这些背后的拥趸所形成的力量恰好是一堵结实无比的墙,在韩寒的背后是没有退路的。他必须硬着头皮一直往前走,哪怕是头破血流也罢。”[34] 由此可见,韩寒的孤独确实是凡人无法理解的伟大孤独,用媒体人的话说:“普天之下尽是傻逼,率土之滨莫非文盲,满朝文武脑中皆是屎浆。韩少君临天下的孤独,岂是尔等鼠辈能知?”[35]

图12—2 将韩寒与鲁迅进行比较,是2010年前后的一个非常时尚的网络话题。施爱东截图,2012年。

三 天赋神性,自古英雄出少年

史诗英雄往往具有惊人的成长速度。与奥运会的举重运动员不一样,英雄与生俱来的神奇本领是无须艰苦训练,无须后天习得的,英雄都是天赋神力。格萨尔11岁赛马称王;玛纳斯9 岁策马征战;江格尔更是3岁攻克3个城堡,4岁攻克4 个城堡,5 岁活捉5 个恶魔,7 岁建立宝木巴国。

早在中学时期,韩寒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异乎常人的伟大,他对同学声称:“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钟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韩寒的语文老师彭令凤也认为,她在教学生涯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早熟的学生:“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据说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倚马千言,落笔成文[36]

虽然韩寒拥有超人的写作天赋和运动天赋、用之不竭的无穷精力,但这些天赋多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迸发出来的。据韩仁均介绍,“韩寒写文章的潜能,其实也是在初二时发现的”。韩寒自从在县图书馆读了一些少儿报刊之后,突然就像“博仲”(神授史诗艺人)一样,脑袋中灵光一闪,觉得自己可以比别人写得更好,创作欲望喷薄而出,从1997年3月开始,“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常常只一个晚上就写好了。而且他还写得一手很好的钢笔字,写的文章初稿就如别人改定誊清的稿件一样,基本上是一次成型的”。第一个月,韩寒就完成了十几篇小说和散文,接着,这些课余作文就接二连三地在《少年文艺》《少男少女》等杂志上发表了。据说杂志社编辑见之大为惊叹,对韩寒作品的赞扬“几乎用尽了能够找得到的形容词”[37]

为了说明“韩寒实际上已经拥有这方面的潜能,只是以前没有发现”[38],韩氏父子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生产一些关于韩寒天赋神性的“潜能故事”。

学步的故事:“这很有点像他小时候学走路,老是不肯挪步。一次他母亲抱累了,就将他往地上一放,叫他自己走。他不肯走,他母亲就朝前走了一段路,谁知韩寒竟奇迹般地走了过来,居然会走路了。”[39]

长跑的故事:“那天学校开运动会。韩寒班级里面原来报800米长跑的同学,突然身体不好跑不了了。这时班主任老师找到韩寒,要他临时顶上去跑800米。之前,韩寒长跑一直是不及格的,而且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长跑方面的潜能。从来没有训练过长跑的韩寒被逼上梁山。上场后,韩寒拖着前一天被罚站四节课而几乎麻木的双腿,一路领先,跑了个全校第一名。”[40] 这则故事到了《韩寒H 档案》,变得更加神光万丈。据说韩寒一路领先跑完两圈之后,以为比赛结束,冲到同学面前相拥而庆,不料该校是250米跑道,两圈之后还剩300米,经同学提醒,韩寒只好重回跑道追赶对手,当所有人以为他必败时,奇迹出现了,韩寒如百米冲刺,奋力赶超,不仅拿了第一,“最终的成绩还打破了800米的校纪录,没有人敢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这一切”[41]

书法的故事:“对于聪明这一点,韩寒从来不回避。当朋友看见他写的毛笔字很漂亮以后会大喊‘这太不公平了,也看不见你练字为什么你的字会写得这样好’。听见朋友的表扬,韩寒并不回答,只是‘呵呵’地笑。对于领悟力,韩寒坦言,这或许是老天给予的恩赐。”[42]

外语能力的故事:“我的英语水平是很奇怪,只要和赛车或者车辆调教有关系,基本上都能听明白,但是一去餐厅就只认识鸡肉和鸡蛋。”[43]“在汽车运动的专业领域,我比大部分的英语教授都要强……不过出了专业领域,可能点菜都会困难。”[44]

读书的故事:“2005年我一本书都没有看过。事实上,四五年前我就不看书了。我认为对于一个写作者,他自己想的,经历的最重要,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作家说读别人的书会受益匪浅。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45]

游泳的故事:“为答谢广大车迷,韩寒授权让我发布,他终于攻克了一个困扰了他二十九年的人生难题,学会了游泳。呵呵,这似乎是他在某一个晚上突然悟出来的,那天去泳池,教练以为约好的来学了,结果一看傻眼,啥都会了。”[46]

