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对“第二章 他们为什么去中国?”的释读和评价

第一节 对“第二章 他们为什么去中国?”的释读

吴芳思认为波罗氏一家以及其他意大利商人到中国去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亚洲奇异物产的贸易变得日益重要,其中包括香料、丝绸等物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滚动式贸易”的影响,而波罗氏一家正好住在拥有地理位置优势的货物集散地,这给他们到中国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对“第二章”的释读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动机,也就是原因,就如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那么,马可·波罗为什么对中国如此热爱呢?在本章“他们为什么去中国?”有着详细的介绍。本章一共只占了四页纸,共十八小段,不多的字数中记载的内容却不少。主要介绍了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以及叔叔到中国的原因,一个是进行亚洲奇异物产的贸易,特别是香料贸易;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远东的奢侈品也受到欧洲的青睐,尤其以丝织品为最。其后介绍了不同史料对威尼斯商人的记载,而其中以《寰宇记》为最。另外,也提到了货物的集散地与马可·波罗一家的关系和别的商人与他们发生的关系。最后还提到了意大利商人对华贸易的相关情况。

(一)他们到中国来的原因

在本章中,吴芳思一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两个威尼斯商人艰难竭蹶地穿越神秘莫测、荒无人烟的中亚细亚沙漠,后来还带着圣油和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顺着原路又跋涉一趟呢?”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知道,吴芳思并不仅仅局限于马可·波罗一人为什么要到中国去,而是用全局的眼光从历史的源头看待问题,这样能分析出更可信的原因。

1.亚洲奇异物产引人入胜

吴芳思认为,他们到中国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行亚洲奇异物产贸易变得日益重要。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商人,他的书中到处流露出对这些珍稀物品的商业兴趣也不足为奇。那么,这些奇异物产到底是哪些呢?

(1)香料。对中世纪欧洲来说,远东和东南亚在经济上十分重要,那里盛产的香料不但可以在无制冷的时代用来保存食物,还可以给腌制不佳的食品增添浓烈的香味。香料的品种也是非常多的,包括胡椒、桂皮、丁香、姜和肉豆蔻等,这些物产都是在气候比较温和的欧洲所不可能出产的,所以它们是远东的专卖产品,而且主要由海陆输往西方。《马可·波罗游记》中用很长的篇幅记述了极其重要的香料,其中一处说,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杭州,每天运输进城的胡椒数量惊人。他从一收税官处获悉,每天都有四十三万担胡椒送进城里,每担胡椒有二百二十三磅之多。如果香料贸易因故中断,香料的价格就会大幅上涨,以至于有时香料可以代替白银或者黄金充当支付手段。[1]7

(2)奢侈品,其中以丝织品为最。古罗马人十分珍视丝绸,但是对怎样生产丝绸一直大惑不解。诗人维吉尔说丝绸是将树叶加工梳理而成的,他的话使人们对这个看法难以忘怀。当时,欧洲人对于丝绸的原料来源及生产方法仍然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比近东人花了更长的时间才在丝绸方面获得成功。英王詹姆一世曾于1608年发表关于大力种植桑树的赦令(以便为饲养春蚕提供桑叶),但是效果甚微。[1]7-8可以看出欧洲人对于丝绸所知甚少,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祖先高超的智慧。直到十七世纪末,英国的丝绸业才真正起飞。

(3)其他物产。作为商人的马可·波罗在书中提到亚美尼亚的银矿和优质麻布,土耳其和梯弗里斯的深红色丝织品,谷儿只的油(是很好的燃料,但不可食用,对治疗疥疮很有效),巴格达的珍珠,桃里寺的金线织物,波斯的丝织品、阿月浑子干果、枣子和绿松石,波斯湾廉价的山鹑,中亚的红宝石、青金石和芝麻油,可失哈耳的亚麻和大麻纤维,畏兀儿斯坦的钢铁和石棉织物,世界上最好的唐古特麝香,四川的井盐,孟加拉的姜、桂皮、甘松香、良姜和糖,爪哇国的胡椒、肉豆蔻和丁香,印度的椰子,桑给巴尔的胡椒、靛蓝染料、檀香木和龙涎香,以及亚丁附近的马匹和用树脂制成的焚香。这些神奇的物产不仅让马可·波罗感到惊叹,也使其他的航海家坚定了去东方的决心。比如耳熟能知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虽然他们都未能真正到达东方,但是他们的行为确是认识世界市场的一个基础。[1]6-7

2.波罗氏一家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欧洲(特别是威尼斯)与东方的贸易方面,波罗氏一家可谓近水楼台。老波罗(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另一位叔伯)在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沿岸的索尔达亚城(即苏达克城)各有一栋房子。虽然索尔达亚没有香料和丝织品贸易,但斡罗思商人把各种皮毛运到那里出售。索尔达亚依然是东西方之间的一个主要货物集散地,集散地的作用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并不亚于现在的贸易中心。在《寰宇记》中记载,马费奥·波罗和尼柯罗·波罗的第一次旅行就是从他们在君士坦丁堡的那栋房子出发的。[1]8-9这足以说明,生活在一个有着优越地理位置的地方对于有冒险精神的波罗一家的便利性和刺激性。

