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的主体性因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主体性是人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体性是人的根本性标志。人如果没有主体性,就意味着没有实现人生真正的自由,也是扭曲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主体性是人生发展与成才的强大动力。

一 主体性促进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有机统一

(一)主体性促进肉体生命的健美

众所周知,人的健康需要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健康,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每个人只有实现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有生命力和发展力的人,也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主体性,真正促进人才的发展。

人活着要面对两大主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从生存主题的角度来看,一要学会生存;二要学会更好地生存。从社会分工来看,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劳动者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体魄是每个人生存乃至生命的基石,如果没有健康,家庭和事业的一切都归于零。从体力劳动者来看,许多企业员工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无法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脑力劳动者来看,不少中青年知识分子积劳成疾,容易过劳死或者因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猝死。

从人生发展的主题来看,每个人都希望有光明的前程,要面对学习、生存、成家立业,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等,可谓征途漫漫,任重道远。只有体魄健康,才经得起各种压力考验,在千锤百炼中历练和成长;相反,一个人弱不禁风,就经不起大风大浪,就无法承担人生的各种压力和事业重担。但令人担忧的是,近些年受环境污染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健康得不到保障,甚至还存在严重的疾病隐患。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2019年1月17日报道,全国仅2018年12月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12581例,死亡2804人;其余21种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89613例,死亡2788人;其余10种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422968例,死亡16人。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18年9月发布了2018年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全球癌症报告》,提供了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36种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2018年全球有约1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及960万癌症死亡病例,其中亚洲在后者占近七成。[5]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发布了我国最新癌症数据,其中新发现癌症患者380.4万人,平均每天新增1万多人,每分钟新增7人。[6]根据我国的医疗水平,癌症患者存活率比较低,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可以设想,失去生命健康,就无法正常生存,也制约人才的发展。

为了我们肉体生命的健美,我们需要发扬主体性,一方面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改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断增强体质,提高防病和治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健身健美,促使自己的身体充满生命活力,为生命拓展提供坚实的身体条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大力弘扬主体性,让主体性驾驭生命的航船,驶向理想健康的彼岸。

(二)主体性促进精神生命的健康

人的生命需要肉体生命的健康,也需要精神生命的健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的严重困扰,很多人不知不觉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影响人的生命健康权,也影响了人才的发展。

1.主体性促进我们科学的思考问题

科学的思考问题,这是具有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现实中,很多人失去主体性,缺乏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容易陷入思考的片面性,正如苏轼《题西林壁》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身在此山中”,就必然陷入管窥之见的遮蔽性,客观上就很难看到庐山的整体面貌。我们把主体性用于思考问题时,就能够以主体身份和视角,自觉克服各种利害关系的干扰,进入思考的澄明,才能真正具有高瞻远瞩的前瞻性。

2.主体性坚定我们对未来的自信心

人生会遇到各种困难、竞争和挑战,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在困难面前低头,还是勇于进取,积极开拓,这是衡量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重要尺度。一个人具有主体性,就能够以大无畏的气概,无所畏惧的坦然面对各种困难、竞争和挑战,“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唯有大浪淘沙,才能检验真金;唯有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由此可见,人才发展需要主体性做内在的精神支撑。

3.主体性提升我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人生在世,当遭遇天灾人祸、重大疾病和意想不到的灾难时,特别需要人的主体性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遇到困境时,我们需要“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自信;人生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需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思维来自我激励;当感到怀才不遇的时候,我们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自信;主体性要求我们愈挫弥坚,百折不挠,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4.主体性增强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弘扬主体性,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愚公移山看似有点固执,但蕴含了改造自然的决心和自信心,反映了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主要是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去积极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包括两个方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如果没有真正的主体性,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改造两个世界。很多人失去主体性,没有科学思考和自主选择,其结果只能是违背人才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此外,主体性还有助于完善我们的灵魂。“最高尚的灵魂也一定比我们最富饶的财产和最健壮的躯体为更可珍贵。……一切明哲的人正应该为了灵魂而借助于外物,不要为了外物竟然使自己的灵魂处于屈从的地位。”[7]历史哲学证明,主体性能够使自然人真正成为社会人和文明人,能够促进人才的发展。

二 主体性体现了对社会生命的尊重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人才发展的启示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需要是一种强大的主体能量,激发着人们的生命活动。一方面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在表现;另一方面,需要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即需要决定生产,生产满足需要。因此,人的主体性不但体现了人的需要,而且人的需要具有质的规定性,即人的各种需要是分层次的,也是不断升级的,是正当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需要,而不是毫无节制、毫无理性和毫无标准的需要。

马斯洛根据人生经历和对人性的研究,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评价马克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在恩格斯这段话中,人类的吃喝住穿主要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属于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由此可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总体上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需求层次不断递进的特点。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属于人的基本需要,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体现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其中,尊重需求,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自我实现的需求体现人的主体性,还蕴含人性拓展的价值实现问题,即人活着不但要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而且应该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内在的精神需求和外在实践,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很显然,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客观上揭示了人生发展轨迹的内在逻辑性,每个人只有在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满足较高层次的其他需求,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也是一种自我确证和本质力量的自我实现。

社会发展史是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发展史,也是实现人类本质的历史。个体生命从胎儿孕育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发展生命的漫长旅程。每个人从最初的吃喝住穿,在逐渐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习得,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发展人际友谊,促进人才发展,展现人性的光辉,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社会生命是主体性的重要标志