这类神性故事不仅由韩氏父子生产,也由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生产。学者刘瑜就曾称赞说:“韩寒关于好的民主制度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的看法,其实与政治文化研究大牛Ronald的研究结论相似,只不过韩寒通过直觉到达这个结论,而Inglehart通过几十年的调查数据追踪得出结论。”[47] 面对一再声称“我从2000年开始就一本书都不看了”的韩寒,媒体人周筱赟仰天叹道:“同样是人,我必须通过阅读他人的著作才能获得启蒙,而韩寒却能通过自己的领悟获得比我更高的境界,这就是普通人和天才的区别。正是由于韩寒的思想达到了如此的高度,我简直想说——韩寒就是当代鲁迅。”[48]

当麦田质疑韩寒为何能在紧张比赛的间隙发表那么多博文时,韩寒不屑地说:“这位朋友还质疑我为什么第二天有比赛,当天晚上一点多还在写文章,我只能告诉这位朋友,你只证明了你不具备这个能力和精力。也许你抬手摁电梯都喘,但有些人就是跑一万米也轻松。”[49] 正因为韩寒天赋神性,他才能在第一个高一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一边吃喝玩乐,沉溺于“信生活”,一面博览群书,彻夜通读钱钟书和“《二十四史》”[50],还玩儿似地完成了一部“我敢说,论玩文字,基本上没有哪部小说会赶得上”[51] 的长篇小说《三重门》。

图12—3 “倒韩事件”发生之后,80%以上的新媒体都站在韩寒一边,力挺韩寒。财经网微博转发了韩寒展示手稿的照片,配上了韩寒语录:“感谢所有恨我的人,你们让我充满了动力,我会飞出你们的射程。你们朝天泼粪,只会掉到你们自己脸上。在你们的视线里,只能看到我羽翼的光芒。”施爱东截图,2012年。

四 英雄离乡,就这样漂来漂去

英雄一定要离开家乡,游历异域,坎贝尔称为“冒险的召唤”。这是有关英雄使命的征兆:“表明命运已经向英雄发出号召,并把他心灵的重心从社会的范围之内转移到一个未知的地区。这个决定命运的、既有着宝藏又充满危险的地区可能表现为一个遥远的国土,一座森林,一个地下、海底或天上的王国,一座秘密海岛,高山之巅或深邃的梦境。”[52]

韩寒说:“我向来很欣赏那些背起背包去远方的人。”“我认为远方应该是距离上的。这个认为很废话。距离很能吸引人。别以为只有诗人歌手才会去远方流浪,其实每个人都向往远方。”对于从小生长在南方的韩寒来说,这个遥远的地方必须是北方:“我什么地方都没去过,只会闭门造车,而且是假的闭门造车。如果我真能造出一辆车来,我立即会去北京。”[53] 当然,如果韩寒的英语能学好一点的话,遥远的他乡本可以是大洋彼岸的世界。

2000年,七门功课不及格的韩寒结束了学业。“4月23日,韩寒背上行囊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独自踏上了去北京的14次特快列车。”[54] 这次北上的时间很短,经历却很丰富,韩寒敞开胸怀向社会袒露了他善良、仁慈、不爱钱财的诸多美德。据韩仁均转述,韩寒在张家口火车站买票时,“先是被一位民工模样的人骗走了几十元的IC卡,接着又被一对30多岁的‘外地教师’骗走了几十元,再接着又被一个学生模样的人骗走了几十元,善良的韩寒在听到骗子学生的‘悲惨’遭遇后还带其吃了顿麦当劳”[55]。接下来,他像盛唐诗人一样,“去了一些一直都想去的地方:西双版纳、厦门、西安、徽州等等”,买了车,考了驾照,做好了“漂来漂去”的准备。

2001年,韩寒终于正式“北漂”,在北京望京小区租了房子,开始了他写作和泡妞之外的另一种生活状态——赛车。接下来的日子,就像《就这样漂来漂去》中所描述的一样,“韩寒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描述自己三年来漂来漂去的日子,特立独行的生活岁月,充满艰难与快乐的赛车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青春的诠释”。这段北漂的赛车生涯,给韩寒的生命注入了无穷的动感和活力,“这是一种速度,一种动力,一种想象,一种Y时代‘I AM WHAT I AM’的梦想”[56]

归来的英雄,经过了异域时空的洗礼,“原是最幼小的或让人看不起的孩子,变成了具有非凡力量的强者”[57]。南归的韩寒,已经不再是那个七门功课门门红灯的留级生,而是一个具有超凡能量的速度王子。

归来的英雄,还收获了他的神奇助手,这也是英雄史诗必备的母题。在韩寒的众多神奇助手中排名第一的,当数“智多星”路金波。路金波曾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说我是韩寒的经纪人,那是看低我;说我是他的人生导师,那是看高我。”路金波甚至对韩寒公开喊话:“韩寒,我的兄弟。如果您改掉迟到的毛病,我就成立一个助选办公室,力推您成为下一任中国作协主席,以实现您亲自下令关闭这个组织的人生理想。”[58]

