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说历史:春秋战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重耳
公子流浪记

在历史上有一位君主,曾收到过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土。收到这份礼物时,他正被本国的君主追杀,背井离乡,前途渺茫。收到这块土时,他也没有想到,十多年后,他会继承晋国的国土,乃至成为一代霸主。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重耳。

话说,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群龙无首,征伐不断。国力强的诸侯,可以随便干涉他国事务;国力弱的诸侯,只能看着别国干涉本国事务。在当时,小国只能依附于大国,相当于大国的跟班。哪怕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只是大国诸侯借势的工具而已。那个时代,大家都是用实力说话,没有实力的,只能微笑着不说话。

就在东边的齐桓公励精图治,处心积虑争霸天下的时候,晋国却发生了内乱。大家都明白,搞建设很不容易,多少代人呕心沥血,都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搞破坏就不一样了,不用很努力,就可以搞得很“成功”。

晋国从受周王室分封的那天起,就是一个与王室关系非常紧密、地位非常重要的封国。它的立国始祖乃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姬虞。春秋初年,晋国贵族曲沃武公的势力,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晋国君主晋哀侯,曲沃武公率军攻打晋国的都城翼城,掌握了晋国的实际权力。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通过贿赂周釐王,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武公。在晋武公和他儿子晋献公在位的时候,两人披荆斩棘,共同努力,带领晋国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然而晋献公晚年宠信年轻漂亮的夫人骊姬,导致晋国上演了一出骨肉相残的悲剧。

公元前656年,骊姬用计逼晋献公的长子申生自杀,另外两个有贤名的儿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流亡异乡。他们必须得逃走,因为再不逃就要被骊姬杀掉了。

就这样,公子重耳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重耳逃亡的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局势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公元前651年,也就是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的那一年,晋献公去世了。公子奚齐继承了国君之位,可他还没有坐稳国君的位子,就被大夫里克等人刺杀了。这下子,晋国内部变得更乱了。

晋献公另一个逃掉的儿子公子夷吾运气比较好。公元前650年,在秦国的帮助下,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都是权力惹的祸,对晋惠公来说,觊觎国君的宝座的兄弟,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于是,他派人去刺杀自己的兄弟重耳。

那个时候,重耳正在狄国避难,他的随从们听说晋惠公派的杀手来了,赶紧又簇拥着重耳仓皇出逃。这一回,他们准备逃往齐国。

重耳喜好结交贤士,这批重要的贤士从他离开晋国就始终跟着他,不离不弃。可很快,重耳就发现问题了:他们没有粮食。贤士也要吃饭,这群人整天跟着自己,大家吃饭成了大问题。

重耳一行路过卫国的时候,饥肠辘辘的他看见一群农夫在田野里吃饭,也许是年景较好,也许是野菜正香,一伙人欢天喜地大快朵颐,看得重耳的口水都要“飞流直下三千尺”了。于是,重耳就派手下的一个贤士狐偃去讨饭。

可是农夫们一看这些饥肠辘辘的人都是贵族打扮,就不待见他们,心说:我们连野菜都不够吃,哪有多余的食物给你们?一个农夫没好气地站起身来,拿起一块泥土递给狐偃,说:“快吃吧。”

重耳看到狐偃拿回来的土块,心想:“天哪,我堂堂一国公子,居然让我吃土?这我可不能忍?”当下就举起马鞭,要过去抽那个农夫。

这时,狐偃阻拦了他,说:“公子,这是好兆头!得土不就是得国吗?这是上天的意思啊。”

古人是相信预兆的,重耳一听觉得有道理,心想这是老天要把晋国托付于我。于是,他翻身下马,恭敬地走过去向农夫行了一个大礼,然后从狐偃手中接过这块土,带上它一起离开了。农夫愣在了原地,他当然不会明白,对失去国家的人来说,一块土意味着什么。

此时齐桓公有霸主之名,很注重礼贤下士。重耳到齐国后,齐桓公用很高的规格招待了重耳,还把女儿(一说宗女)嫁给了他。这下重耳的生活就安逸了,他逐渐沉溺于这种“蹭饭”的日子。

两年后,齐桓公去世,齐国内部也乱了起来。可是重耳依然迷恋安逸的生活,不愿离开齐国。跟班们都着急了,跟着他这么多年,才发现他居然是一个“宅男”!公子把当国君的志向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可怎么办?于是,这群足智多谋的跟班,想到了一个办法——灌醉重耳,直接抬上车就跑。谁也想不到,这些人最后用了最简单直接的招数。

等重耳醒来,他们已经离开齐国了。重耳发了好一通脾气,但是也只能再次踏上流亡之路。他们先后去了曹、宋、郑等国,最后来到楚国。

楚成王用接待国君的礼节接待重耳,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拥有良好声誉的重要性。要知道,重耳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有闻名天下的五贤士跟着他了。后来即使长时间颠沛流离,这五个人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始终不离不弃。重耳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仅凭这一点,天下的诸侯就不得不对重耳另眼相看。

一个落魄公子,却还享受着国君礼遇。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成王终于发问了:“您若归国为君,该怎样报答我?”果然,楚成王并不是无缘无故地礼遇重耳。看,关键的问题来了。

重耳听到这个问题,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只好说:“鸟羽、牛尾、象牙、犀角、珍珠、玛瑙、绢帛……大王无所不有,而且绰绰有余。一时之间,我还真想不到用什么报答大王。”

楚成王不依不饶,说:“尽管我什么都不缺,但您至少应该表示一下。”重耳心说:“你不要太过分哪,我现在流亡国外,身无分文,哪来的东西报答你呀?”

可是重耳转念一想,人家每日里山珍海味招待自己,还以国君之礼相待,总得有所表示。于是,他认真地说:“如果真的要报答大王的话……我想,倘若有朝一日我与大王各领兵车,在中原的旷野交战,我就让晋军后退三舍之地。”

公子重耳果然不同凡响,“退避三舍”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舍”是中国古时候的长度单位,一舍相当于当时的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楚国大夫子玉向楚成王进言:“您重礼款待重耳,重耳却出言不逊,应该杀了他。”子玉已经瞧出了重耳非同常人,想要杀了他,以绝后患。但楚成王不愿做这样的事,他想,重耳尽管在外困顿多年,但贤能明理,他的跟随者也都是治国奇才……这都是上天的安排,怎么能违反天意呢?况且自己已经把话说出去了,要帮重耳夺位,怎么能反悔呢?

在春秋时代称霸,一定要始终坚守三个原则。

第一是讲信誉。信誉不好,就会被各诸侯国“给差评”。第二是有实力。实力不强,就会被各诸侯国明目张胆地挑衅。而第三个原则就是……始终坚持做到前两个原则。

这天下的霸主,楚成王也想当当,所以他自然得用实际行动告诉各诸侯,他楚成王不仅有实力,而且讲信用。

就这样,这位收过土块的公子重耳,后来回国继位,史称晋文公。不久之后,晋楚之间果然爆发了一场大战,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城濮之战。

已成为国君的重耳信守承诺,当晋楚两国大军相遇时,他命令自己的军队后退九十里。楚国军队前进,晋国军队后退,楚国军队又进,晋国军队再退,最后楚国军队一直跟着晋国军队进了包围圈。城濮之战后,楚成王的霸主梦被彻底击破了。就这样,晋文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第二位真正的诸侯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