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数据来源及获取
本书所用数据主要来自抽样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调查。下面将详细介绍问卷调查步骤及实地调查所用方法。
一 调查步骤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抽样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水稻经营主体基本情况及农业经营情况,农机服务的微观需求和供给情况。由于所有水稻经营主体都有可能成为农机服务的有效需求者,因此,抽样问卷调查对象既包括已经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购买过农机服务的水稻经营主体,也包括尚未购买服务的水稻经营主体。
半结构访谈的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乡(镇)或村负责农业发展的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类型农机服务供给主体,具体包括农机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土地托管服务组织负责人、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等。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书所用调查问卷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8]调查问卷的子部分,调查问卷设计共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借鉴已有研究,针对本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设计了一套半开放式的调查问卷。其次,为考察调查问卷的实际可操作性及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对接程度等,在正式调查之前,课题组其他成员与笔者在北京、广州、安徽等地开展了多次小规模预调查。最后,基于预调查发现的问题、研究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及课题组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在原调查问卷基础上,课题组其他成员与笔者[119]又分别对调查问题的设计、问题的前后逻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改,以保证调查问卷质量。
关于水稻经营主体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水稻经营主体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等;二是家庭资源禀赋情况,包括承包经营耕地面积、耕地流转情况、农业机械拥有情况等;三是家庭农业劳动力情况,包括农业劳动力数量、劳动时间分配情况等;四是家庭收入情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结构等。
关于农机服务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共设置以下主要内容:一是水稻种植基本情况,包括水稻种植规模,生产条件情况(如地块规模、机耕道路建设情况等),地貌特征;二是农机服务需求情况,包括水稻经营主体对农机服务的需求意愿、实际购买情况、购买原因、满意度评价等;三是农机服务供给情况,包括服务供给主体类型、获取服务信息的渠道、交易方式和供给存在的问题等。
半结构访谈问卷分为两类:一是针对农业干部,问卷主要涉及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农机服务发展情况及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等;二是针对农机服务供给主体,问卷主要了解从事农机服务事业的原因、服务经营情况、面临的突出困难、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等。
(三)调查地点的选择
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各省之间,即便同一省份内,都存在较大的地貌、经济和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都对水稻经营主体的农机服务需求行为有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时,本书主要按照兼顾地形、地区和水稻经营主体类型的分类原则确定调查省份,然后,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原则进行经营主体面对面调查。最终调查样本包括内蒙古、广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辽宁、陕西及新疆10省(区),地形涵盖平原、丘陵及山区,地区覆盖东部、中部及西部。由于经费限制及调查时间制约,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主要在四川省宜宾市、崇州市、德阳市、新津县、郫县及湖北省宜昌市等地展开。
(四)调查形式与开展
为了获取更为直接、准确和丰富的一手调查数据,此次抽样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都主要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形式,辅之关键信息人访谈、座谈会访谈等。抽样问卷调查的调研员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科研工作者为主,主要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或科研机构。
正式调查前期,课题组针对研究背景、调查问卷内容、调查问卷填写规范、科学提问方法、调查技巧、调查问卷录入方法、调查注意事项等内容对调研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以保证问卷调查质量。调查后期,课题组成员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反复核查,并剔除了重要数据缺失及数据前后逻辑不相符的调查问卷。
在具体开展形式上,此次抽样问卷调查主要采取调查小组的形式,即由课题组核心成员[120]带领调研员下乡,进行农村入户调查。同时,辅之发放问卷的形式,即将问卷发放给调研员,让其利用寒假回家的机会,在家乡邻近地区开展农村入户调查。
二 调查方法
本书广泛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典型案例调查、关键信息人访谈和座谈会访谈等调查方法。
(一)抽样问卷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在选择的调研地区,按照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不同类型水稻经营主体进行一对一、面对面问卷访谈,重点从微观层面考察农机服务需求行为,以及从需求者角度评价服务供给实践效果。
(二)典型案例调查
选择农机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如农机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组织、农业服务公司等。利用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农机服务模式的运行特征及发展适应性。
(三)关键信息人访谈
基于半结构访谈问卷,以县、乡(镇)或村负责农业发展的干部为关键访谈对象,重点了解农机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从而对农机服务发展情况形成总体判断,并了解农机服务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座谈会访谈
在关键信息人访谈基础上,本书还辅之座谈会的访谈形式,包括不同类型水稻经营主体座谈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会及专家座谈会等。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更深入了解农机服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农机服务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林毅夫:《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农业现代化是关键》,《中华工商时报》2018年5月29日第3版。
[4][德]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1867)年版。
[5][德]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6页。
[6][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63—587页。
[7][德] 卡尔·考茨基:《土地问题》,梁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1899)年版,第199页。