路金波和韩寒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2年。“当时韩寒已辍学在家两年,出版过《三重门》等,时常被出版社隐瞒版税与印数困扰,可他又狡猾地表现出坚毅的样子,一个年轻人,最关心的怎么会是钱?应该是速度、女人,或者就是狗嘛。他抱着狗从宠物店出来,瘦小腼腆。”[59]

作为书商的路金波,第二次见面就许诺了韩寒200 万元,当即签下《一座城池》,首印80万册,首付100万元。“随后几年,讨论理财成为他们之间常有的话题。因为《光荣日》《他的国》等12本书,路金波四年内共付给韩寒约1700 万元人民币。”路金波从此改变了韩寒的命运,韩寒从此成了路金波的摇钱树,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五 征服魔界一:挑战应试教育

英雄是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赢得其荣誉、奠定其地位的,英雄征服魔界是史诗不可或缺的母题。在有关韩寒的叙事中,前后有三个越来越强大的魔界,一是应试教育,二是当代文坛,三是社会政治。征服魔界是韩寒赖以成名的最伟大的战绩。

韩寒作为挑战应试教育的典型,首先是被媒体塑造出来的。1999年,《文汇报》为宣传“新概念作文”而推出的系列文章之一《语文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开始着力塑造韩寒“差生—天才”的品牌形象。

文章开篇即是定调:“韩寒是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作文的佼佼者,他在学校的语文成绩却仅得60 分,学校的学生文学社团,他甚至连过问的资格都没有。”接着,文章夸张地铺陈了韩寒的文学才华:“作者采用的是讽刺、比喻、幽默的笔法,其老练程度,使编辑们不信是出于一个16岁的中学生之手。编辑部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文章很可能是请人操刀的,有人则认为,即使操刀怕也很难找到这样的高手。”接着再来一个大反转:“在平时的学习中,他的数理化成绩总在个位数和十位数之间徘徊。有人说,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语言成绩应该是好的吧!然而,他的语言成绩却很差,有的零分,也有及格的。语文老师对他的文章不敢苟同,并断定也不会有人欣赏。”[60]

按照这篇文章的叙事策略,标题本该是《语文零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也许考虑到这样没法与“白卷英雄张铁生”划清界线,所以策略性地回避了用零分做标题。事实上韩寒一直认为自己的语文成绩是不错的,也从未考过零分;学校不仅没有打压他的文学才华,甚至在许多方面对他有格外照顾,“乔校长甚至说,可以把韩寒作为一个班级来对待,派五六个任课教师专教韩寒”[61]。媒体不惜以歪曲事实来极化“应试教育对韩寒的否定”,显然是为了反衬“新概念作文大赛对韩寒的肯定”,其目的还在于借助韩寒,宣传“新概念作文”之“新概念”。

从韩寒一方来说,一旦被媒体定调为反应试教育的英雄,他就得顺应其英雄使命,尽可能地配合媒体,对应试教育大加挞伐:“中国愚民教育体制下的作文题目,会想尽办法把人弄得很蠢,出来就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以前参加作文大赛时大唱颂歌,感觉很假。谁知道有人比我唱得还要厉害,所以我每次都只能拿第二名。”[62]“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63]“我将继续不遗余力地说高考和大学的坏话。我很早前就说过,现如今的大学像妓女一样,只要有钱,全国所有大学都乖乖排成一排随便你点,想上哪个上哪个,愿意多花点钱甚至可以几个一起上。”[64] 韩仁均《儿子韩寒》也将主题定调为反应试教育,努力地将韩寒塑造成一个“只是自由地成长,顺其自然地发展成了这样”的天才。

韩寒《通稿2003》收录了17篇杂文,篇篇围绕“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做文章,处处流露出强词夺理的刻薄,如他在《教师的问题》中说:中国教育之所以差是因为教师的水平差,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由低能力学校培训出来的人,“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特长,又不想去当兵,但考大专又嫌难听的人才选择了师范。在师范里又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特长,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教师”[65]

时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白烨读之大惊,他在其著名的评论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中指出,韩寒的文章“很极端,把整个教育制度、学校现状描述得一团漆黑,把所有的老师都写成是误人子弟的蠢材和十恶不赦的坏蛋。这种反叛姿态做得过分了,就带有一种为反叛而反叛的表演性了”[66]。不过,那些刻薄、反智、浮浅的文字却大大迎合了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天涯社区、新浪博客充斥着这样标题的文章:《韩寒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韩寒不是象征,不是偶像,他只是我们内心的声音》《韩寒说出我一直想说的话,怎一个爽字了得!》。

