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弗朗西丝·伍德(汉名吴芳思)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二十年前随着英文版与中文版的同时出版发行,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纵观全书,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明确地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加之书中结构散漫、观点模糊,该书让许多研究者感到迷惑。本人研究马可·波罗多年,在看了该书三遍之后,还是摸不着头脑。因此,如果要解开该书的密码,就非常有必要对该书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释读和评价,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弗朗西丝·伍德和她的著作《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吴芳思的原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正文有十五个章节,还有前言和后记,共计有十七个章节。本节将对原著中的每个章节都从两个方面进行释读。一是释读每个章节里吴芳思主要论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每个章节中使用了哪些证据(史料)材料,这些材料可信吗?二是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评价,吴芳思达到了自己选题的目的了吗?每个章节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在前言中吴芳思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人对马可·波罗的认识,二是吴芳思自身对马可·波罗的认识及她撰写此书的原因。吴芳思认为:马可·波罗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多数人知道他有过一次中国之旅,还有不少人可能知道这位衣衫褴褛的旅行家还乡的故事,在大众的头脑里,他的地位有点儿接近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起着先驱作用的伟大航海家。在这个方面,吴芳思通过大众的角度、儿童读物及蒙元史学家的角度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吴芳思在剑桥大学攻修汉语时曾在一些论文中引用马可·波罗描写北京城的几段文字,由此开始关注他。后来吴芳思在写一篇关于北京的住宅建筑的博士论文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马可·波罗身上。吴芳思于1975—1976年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时,她经常骑车经过环绕北京的一段高高的长满灌木的土城墙,除了旧城墙的一部分外,吴芳思还接触到一些传统住宅建筑,由此对马可·波罗在十三世纪末首次向欧洲人描绘的那座城市的棋盘式格局更感兴趣了。之后,吴芳思回到了伦敦,在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图书馆中国部重操旧业,这时,她对马可·波罗的兴趣又不免油然而生。在这个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吴芳思对这位大人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先是她的好友克雷格·克鲁纳斯在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写了一篇关于《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的博士论文,并告诉吴芳思德国的蒙元史学家怀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再次,吴芳思发表的一篇短文中涉及马可·波罗或许不该算作在古代到过中国的人,这引起了公众强烈的反响。于是,吴芳思思考能否就这个问题写一本书,和普通民众、专业学者等广大群众一起探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这一疑问。吴芳思本想和克雷格以及一些中古史专家一起撰写此书,但由于大家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探讨,所以吴芳思就独自写了此书。在这里,了解了吴芳思对马可·波罗的认识过程及疑问产生的经过,明白了吴芳思想要撰写此书的原因的本意是想与学者们和大众人群一起探讨关于“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这一问题。吴芳思的前言部分的论述没有达到目的,原因是对福赫伯的见解未加重视,对克雷格·克鲁纳斯的观点没有深刻认识,也没有找到中古史专家的帮助。
第二章对“第一章 《寰宇记》序言梗概”的释读和评价,本章对马可·波罗的书和他在书中标榜的话的重要性、波罗氏一家旅行的背景、波罗氏一行在中国的长期生活以及波罗氏获准由海路回意大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虽然在本章中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寰宇记》的序言,但是并未阐述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而是偏向于介绍《寰宇记》的序言及其内容,使读者对此书先有所了解,便于在后面的章节中对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进行阐述。
第三章对“第二章 他们为什么去中国?”的释读和评价,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以及叔叔到中国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亚洲奇异物产的贸易变得日益重要,其中包括香料、丝绸等物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滚动式贸易”的影响,而波罗氏一家正好住在拥有地理位置优势的货物集散地,这给他们到中国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章中吴芳思对于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持怀疑的态度,但吴芳思在论述中的一些材料和看法也有不可信、不全面的地方。
第四章对“第三章 传教士多如牛毛”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认为马可·波罗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为此,吴芳思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传教士对蒙古及蒙古人的记录与马可·波罗的游记相互对比这两方面来论证其观点的。吴芳思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她的主旨是证明马可·波罗并不是第一个到达中国的传教士,但是马可·波罗担任基督教传教士这一角色来到中国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第五章对“第四章 祭司王约翰和东方三博士”的释读和评价,祭司王约翰的传说,是一个谜,关于他的传说也多种多样。本章中对祭司王约翰的各种传说做了一定的释读。本章中吴芳思没有完全达到她自己的选题目的。因为这个有关宗教的选题是非常特殊的。读者看完对这些简短事情的描述只会增加他们的疑虑,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想如果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的话,为什么他对这些事情的描述这么模糊呢?同时,本章的论述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祭司王约翰本身就是一个传说,它不是真实的。