[8][俄] 列宁:《论合作制》,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2—683页。
[9][英]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12页。
[10][德] 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美] 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5][俄]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8页。
[16][美]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7][美] 西奥多·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郭熙保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8][美]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9][美]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20][英]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21][美] 罗伯特·贝茨:《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农业政策的政治基础》,曹海军、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22][美]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6]欧阳峣:《中国农业转型:困境和出路》,《大国经济研究》2012年第4辑。
[27]“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课题组:《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5期。
[28]姜长云:《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29]罗必良、胡新艳:《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已有试验及努力方向》,《农村经济》2016年第1期。
[30]匡远配、陆钰凤:《农地流转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同步转型了吗》,《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1期。
[31]杜鹰:《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0期。
[32]陈江:《清代经济增长轨迹试析》,《思想战线》1991年第6期。
[33]王崇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问题》,《云南学术探索》1995年第1期。
[34][美]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35]张谦:《中国农业转型中地方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乡村研究》2013年第1期。
[36][美] 黄宗智:《中国农业隐性革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8]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0]夏玉莲、曾福生:《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技术经济》2015年第10期。
[41]孔祥利、赵娜:《农业转型:引入土地制度变迁的生产函数重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42]陈义媛:《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的兴起与农业经营主体分化的再思考——以水稻生产为例》,《开放时代》2013年第4期。
[43]孙新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兴起与突破性农业转型——以皖南河镇为例》,《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44]赵阳:《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相关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45]龚为纲、黄娜群:《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当代中国农业转型过程的动力机制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6]冯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2期。
[47]冯小:《农业转型中家庭农业的分化与农利再分配——以T镇的农业转型道路为考察对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8]刘军强、鲁宇、李振:《积极的惰性——基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分析》,《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5期。
[49]肖卫东:《中国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经济地理》2013年第9期。
[50]陈剑平、吴永华:《以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加快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科技管理》2014年第5期。
[51]郭晓鸣、董欢:《西南地区粮食经营的现代化之路——基于崇州经验的现实观察》,《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7期。
[52]张红宇、李伟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与发展》,《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第10期。
[53]韩朝华:《个体农户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理论评述》,《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54]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55]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6][美] 黄宗智:《中国新时代的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中国乡村研究》2010年第2期。
[57]高梦滔、张颖:《小农户更有效率?——八省农村的经验证据》,《统计研究》2006年第8期。
[58]阮文彪:《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1期。
[59]陈靖、冯小:《农业转型的社区动力及村社治理机制——基于陕西D县河滩村冬枣产业规模化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1期。
[60]陆文荣、段瑶、卢汉龙:《家庭农场:基于村庄内部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61]杜志雄:《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生产经营主体》,《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4期。
[62]李国祥:《中央1号文件:改革创新驱动现代农业》,《中国青年报》2015年2月9日第2版。
[63]顾海英:《关于上海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科学发展》2013年第12期。
[64]刘传江:《世界农业经营规模:变迁、现实、政策与启示》,《经济评论》1997年第5期。
[65]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研究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问题”之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66]韩俊:《农业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第4期。
[67]何秀荣:《关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9期。
[68]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研究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问题”之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69]张绪科:《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9期。