人的生命包括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有机统一。此外,人生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精神生命,即社会生命。所谓社会生命,是指他人和社会对一个人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生命非常重要。人生在世,需要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也无法回避他人和社会的评价。比如,对于干部评价,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意思是说,评价干部不是看得到多少嘉奖,而是看群众的认可程度。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个人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也需要强大的他律因素。在他律因素中,一方面他人和社会对一个人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是一种重要的他律因素,客观上也会对特定个体形成较大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任何个人不仅要自律,而且还应该自觉接受他律,自觉设身处地的通过联想和想象等思维的推理,自觉换位思考,设想他人和社会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人生轨迹证明,个人倘若能够预测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各种法律,追求精神生命的不朽。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肉体生命早已化为尘埃,他的社会生命却影响今天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世界的精神财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脊梁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世的楷模,就在于他们获得了美好的社会生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诗人的人文情怀;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浓郁的爱国情怀;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追求精神不朽的英雄气概。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留下了永垂不朽的社会生命,得到后世赞美,成为后世学习楷模。在我们革命的历史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许多为新中国的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们,成为新中国的不朽楷模。永垂不朽的不是人的肉体生命,而是人的社会生命。

从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干部大脑里如果能有“社会生命”的概念,时刻提醒自己,“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应该认真履行职责,争取得到群众和社会的理解、认同,才能实现美好的社会生命。

我们重视人的社会生命,既要尊重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又要看到认知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人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可能会与被评价人的实际情况出现差异甚至较大的偏差。当他人和社会评价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差异甚至完全相悖时,应该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对你的评价,通过追踪探源,全面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畏浮云遮望眼,乐观旷达写人生,自觉保持恒心和定力,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双重考验。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生命是主体性的重要标志;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生命是自我激励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在追求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有机统一的同时,还应该追求美好的社会生命,让社会生命也成为我们人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 创造生命与享受生命的有机统一

(一)在创造生命中享受生命

主体性是人的重要本质,也是促进人才发展重要的主体保障。人生如果没有主体性,就很容易成为“小人德草”的跟风者。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既要享受生命,也要创造生命,在创造生命与享受生命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从生命创造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自父母的创造,也来自我们每一天的成长。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则可以说,人的生命每一天都是新的,昨天之我已经逝去,今天之我已经诞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可追者就是我们未来每一天新的生命。对于一个未成年人而言,从出生之日开始,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在逐渐增长,这是生命的创新。我们在成年以后,仍然天天学习,天天实践,这是我们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也是在创新生命。生命之树在于学习,在于实践,在于创新,在于发展。

人的主体性与创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是我们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成长,不断创新实践,不断发展壮大。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实际上也是生命的文化化,生命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主体性激励创新,文化需要创新,我们在实现主体性的过程中,创造新的文化,实现生命的增值,创新我们的生命。

主体性激励创新,促进文化的创造和生命的创新。文化创新本质上也是生命创新,也是劳动的创新。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决定性的社会价值。人生通过劳动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享受生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提供良好的精神条件和人文环境。因此,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创造,而没有创造生命,就没有权利享受生命,“因为人生的快乐有赖于充分的物质供应,人们就尽心竭力于取得这些物质供应的技术”[8]

从创造生命与享受生命的和谐统一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智慧和汗水,努力创造自己美好的生命,一方面把创造生命的过程视为享受生命的过程,体验学习、工作和奋斗的快乐;一方面在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之后,可以更好地享受自己的果实,进一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给自己的时间和心灵放个假。

(二)在享受生命中创造生命

人的生命需要创造,而创造生命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命。创造生命为享受生命提供基础和前提,而享受生命一方面是人生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创造生命提供保障和重要动力。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创造生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才发展,享受生命则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目的,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又正是勤劳(繁忙)的目的。”[9]他在《政治学》中认真研究了闲暇的重要价值:“一般思想家都承认,在一个政治修明的城邦中,必须大家都有‘闲暇’,不要因为日常生活所需终身忙碌不已,但要怎样安排才能使大众获得这样的闲暇,却是一个难题。”[10]也就是说,我们人生在世,不是为劳动而劳动,不是为忙碌而忙碌,闲暇才是劳动的目的。

我们倡导正确的劳动观和闲暇观,一方面充分肯定自由劳动对于人生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和组织也应该保障员工应有的闲暇。员工在闲暇中自由活动,促进人性的完善与人格的健康发展,激发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催孕创新思维和各种灵感的酝酿和爆发,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把享受生命与创造生命有机统一起来。

我们强调享受生命与创造生命的有机统一,目的就在于促进享受生命与创造生命的相辅相成与互为动因。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在肯定闲暇重要性的同时,又非常睿智地提醒人们注意,社会趋于繁荣以后,人们就会共享闲暇,但人们不能放纵于闲暇,认为闲暇活动需要智慧,他为此提前打了预防针:“社会趋于繁荣,共享闲暇,大家又往往流于放纵了。”[11]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闲暇可能带来放纵的警惕,值得我们引以为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国家走向繁荣安定时,一些干部就开始安于现状,甚至走向堕落和腐化。一些大学新生往往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大一期间很容易迷失自我,在闲暇游戏中荒废学业。一些农民领到较多的拆迁款以后,不是把资金用于创业或再生产,而是在吃喝玩乐中消磨时光,把拆迁款花费殆尽,影响了家庭幸福,也影响了农村人才资源的再开发。

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享受生命,还要不断创造生命,在创造生命中发展我们新的生命,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延年益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的生命之树也要长青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