2000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播过一档《对话韩寒》,作为韩寒的对照,节目组特意找了一位头上顶着多重光环的女孩黄思路,“她也出了两本书,也只有17岁,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她曾是全国十佳少年,现在是福州市学联副主席”。到了2010年1月,几乎同一时间,各大论坛突然冒出成千上万个帖子《时间给了这个社会一个大大的耳光》:“十年前用来歌颂中国教育制度的黄思路,被主持人得意洋洋地请来反衬韩寒。十年后,黄思路跑路去了美国,而韩寒却在用文章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67] 视频《对话韩寒》也如天女散花般重现江湖,并且附带着这样的按语:“黄思路现在嫁了美国人,而韩寒这个被抨击的人却依然在中国,努力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中国有太多黄思路这样所谓品学兼优出国留学最后嫁给白人的人,所谓的好学生其实都是伪君子,而中国却永远只有一个表里如一的韩寒。”[68]

2011年,一篇题为《十年前,三位高材生恶批韩寒,如今他们的去向是》的匿名短文突然大为流行,文章声称三位与韩寒同时代且曾抨击过韩寒的几位高材女学生,现在都已经“嫁作美国白人妇”,只有韩寒这个“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年青一代最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69] 还留在中国。韩寒支持者借助当下流行的民族主义话语,到处散发这种虚假小故事,引起了部分爱国主义者的强烈反响。韩寒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受到公众的热情拥戴,印证了应试教育的完败。

韩氏父子在无数场合一再表示,大学对于韩寒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他的同龄人上完高中和大学刚踏上社会的时候,韩寒已经完成了他的许多同龄人也许一辈子都完不成的事情”[70]。在许多中学生的眼中,韩寒就是现实版的丑小鸭、典型的励志哥。“韩寒的成功就像是拳王阿里那样打了应试教育一记漂亮的组合拳——先是在新概念上获得了一等奖,随后又因多门功课不及格而休学,紧接着以《三重门》一炮打倒了应试教育,还把一只脚踏在应试教育身上,大叫:‘我是金子,我要发光。’”[71]“韩寒成为了一种象征。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偶像,更何况他又长得那么好看。”[72]

六 征服魔界二:炮打当代文坛

2006年的“韩白之战”,是韩寒征战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战役,战火正是缘起于白烨的《“80 后”的现状与未来》。虽然白烨从总体上肯定了“80后”的写作,但是白烨用了“学生写手”而不是“作家”来称呼这一作者群,并且认为“80后”写作没有经过按部就班的文学演练,因而还算不上真正的文学写作,充其量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他们虽然进入了市场,但尚未进入文坛。具体到个人,白烨认为最耀眼的新星是郭敬明,至于韩寒,其作品在《三重门》之后,就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太大关系了[73]

韩寒大怒,马上炮打文坛司令部,贴出了他最著名的一张大字报《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韩寒祭出杀手锏,一亮招就把白烨给噎住了:“文坛算个屁,矛(茅)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也就是一百人手淫,一百人看。人家这边早干的热火朝天了,姿势都换了不少了,您老还在那说,来,看我怎么手淫的,学着点,要和我的动作频率一样,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淫坛。”末尾抛出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我早说过,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一个人的,顶多带一武功差点的美女,只有小娄娄(喽啰)才扎堆。”[74]

英雄大手一挥,成千上万的韩粉立即蜂拥而上,白烨的博客迅速堆起了数以万计的语言垃圾,充斥着对白烨的各种人身攻击。白烨“非常震惊”,匆忙招架了一篇《我的声明——回应韩寒》。这篇声明不仅未能平息“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反而遭致韩寒更加猛烈的炮打:“我通篇文章里没骂您一个字。‘屁’是骂文坛的,您别自作多情,以为您就是文坛。‘逼’是生殖器,但‘装逼’的意思不是假装自己是个生殖器,您别断章取义。我说的是装逼的逼而不是你妈B的B。‘我操’是我在操,和你没关系。”[75]

韩寒的每一次回应,都能引发数十万韩粉的狂欢,各种屁、逼、马桶、牛逼、淫坛、装丫挺之类的垃圾文字如雨点般地落至白烨的名下。三天暴雨,白烨浑身湿透,只好以一篇《我的告别辞》作别博客:“面对诸如韩寒尤其是他的拥戴者那种非文雅又非理性的恶语,我即便能够容忍,但却不知怎么面对。这样一个一明一暗、一实一虚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随便骂你,而你只能正面应对。这种先天的不平等性,无形中就使得恶毒占了上风。即使你不招惹人骂,靠这种方式去交流文学或学术,也往往是一厢情愿。”[76]

韩白之战,被称作两个时代的战争,一方贴着体制外、青春、自由、阳光、独立的标签,另一方被贴上了体制内、老朽、豢养、腐败、圈子的标签。网络不同于现实,网络是年轻人主宰的世界,到处弥漫着反权威的革命风气,白烨这个“体制内的老朽文人”,在网络骂战中是注定失败的。长袖善舞的革命小将一出手,就成了草根网民的意见领袖。