3.“滚动式贸易”的必然结果

“滚动式贸易”是人们在并不完全了解世界的时候采用的一种较为保守的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法是先把货物运到第一个集散地,在那里脱手后就地购买新货去下一个集散地。不管是个体商还是像东印度公司那样较大的企业都采用这个方法。[1]9其中一个原因是,多数市场的规模都有限,商人为了谋利,想要经营更多的货物,而离产地不远又享有盛誉的产品就更能得到商人们的青睐。采用“滚动式贸易”可以确保在原始的投资下有所盈利,而且风险小,成本低,操作也比较容易。作为商人,只有在不停地旅途中发现商机,才能有机会获得成功。波罗氏兄弟带去的是全世界都感兴趣的轻便奢侈品——宝石,他们对成交很有把握。

(二)其他材料中对马可·波罗的记载

由马可·波罗本人口述,他的狱友鲁思梯谦诺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到过中国的事情,对此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在其他作家的记载中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1.《寰宇记》

正如前文提到的“马费奥·波罗和尼柯罗·波罗的第一次旅行就是从他们在君士坦丁堡的那栋房子出发的。”以及“他们在那里带上大量的宝石去索尔达亚,接着又去了更远的地方”,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知道波罗氏兄弟是真实存在的。

2.一些法律文书

这些法律文书遗留至今,都表明波罗一家与贸易关系密切。它们说明,尽管传说波罗氏一家十分富有,但他们实际上是小商人。1316年在当地一个名叫阿尔贝托·瓦西鲁洛的手艺人那里有少量的投资,并与保罗·吉拉尔多进行香料交易。另有一份文件说明当时正在克里特经商的尼柯罗·波罗的另外两个儿子——斯特凡诺和乔瓦尼——因船舶失事而损失4000达卡特。[1]10

3.裴哥罗梯的《通商指南》

裴哥罗梯的《通商指南》大约写于1340年,主要内容涉及地域东至中国,西至英国,范围甚广,其前三章记述十四世纪时从欧洲通往中国的道路、重要城市和其进出口货物以及度量衡制度等,可供研究当时中西交通和贸易情况。他并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银行业者。他在安特卫普、伦敦、塞浦路斯和阿雅斯等地为巴尔迪的佛罗伦萨公司工作,他向东旅行不会走到比圣地更远的地方,但是他显然可以通过与实际到过远东的人进行交谈来收集在那个较远地区旅行的详细情况。

(三)意大利对华贸易的体现

除了波罗氏一家曾经到过中国,意大利商人中也有到过中国经商贸易的,甚至是在中国居住、做官。

1.旅行家的各种记载

旅行家的各种记载中虽然没有提到波罗氏一行,倒是零星地提到在中国的其他意大利商人。北京天主教约翰·孟德高维诺(1247—1328)说,一个名叫彼得鲁斯·德·卢卡隆哥的商人于1291年和他一起从大不里士来到北京,后来还出资建造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1305年,孟德高维诺在哈喇和林写了第一封致教皇的信函托一些正要回国的威尼斯商人带回去,他们随身携带一个安全通行证即金牌“护照”,以便在蒙古人统治的地区使自己受到保护。[1]11

2.意大利女孩的墓碑

意大利对华贸易的一个最引人关注的纪念物是1951年在扬州发现的一个意大利女孩的墓碑。她叫卡泰里纳,是多梅尼科·德·维廖内的女儿,死于1324年,十五世纪末当地人修筑城墙时把她的墓碑移往他处,墓碑上刻画着几幅描绘贞女圣凯瑟琳受棘轮车刑殉教的图画,在图画的上方还有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她的家庭显然曾在十三世纪中叶在大不里士经商,这很能说明墓碑为何会有那样的设计,虽然多数人一致认为墓碑的风格表明它实际上是当地的中国手工艺人刻制的。尽管如此,这块墓碑仍然是意大利丝绸商人曾到过那个地区的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证明。[1]11

(四)其他

1.对马可·波罗是否在扬州做官一事的提及

吴芳思对意大利女孩的墓碑出现在扬州感到非常耐人寻味,从而提到因为马可·波罗说他曾经治理扬州三年,但是没有留下一点儿踪迹而感到遗憾。不管是扬州的地方志还是《寰宇记》或者其他的文书记载,都没有提及马可·波罗曾经出现在扬州,也没有提到侨居扬州的其他意大利商人及家属。

2.蒙古人的相对开放

尽管有关意大利商人侨居中国的实证非常少,蒙古人显然不如后来的汉族君主那样注意排外。他们经常启用既非贵族也非汉族的专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他们准许外国基督教徒在中国城市建造大教堂并侨居在中国的城市,这也表明当时并不存在闭关自守的状态,甚至在扬州周围生产丝绸的地区,也明显地允许商人们自由往来。[1]12-13

