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少年的三国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两都危急

诸侯讨董卓

话说曹操逃出京师后,一路东归,来到了成皋县。成皋县里有他的故人吕伯奢,曹操因此到他家去借住一夜。正巧吕伯奢出行,不在家里,招待曹操的是他的五个儿子。当时曹操是背着董卓的命令出逃的,因此他担心这五个儿子会不安好心,将自己的行踪报以董卓,所以曹操时刻保持着警惕。

到了夜里,曹操忽然听见外面响起了磨刀声,还有铁器相撞铿铿而响。曹操大疑,觉得一定是吕家子要图谋杀害自己,因此二话不说拿起剑,冲出房去,将所见之人尽皆杀死。待到发现原来是食器的声音时,曹操自责不已。然而大错已成,无可挽回,曹操因此安慰自己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带着满腔悔意,黯淡而去。

后来曹操逃到中牟县时,为一亭长所逮捕,送往县里拘留。县里功曹素闻曹操之名,以为乱世之时,不应该拘押当时英雄,遂偷偷将他放走。

曹操最后逃到了陈留,将他的财产尽数拿出,又得陈留孝廉卫兹的钱财赞助,于是在陈留召起了义兵,合五千人左右,于中平六年(189)十二月正式起兵讨伐董卓。

当时的曹操并不是孤军奋战,在曹操举兵之时,时任东郡太守的桥瑁就已假借朝廷三公名义,书写董卓的恶状,向各州郡发出兴兵讨伐董卓的号召。诏令传至各州郡,各路英雄纷纷起兵,打出了讨董的旗号来。当时这各路英雄除了勃海太守袁绍,还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

各路军团举旗表态后,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正式组成联盟,称关东(汉末时指函谷关以东)军。联盟一成,自然要有主,当时除了鲍信认可曹操,各路英雄皆认为袁绍甚有名望,因此均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由为统领关东军。

关东军当时因其参与军团之多而声势浩大,乍听之下大有席卷的力量,所以其成立的消息传到了洛阳时,朝野上下一片震惊。而董卓面对如此巨大的威胁,先是逼已经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喝毒酒而死,又杀死了袁隗等五十多个袁氏族人,随后将献帝和洛阳百姓迁至长安,自己则屯驻洛阳对抗关东军。

关东军势力虽大,但彼此之间互相猜疑,无法团结一致,对董卓更是有所顾忌,不敢轻易进军。因此关东军除了在名号上吓人,跟各路散军没有两样。只有曹操认为,义军有正义之名,兼之董卓无道,根本不足为惧,随后向联盟提出他的作战计划。然而联盟里没人听从曹操的建议,只有张邈遣部将卫兹分兵跟随曹操。曹操只好自己带兵往西而行,准备进攻成皋。

曹操一路往西,进军到荥阳汴水时,遭遇董卓部将徐荣,两军遂于荥阳展开遭遇战。曹操势单力薄,败于徐荣,手下士卒死伤甚多,曹操自己也身中流矢,只好带兵撤退,逃回了酸枣。此时酸枣正在举办宴席,宴席上有歌有舞,关东英雄们举起酒杯相互敬礼。曹操刚败,又见众人如此不图进取,因对联盟失去信心,不由得怒中从来,严厉斥责他们后,退回后方招兵买马,再等时机。曹操对于讨伐董卓不能算是持之以恒的。若要说出一个坚定讨董的人,那一定是孙坚。

孙坚,吴郡富春人,生于永寿元年(155),据说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群雄兴兵讨董,孙坚也参与其事,到鲁阳会见袁术。袁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所以孙坚也被称为孙破虏。于是,孙坚在鲁阳休整部队,厉兵秣马,做好了进攻洛阳的准备。

英雄自是英雄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冬,孙坚在鲁阳稍事休整之后,便准备出兵攻打董卓。出发前,他派长史公孙称回州郡督促军粮。为送行公孙称,孙坚于鲁阳城东门外搭起了幔帐,在帐篷里摆起了酒宴,邀请众部属前来聚会。众人在酒席上饮酒作乐、谈天论地,幔帐里气氛轻松,一片其乐融融。忽然,孙坚的手下来报,说董卓派兵前来鲁阳迎战,已有数十轻骑兵接近鲁阳城东。

原来,董卓那边听说孙坚准备起兵,因此先派遣了数万步骑进攻鲁阳,打算将其扼杀。这消息一到,帐篷里原来轻松的气氛顿时凝结,仿佛有巨大石头从天而降,众人一听,吓得脸都绿了。

孙坚惊慌了一下,随后便立即恢复了他镇定自若的神情。他命令帐篷外头的部队整顿阵容,没他的命令不得轻举妄动,然后举起手里的酒杯,一副无事发生的样子,笑着让部属们继续饮酒。部属们不晓得孙坚心里在计划着什么,也只好一边担心着,一边故作镇定地举起酒杯和孙坚同饮。