白烨鸣金收兵,韩寒意犹未尽,继续发文乘胜追击。对那些胆敢站出来替白烨辩护的公众人物,如解玺璋、王晓玉、陆天明、陆川、高晓松等人,韩寒率领数十万粉丝同样给予了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打击。此一战役以韩家军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奠定了韩家军在中国骂坛第一军团的至尊地位。战斗结束,韩寒也不忘拿白烨的姓氏来开涮:“因为您姓白,B开头,在新浪右边的评论家的名人博客索引里排在最前面,被我第一个看见了。谁让你姓白,以你干的那些事,你应该姓黑才对,这样H开头,还能和我挨着。”[77] 而在记者面前,韩寒俨然一个“为文学”的革命英雄:“我的确是要杀一儆百,我早就看这些文学评论家不顺眼,他们把握了部分话语权,徇私作假,严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我没那么多精力,只好挑最傻的一个先来。”[78]

炮打文坛之后,韩寒马不停蹄,迅速转战诗坛。2006年9月26日,韩寒以一篇《现代诗和诗人怎么还存在》拉开序幕,单枪匹马挑战现代诗坛。博文引发了现代诗人的激烈反弹,诗人沈浩波、山上石、伊沙、尹丽川、扬黎等人先后上阵,骂战不断升级,直杀得血雨腥风日月无光,双方均朝着对方的下三路奋力拼杀。在韩寒强大粉丝团的鼓噪呐喊声中,韩寒再次大获全胜。

一年之后,当韩寒接受美女记者采访时,却向对手倒打一耙:“事实上,我的确是没有骂过任何人,我不会用那种侮辱性的语言,我不会去跟你搞那种人身的攻击,我的文章里是没有这些东西的。相反,很多人在那里指责我的时候,他们的话是很脏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人身攻击。”[79] 韩仁均随后跟上一耙:“他早就知道了在很多人喜欢他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他几乎从来不回应那些对他的辱骂,甚至有些谣言也不回应。”[80]

英雄总是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屈能伸,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方面,韩寒嘲笑中国作协是个“将一批批野狗驯化成走狗”的可笑存在,并且声称如果他当作协主席,“我下一秒就把作协给解散了,这是中国文学的出路之一”[81]。另一方面,韩寒私下却对《收获》杂志(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频抛媚眼,据作家叶开透露:“韩寒一方面可以撰文大骂文坛是个屁,纯文学期刊是个屁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萌芽》的执行副主编桂未明要到李小林的电话,然后打电话给李小林,恳求在《收获》增刊上发一下自己的小说。”[82]

图12—4 2009年,《新民周刊》策划的封面文章《“杀手”韩寒:10年走来越玩越大》,文中说:“韩寒无疑已一举蹿升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有影响力的公共话题发言者。于是乎,当社会上出现什么新闻时,总有人习惯性地会去看看韩寒怎么说。”施爱东截图,2012年。

七 征服他族,骂遍天下无敌手

与他族的战争,是英雄征战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同为“80后”最具代表性的写作者,韩寒和郭敬明天生就是一对同行冤家,关于两人的各类比较也从未消停过。虽然郭韩之间从未正面交锋,但是韩寒不时会通过媒体对郭敬明加以揶揄和嘲讽,韩粉和四粉(郭敬明网名“第四维”)之间,更是打得不可开交。

对于郭韩之间的差距,借用韩寒的话说:“我从来没有把他当作和我一类的人,我们完全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最关键的是我觉得我和他男女有别,没有什么可比性。”男女有别,出自男权主义者韩寒的口中,明显是对郭敬明阴柔特征的虚拟性别的攻击。韩寒对于郭敬明的作品也不屑一顾:“他灌输的价值观是很贱的价值观。”[83] 对于郭敬明位列作家富豪榜榜首,韩寒一方面风趣地评论说:“郭敬明真的很努力,他要写那么多字的小说,写得都两眼发黑了,还要办杂志等很多事情。他是我们这个行业里,做得最成功的一位。可以说,他非常好地印证了一个成语,那就是‘勤能补拙’!”一方面毫不讳言“郭的书只有十岁左右的认知能力”[84]

韩寒可以口无遮拦地抨击任何人任何事,可一旦受到别人的批评,韩粉就会像野猪一样迅速扑上,咬碎对手。有网友说韩寒是“站在一个‘愤青’的舞台,领导着‘愤青’的人群”,但也有网友爆料说,韩寒只是韩粉的精神领袖,韩粉的实际领导者是马锐拉。韩马关系扑朔迷离,网传马锐拉是韩寒的御用摄影师,也是韩寒作品的枪手之一、韩寒利益集团的高参。网络消息真假难辨,但在2012年的倒韩风潮中,马锐拉一直充当韩寒马前卒,为韩寒冲锋陷阵,以致被人骂作“韩寒猪一样的队友”是确凿无疑的。