第六章对“第五章 《寰宇记》不是旅行日记”的释读和评价,吴芳思认为《寰宇记》不是旅行日记的理由就是该书在记述上没有明确的旅游路线以及缺少对日期的记载,而且在对第一人称用词的引用数量上,也让人不得不怀疑它是游记这一个身份。吴芳思认为《寰宇记》更倾向于是一本地理书而非旅行日记。然而,尽管《寰宇记》不是旅行日记,但也不能证明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
第七章对“第六章 代笔人和第一个马可·波罗迷”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主要论述了代笔人和第一个马可·波罗迷两个方面的问题。吴芳思通过对代笔人、各种繁多且不一的译本还有第一个马可·波罗迷赖麦锡的论述里试图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虽然她的论述让读者觉得鲁思梯谦诺不可靠从而产生怀疑,但吴芳思在描写代笔人鲁思梯谦诺的时候并没有很多的论据来证明《马可·波罗游记》是鲁思梯谦诺和马可·波罗编造出来的故事。对第一个马可·波罗迷赖麦锡的论述似乎也和代笔人一样没有足够的证据。由于缺乏对鲁思梯谦诺和赖麦锡的史料而使她的论点不够有力。所以,吴芳思并没有达到她的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目的。
第八章对“第七章 书稿的语言”的释读和评价,本章中吴芳思主要环绕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最初手抄本和马可·波罗翻译外国名称及术语用语两大论题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提出了质疑。她认为现存稿本是后人增添的,马可·波罗翻译外国名称及术语用语,不管拼写如何,都是以波斯文词汇为依据,借以否定《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进而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第九章对“第八章 挂一漏万”的释读和评价,本章中吴芳思主要从语言、瓷器、纸(纸币)、书法(汉字)、妇女缠足和鸬鹚捕鱼活动这几方面探讨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个具有强烈争议的问题。吴芳思既没有说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也没有说没有到过中国,最后只是说西方人所想象的象征着中国的三样东西——茶、汉字和缠足——在被公开宣布为广受欢迎的文本中竟然一无所见,这是令人迷惑不解的事。但是,就只是通过漏写的这几样东西就判断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未免过于轻率。
第十章对“第九章 冰淇淋和意大利式实心面条”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探讨了面食、饺子、冰淇淋的起源,从烹饪方面入手,来探讨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的问题。通过本章的论述,吴芳思没有达到通过意大利与中国的冰淇淋与面条到底是谁影响谁来论证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目的。
第十一章对“第十章 城郭探胜”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论述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六个大方面:《寰宇记》对我们了解十三世纪东方的重要性(即《寰宇记》的价值),元大都所在的北京城,“中国的威尼斯”苏州,湖滨美城杭州,海港城市泉州以及烟花城市扬州。她对这些城市的叙述,体现出马可·波罗记述的不足与不可信,而马可·波罗记述正确的部分是耳熟能详的,所以不具有代表性。
第十二章对“第十一章 漏掉万里长城”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以《马可·波罗游记》中未提到长城等中国事物而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她进行这样的选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用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提出了某些读者心中的疑惑,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即便这样,但吴芳思依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选题目的,因为在本章中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第十三章对“第十二章 自标榜岂止一人,攻城谋士与他无缘”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主要论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即马可·波罗并非忽必烈见到的第一批拉丁人以及马可·波罗并非攻城技师。在本章中吴芳思反驳马可·波罗没到过中国论据不足,且书中有些语句不够严谨,导致出现把中国与元朝当成两个国家,认为中国是在九世纪才引进椅子。
第十四章对“第十三章 波罗氏一行何许人?”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的观点是要论证马可·波罗的身世以及波罗氏兄弟两次旅行的历程。吴芳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马可·波罗可能只是以一个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但是他可能没有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真实地了解中国,他只是片面地了解中国。从而得出结论:马可·波罗的出身是一个谜,无从考证。并从他们两次去往中国的长途跋涉入手,侧面论述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的问题。
第十五章对“第十四章 这是中国吗?”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论述了关于忽必烈及其记事、马可在扬州做官、马可护送阔阔真公主到波斯及马可被俘时间和马可回国后的记事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本章中,吴芳思总体上是对“这是中国”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吴芳思的怀疑也只能是怀疑,其所列论据并不能充分证明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
第十六章对“第十五章 不见经传,耐人寻味”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从史书以及地方志的记录、中国的百家姓、《永乐大典》中关于马可·波罗的见闻记述等方面,来探讨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的问题。最后吴芳思认为马可·波罗可能仅仅是到达今天的北京,而其在中国的旅途见闻只是道听途说而已。
第十七章对“结束语”的释读和评价,在本章中,吴芳思认为《寰宇记》不是旅行日记,它更像一部地理书籍,它是马可·波罗和鲁思梯谦诺合作的产物。在结束语的论述中吴芳思没有达成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选题目的,原因是对原始资料来源以及旅行路线问题论述不严谨。再者,论述中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观点不明确,二是史料不充分,三是对肯定论者的观点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