二、“第一章”中使用的史料分析

吴芳思在“第一章”中使用了大量史料,涉及面也比较广,但是对于那么多的史料,经过分析,可以分为可信、不可信和值得怀疑的史料三种。

1.可信的史料

“作为商人的马可·波罗在书中提到亚美尼亚的银矿和优质麻布;土耳其和梯弗里斯的深红色丝织品;谷儿只的油(是很好的燃料,但不可食用;对治疗疥疮很有效);巴格达的珍珠;桃里寺的金线织物;波斯的丝织品、阿月浑子干果、枣子和绿松石;波斯湾廉价的山鹑;中亚的红宝石、青金石和芝麻油;可失哈儿的亚麻和大麻纤维;畏兀儿斯坦的钢铁和石棉织物;世界上最好的唐古特麝香;四川的井盐;孟加拉的姜、桂皮、甘松香、良姜和糖;爪哇国的胡椒、肉豆蔻和丁香;印度的椰子;桑给巴尔的胡椒、靛蓝染料、檀香木和龙涎香;以及亚丁附近的马匹和用树脂制成的焚香”。[1]6-7这段话的信息不仅马可·波罗提到了,还有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尔内斯托在《哥伦布》一书中也提到了,而且也确实是这些地方的物产,值得相信。

“如果香料贸易因故中断,香料的价格就会大幅度上涨,以至于有时香料可以代替白银或者黄金充当支付手段。”[1]7这是吴芳思引用唐纳德·拉克的《亚洲对欧洲的发展所引起的作用》中的一句话,符合历史事实,可信。

作者还提到诗人维吉尔对丝绸的解释,因为维吉尔是确实存在的人,而且是著名诗人,他说的话应该是可信的。

文中提到“滚动式贸易”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多数市场的规模很有限,商人们除了经营前面所说的那些货物,都喜欢经营产地不远而又享有盛誉的产品。这是作者引用约翰·凯伊的《享有盛誉的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史》中记述的内容,这明显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以马嘎尔尼为首的英国访华使团……小玩意和儿童玩意”, [1]9首先,马嘎尔尼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所以,这也是可信的。

文中还提到了波罗氏一家的相关法律活动,这都是一些法律文书的资料记载,属于实物资料,所以是可以用来证明波罗氏一家商人身份的。

吴芳思提到北京主教约翰·孟德高维诺,这是真实存在的人物,现在还能找到他所建的教堂,而天主教的人也注重自己的诚信,所以他说的话还是可信的。

2.不可信的史料

文中提到“虽然查士丁尼皇帝早在公元552年就在君士坦丁堡得到被人偷偷带回来的蚕茧,养蚕和缫丝的奥秘是在大约100年以后才在近东被人解开,从此那里才有了丝绸的生产。”养蚕和缫丝的奥秘要在一百年以后才能被发现?是这个奥秘太难解了还是说古罗马人太愚笨了呢?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值得怀疑的。

“直到17世纪末叶,随着预格诺派教徒流亡到斯皮托菲尔茨,英国的丝绸工业才真正起飞。”[1]8为什么是流亡的教徒教会了英国养蚕缫丝呢?预格诺派曾多次遭受迫害一直流亡国外,还有什么心思学习这些东西呢?这也不能令人信服。

3.值得怀疑的史料

《马可·波罗游记》中用很长的篇幅记述极其重要的香料,其中一处说,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杭州,每天装运进城的胡椒数量惊人。他从一收税官处获悉,每天都有四十三万担胡椒送进城里,每担胡椒有二百二十三磅之多。如果香料贸易因故中断,香料的价格就会大幅度上涨,以至于有时香料可以代替白银或者黄金充当支付手段。[1]7这处资料只是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提到,所谓“孤证不立”,所以值得怀疑。

文中提到佛朗切斯科·巴尔杜奇·裴哥罗梯写的《通商指南》,因为这是作者的推测,并没有实物证据,但也是在逻辑范围之内,所以应该保持怀疑。

对于意大利女孩墓碑的研究因为还没有确切的史料作证,以及后面提到的关于意大利商人带上女人到中国的推论,对作者引用的这些史料都应保持怀疑态度。


综上所述,吴芳思认为波罗氏一家以及其他意大利商人到中国去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亚洲奇异物产的贸易变得日益重要,其中包括香料、丝绸等物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滚动式贸易”的影响,而波罗氏一家正好住在拥有地理位置优势的货物集散地,这给他们到中国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吴芳思还从不同的史料文书记载中证明意大利商人对华贸易的真实存在,意大利女孩的墓碑是最有力的也最耐人思考的证据。作者引用的史料大部分都是可信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可信的和值得怀疑的,这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英)吴芳思著,洪允息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