传说马锐拉领导着一支名为“韩寒防暴队”的庞大而松散的团队,这个团队起于何时,何人发起,成员多少,外人不得而知。但在2006年8月,新浪资深博主海星星曾公开发布《新防暴队正式成立》宣言:“凤凰总要经历涅槃。防暴队重获新生。在八一建军节这个日子里,又一支光荣而伟大的队伍诞生。防暴队经历了辉煌的过去,也经历了惨痛的倒戈。现在,它将以一种更加强大的状态来完成它的使命。”宣言公开号召韩粉:“为了我们爱的小寒而战!大家加油!”[85]

韩寒防暴队工作非常辛苦,但是韩粉们心甘情愿。某资深网友老王,天天晚上守候在韩寒的博客上,第二天只要一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边刷牙边看韩寒博客,只要发现有人捣乱,常常饭不吃、脸不洗、发不理,马上就和他们吵成一团。“粉丝们的生活有时候会比较极端地和偶像的某些生活环节捆绑在一起。粉丝们在博客上忘情地享受着抢沙发带来的乐趣,他们虽然在现实中大部分并不相识,但是却在网络上结成了紧密的小圈子。同时,也将博客视为了和偶像共有的净土,他们会在这里和偶像一同战斗。”[86]

韩粉与四粉的公开“圣战”大约始于2006年。战争似乎没有明确的导火线,无非就是谁喜欢谁不喜欢谁,然后谁看不惯那谁,谁把谁痛骂一顿,谁又回骂那谁之类。战斗刚刚爆发时,双方势均力敌,后来据说韩寒防暴队通过卧底四粉,摸清了四粉首领小红姐姐的真实身份,然后通过反间计,把四粉杀得溃不成军。战斗的结果充分证明了防暴队的骁勇善战。四粉惨遭屠戮,大批四粉被有组织的防暴队员不间断地刷屏谩骂,只好被迫关闭博客。据说此后四粉也曾组织多次反扑,但全都被防暴队逐一化解。2008年之后,韩粉空前壮大,四粉再也不能望其项背。2012年方韩之战刚刚打响的时候,路金波对泛韩阵营的骂战力充满信心:“方教主的信徒碰到韩粉集团军,相当于一把沙子洒进了洞庭湖。”[87]

当今骂坛,韩寒可谓骂遍天下无敌手,“与其说韩寒是一路蹿红,倒不如说韩寒是一路骂红。与文化名人对骂、与影视明星对骂,骂作协、骂现象、骂各种事件”[88]。历数被韩寒骂过的公众人物,是韩粉们最津津乐道的娱乐项目之一。刨除那些早已作古的文人,先后遭到韩寒炮轰的新闻人物,还包括陈凯歌、余秋雨、王蒙、赵丽华、谈歌、郑彦英、郑钧、郎朗、刘谦等一长串名单,甚至连一个爱看《人民日报》的小学生都未能逃过韩劫。一位“光荣的韩粉”说:“凡是骂过韩寒的人,凡是被韩寒骂过的人,都是该死的,已经死掉的就算了,诸如巴金、冰心、茅盾之流。还没有死的麻烦抓紧时间,韩寒很忙的。”[89]

八 英雄征服女性,猎尽三千美色

英雄身上总是寄托着无数男人的趣味和理想,英雄征服美女是所有英雄史诗中不可或缺的母题。韩寒长相英俊,才华出众,他是理想的男神化身。他可以化身小王子:“他正直。他善良。他大方。他洒脱。他有趣……韩寒就是那个你幻想中的小王子,哪怕他脸上长着粉刺。”[90] 他可以化身状元郎:“韩寒的故事就像中国古代戏曲里的那种英俊的穷书生,后来终于考上了状元,而且是文武状元。”[91] 他可以化身小皇帝:“他在后宫逍遥,猎尽三千美色。美酒佳肴,走狗斗鸡,这虚无的岁月,他恨不得一日掷尽。”[92]

有网友总结“韩粉多半是女人,未成年的居多”[93],一位女记者用迷离的文字描绘了公子哥儿的韩寒:“他就像是一个老派的公子哥儿一样,热爱女性,歌颂女性,渴望女性,并因为这股随天性而喷薄的赤诚的热情而变得霸道和贪心。他的才华和他的荷尔蒙混在一起,就像是小时候玩的搅糖稀,越用力就越浓稠越难以自拔。你能想象他和你24小时腻歪在一起甜得像两个抱着糖罐子的小孩,也能想象从第25个小时开始他又去了另一个人身边并且命令你在原地等他回来。”[94]