[70]顾海英:《关于上海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科学发展》2013年第12期。
[71]陆文荣、段瑶、卢汉龙:《家庭农场:基于村庄内部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72]孙葆春、牟少岩:《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发展公平视阈的内涵及特点》,《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3期。
[73]李宽、曹珍:《实践中的适度规模:基于村庄公平的视角——以上海松江区林村家庭农场为例》,《农村经济》2014年第2期。
[74]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75]涂圣伟:《工商资本下乡的适宜领域及其困境摆脱》,《改革》2014年第9期。
[76]严海蓉、陈义媛:《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77]陈义媛:《农业技术变迁与农业转型:占取主义/替代主义理论述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78]孙新华:《农业规模经营的去社区化及其动力——以皖南河镇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9期。
[79]温铁军:《中国农业如何从困境中突围?》,《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2月19日第9版。
[80]郭晓鸣:《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2期。
[81]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2期。
[8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陈卫平:《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1期。
[84]马晓冬、孙晓欣:《2000年以来江苏省农业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问题识别——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经济地理》2016年第7期。
[85]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86]余志刚、樊志方:《粮食生产、生态保护与宏观调控政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第5期。
[87]曹慧、赵凯:《农户非农就业、耕地保护政策认知与亲环境农业技术选择——基于产粮大县1422份调研数据》,《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5期。
[88]胡瑞法、黄季焜:《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11期。
[89]魏金义、祁春节:《中国农业要素禀赋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7期。
[90]杜志雄、金书秦:《中国农业政策新目标的实现路径》,《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5月13日。
[9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92]吴雪莲、张俊飚、何可、张露:《农户水稻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及其驱动路径分析》,《资源科学》2016年第11期。
[93]罗必良:《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94]王志刚、申红芳、廖西元:《农业规模经营:从生产环节外包开始——以水稻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95]姜长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1期。
[96]朱守银:《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与建议》,《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第10期。
[97]关锐捷:《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探》,《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4期。
[98]罗必良:《论服务规模经营——从纵向分工到横向分工及连片专业化》,《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11期。
[99]阮文彪:《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1期。
[100]赵晓峰、赵祥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前景》,《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4期。
[101]钟真:《社会化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基于理论与政策的梳理》,《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2期。
[102]陈宏伟、穆月英:《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内生转换模型的实证》,《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3期。
[103]朱启臻、鲁可荣:《农业的公共产品性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第1期。
[104]李春海:《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及其运行机理》,《改革》2011年第10期。
[105]仝志辉、侯宏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象选择与构建策略》,《改革》2015年第1期。
[106]严海蓉、陈义媛:《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107]曹建华等:《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5期。
[108]匡远配、陆钰凤:《农地流转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同步转型了吗?》,《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1期。
[109]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的再认识》,《学术月刊》2017年第4期。
[110]董欢:《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现实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基于农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视角的考察》,《复旦学报》2017年第4期。
[111]屈冬玉:《全国2.6亿小农户的出路在这里》, http://www.sohu.com/a/207919906_76014。
[112]姜长云等:《多维视角下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
[113]彭玮:《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综述》,《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7期。
[115]姜长云、张藕香、洪群联:《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全球化》2014年第12期。
[116]张桃林:《加快打造中国农业机械化升级版——在201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农机科技推广》2016年第2期。
[117]韩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塑造中国农业未来的关键之举》,《人民日报》2017年2月6日。
[1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需求及不同区域支持重点的选择”(项目负责人:姜长云,项目批准号:71273070)。
[119]总调查问卷设计者包括姜长云、刘志荣、张晓敏、董欢。
[120]参与总体及各省问卷调查的组织者包括姜长云、罗剑朝、董欢、张晓敏、刘明轩、武翔宇、宋玉兰、刘志荣、李显戈、杜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