韩寒的男权意识是公开的,他明确地对女记者表示“他的女朋友不可以工作;他的女朋友不可以有任何亲密的男性朋友;他没有打算结婚,结了婚也不能让别人知道”,但是,如此露骨的男权言论却并没有妨碍女记者艳羡地感叹:“你的生活里有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你感激他为你保留了一个机会,让你相信,让你迷恋,让你记得。”在新浪微博,流传着一个题为“向韩爷学习”的帖子,韩寒的这段话甚至成为许多男性网民的男权宣言:“如果有一天我跟我女朋友说,走,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她告诉我,不行,我要陪老板去见个客户。这是我不能忍受的。我哪怕卖血也不会让我的女人去给别人打工。”韩寒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随意”的男人,泡妞就是一种机缘巧合:“当出现这么一个妞的时候,我就一定要泡。对,我是这种人。”[95] 韩寒甚至认为,对于他身边的女性,“我一个字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是‘办’”[96]

韩寒公然声称自己“可能是个吃喝嫖赌的人”,他直白地对女主持人说:“我自己永远有一个认识,我觉得一个女的如果答应跟一个男的单独吃饭、单独看电影,就是答应跟这个男的上床了。这是我心中一向的一个推理,对那个男的意味着你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牵手就是可以做一切。”搜狐网在其视频简介中以赞扬的语调声称:“当了爹的韩寒,其实是一个带劲儿的年轻人:公开妻子的同时,也不讳言自己是泡妞高手。”[97] 当女主持人询问韩寒喜欢什么类型的女子时,韩寒随口就说:“只要发挥得好,活好都可以。”[98] 当时就把女主持人给惊住了。

学者陈国恩说:“韩寒现在讲起赛车、女人来,真正是非常投入,比起他谈自己的创作总是闪烁其词、前后矛盾,他的这些方面的才能是绝对韩寒式的。”陈国恩举例说,自己认真看了韩寒2011年在香港的一场演讲,发现近50分钟中韩寒多次毫无顾忌地谈论“上女人”“做活”[99]

英雄看女人,横看竖看都是一个色字,对女人的其他方面是没有兴趣的。在谈到70后女作家的时候,韩寒就说:“对她们写的东西倒没有什么想法,就是长得实在是不行——不是还号称美女作家吗?你作家就作家吧,她们写的东西我觉得——反正就是这样。她们的人放在上下五千年哪个地方都不是美女。”[100]

韩寒身上浓烈的男权味道,从未阻碍他成为新时代最受女性欢迎的“性感偶像”。韩寒出道十三年,自称泡过无数美女。《我们想和韩寒谈谈》曾为韩寒总结了所谓十大绯闻女友,据说名列第九的伍冰珊曾公开宣称:“我要做韩寒的情妇,对梦中情人的渴望,即使这场爱需要付出沉痛的代价乃至不会有结果,我也不在乎,我会在他面前赤身裸体,只求与他一晚的幸福。”[101] 不过,韩寒似乎更喜欢演艺明星,他说:“演艺圈的姑娘,我常在电视里新闻里网站上杂志上看见,我自然会爱上我一眼看上的姑娘,一般来说,遇见以后,姑娘也爱我。”[102] 撇开徐静蕾、范冰冰这些著名影星不说,有网友指出,韩寒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生于1988年的女主人公娜娜,和他的一位绯闻女影星恰好同名、同生日。韩寒还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更以此书献给你,我生命里的女孩们,无论你解不解我的风情,无论我解不解你的衣扣,在此刻,我是如此地想念你,不带们。”[103]

英雄肩负着重要的男权使命,他必须代表众多平庸的男子,所向无敌地征服世间美女,“解开女星的衣扣”。同样,庸男们也乐于讲述英雄享用美人的故事,这正应了一句广为流传的韩式名言:“我与粉丝的关系就像龟头与包皮,我坚挺的时候,粉丝们会坚定地在身后簇拥着我,我一旦疲软了,他们会马上跑到我前面罩着我。”[104]

九 征服魔界三:叫板社会政治

史诗英雄最伟大的使命,就是彻底推翻魔界,救万民于水深火热。炮打文坛之后,韩寒高处不胜寒,“他知道,再去和一个早已式微的坛子叫板,对于他来说,格局实在太小了,现在的他,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更大的世界相处和战斗”[105]

最容易诞生英雄的战斗舞台,自然是大社会大政治的舞台,书商路金波的规划是:“我希望饶雪漫走商业化的路线,韩寒就去竖牌坊做知识分子。他们俩绝不是女生版、男生版的划分,而是一个经济,一个政治。”[106] 于是,英雄韩寒恰逢其时地降临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上,正如一位外国友人所看到的:“许多人说韩寒对政府的批评很锋利,惹政府的麻烦,在我看来恰恰相反,韩寒是中共最欢迎的人。正面临改革开放、走出去引进来的中国政府,特别需要来自外界的批评,以此证明自己是接受人民监督和批评的合格执政党。但现实是:有能力的人不想做,想做的人没能力。这样,责任便落在韩寒身上了。”[107]

2008年开始,韩寒将主要战场转向社会和政治领域,从文坛批判转向社会批判,从挑战圈子转向挑战政治,携匕首和投枪迈向了“当代鲁迅”的金光大道。韩寒杂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砭时政的内容大幅增加;二是文章风格和价值观念发生突变,用语变得文明,立场偏向底层,价值趋于普世。在时政这个大舞台上,“韩寒以他的博客为阵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抵制法货、建议取消穿校服、冯顺桥颂、韩锋是个好干部、北川政府在说谎、世博会等诸多现象中,针砭时弊,冷嘲热讽,用幽默而犀利的笔调丰富地展现了这代人在现今社会中的人生价值观与看法”[108]

当韩寒从叛逆小子转型为公民楷模,战线转移到大社会大政治领域的时候,“韩寒的话语策略大抵是‘逆取顺守’,指他以颠覆秩序的方式赢得声誉,却以顺应主流价值的方式固守并推高这种名声。此前宋祖德、罗玉凤争当‘公知’,也未尝不可以视为这种模式的翻版。不过韩寒当然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人。韩寒适逢上一代许多人对未来一代的担忧与期盼,于是成了某种样板,浪子回头金不换,韩寒是叛逆与消费一代即将回归主流的最好象征”[109]

转型后的韩寒,“在传播媒介上也有创新,逐渐形成了以博客为主要平台,辅以与自由派知识分子访谈唱和的传播模式。比如和王朔陈丹青易中天访谈或论坛。打个比喻,博客是韩寒品牌的航母,各种访谈就是飞出去的舰载机”[110]。此外,南方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在这场造神运动中同样是功不可没的。“公民韩寒”“公共知识分子”“舆论领袖”这些贴在韩寒前额上的闪光标签,多是南方报业集团的精心杰作。为了顺应这类标签,韩寒开始了他的英雄成年礼。相比于那个无知无畏的张狂少年,作为公民代表的韩寒越来越显得文明、礼貌、低调、阳光,“长辈们似乎也原谅了他,觉得他成熟了进步了与时俱进了,跟郭敬明的拒绝长大形成鲜明对比。韩寒俨然成为王朔、王小波之后,又一位反体制的文化英雄”[111]

2010年,韩寒列入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名单。能得到美国媒体的首肯,韩寒支持者欣喜若狂,纷纷在各网站奔走呼吁为韩寒拉票。《南方都市报》以一篇《热闹的韩寒,寂寞的韩寒》高调加入拉票队伍:“让我们都来投韩寒一票。这一票不是投给公共知识分子韩寒,也不是投给舆论领袖韩寒,而是投给一名清晰界定体制距离的探测者,投给一名启发人们寻找真实自己的敏感青年。这时,韩寒的身份一点都不重要,因为给他投票不是投给别人,就像是投给我们自己,也就是给所有称得上是‘人类’的人投票。”[112] 如果韩寒就是“我们自己”,就是“人类”的代名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自己,不支持人类,不投韩寒一票呢?

将韩寒转换成“公民”“人类”,转换成“我们自己”,是韩神话的典型书写模式,抬举韩寒时用的这一招,保卫韩寒时还用这一招:“方舟子的战法让我也感觉危险,让每个作者都置身于‘韩寒困境’: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我有证人。证人没用,可能跟你串通好了。我有手稿。手稿没用,可能是你抄的。我有……有什么都没用,我就是怀疑你。”[113]易中天为韩寒写了一篇《兔子怎样证明自己不是骆驼》的辩护文章,也是套用这个模式:“实话实说,我是为自己,也为同行。我也是写作者,还是公众人物。我不能不想,如果我被质疑代笔,该怎么自证清白?”[114]

2011年12月底,韩寒抛出《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高调介入敏感的政治前沿,讨论了现实社会各阶层的不同诉求与隔阂,表达了对国民素质的悲观情绪,对政治革命持消极态度。“韩三篇”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混淆了左中右派的政治分歧,给知识界的政治理念制造了混乱,引发激烈的争论,导致他被左右两派阵营同时抛弃。过去曾多次撰文呼吁“警惕韩寒”而不果的麦田,抓住时机乘虚再入,终于点燃了倒韩的战火。

政治是把双刃剑,玩政治玩高了韩寒的人气,但也葬送了韩寒辉煌的商业前景。一个本该定位于写畅销书的作者转玩政治,一不留神,就被政治这个大魔法师摁倒在地,任由麦田方舟子拳打脚踢,诚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图12—5 2009年,《新世界周刊》特别策划了封面文章《选韩寒当市长》,声称:“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个人在我们面前,他聪明、有勇气说真话,用赛车和写书养活自己,不寄生于某些协会组织,‘我们’不用担心他和‘他们’同流合污。我们需要韩寒这样的市长。”施爱东截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