外面的敌军陆陆续续而来,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已有数万。孙坚这才缓慢地放下手里的酒杯,站起身来,不慌不乱地引领着将士们一一进城而去,队伍有条不紊,毫无慌乱之象。董卓的部将看见孙坚不慌不忙,因此不敢贸然进兵,后又见孙坚的部队兵马整齐、纪律严明,遂放弃攻城的念头,撤兵而走。

孙坚鲁阳退敌后,便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二月率领了十万豫州兵向梁东(今河南省汝州市东)进发,准备攻打洛阳,孙坚也从此吹响了讨伐董卓的第一战。

孙坚领兵屯扎梁东时,遇董卓大将徐荣带兵包围。孙坚敌不过徐荣,全军溃败。孙坚带着数十骑亲信,一路杀出,奋力突围。

孙坚初战不利,惨遭大败,先前浩浩荡荡的大军现在只剩下数十骑而已。但孙坚没有气馁而是重新打起精神,一路收集梁东一战时逃出的散兵,最后来到了太谷阳人县。

当时阳人县里有董卓大将华雄督兵,孙坚为夺城池,与之交战。华雄不敌,被孙坚斩杀。孙坚因此成功攻占了阳人县,在阳人县里休息整顿,并做好防守的准备,待时机成熟,再行进攻之事。

董卓这边一听阳人被攻占,都督华雄被斩杀,气恼万分,便立即派出陈郡太守胡轸和吕布带领五千人马进军阳人。

胡轸部队来到了广城,距离阳人城还有几十里。当时天已经暗了,士兵一路奔波略显劳累,加上董卓之前也命令胡轸必须先在广城休整兵马后,再乘着夜色进兵,这样可赶在天刚明亮的时候攻城,所以胡轸就打算按董卓的意思行事。然而胡轸的部将大多都对他极其嫌忌,因此没有人希望他成功。于是,吕布等人便对胡轸说:“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胡轸深信,遂抛开了董卓的叮嘱,率军连夜进发。

部队来到了阳人城下,但因孙坚早已做好了守城的准备,故阳人城守备严密,袭击不了。军队一路赶来,中途没有休息,早已饥渴困顿,士气低落,因此来不及修筑工事防御,便纷纷卸甲休息。

这时吕布又令人传布谣言,大喊:“城中贼出来。”睡梦中的士兵一听敌军进攻,慌得四处奔逃,盔甲兵器丢了一地,狼狈万分。待逃出十多里之后,才发现原来并没有敌军。士兵们被这一番折腾之后,怨声四起,士气大降,待到明天再返回阳人城攻城时,自然无法尽全力而为,因此胡轸最终无功而返。

孙坚于阳人斩华雄、退胡轸,因此威望更著。人一有威望,顾忌他的人也就多了。此时袁术那边就有人对袁术打起小报告,认为孙坚如果顺利攻下洛阳,虽然除掉了董卓这匹狼,却同时养肥了孙坚这头猛虎。袁术听了,有点担心,遂不给孙坚发粮。孙坚进军途中的军粮都是袁术补给的,这时袁术不给孙坚发粮了,孙坚军中自然缺粮。孙坚因此多次派人向袁术催粮,但袁术都不理。军中无粮,孙坚着急万分,因此他只好连夜直奔鲁阳,面见袁术。

在袁术帐中,孙坚心情异常激动,他为了给袁术分析形势和各方的利害关系,遂将地当成地图,在地上画来画去,然后对袁术说:“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接着孙坚又举出当初吴起和乐毅均因军粮供应不上所以兵败的例子,认为现在大功已在眼前,希望袁术能顾全大局。袁术见孙坚焦急之状,觉得自己的行为难免小家子气,因此惭愧万分,同意给孙坚发粮,孙坚这才安心回营。从此袁术和孙家的恩恩怨怨就没断过。

孙坚回到阳人后,加紧训练士兵,这次他势必要直攻洛阳,拿下董卓这个恶贼。

王允之计

孙坚在阳人期间,表现英勇,名声已然四扬。此时身在洛阳的董卓看孙坚勇猛,自也有几分威胁恐惧之感,因此他必须先解决这个祸患。

若有办法不战而收孙坚,那自然是最好的,因此董卓先是派出将军李傕作为代表到阳人县去劝说孙坚,想要和孙坚结为婚姻之好,并让孙坚自己开列他家族子弟中有能力官任刺史、郡守者,许诺向朝廷保举任用他们。

孙坚在利诱面前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李傕,随即派出大军进兵大谷,屯驻于距离洛阳九十里的地方。既然孙坚不能为利益所诱,董卓也只好亲自带兵迎战。于是,两军对战于洛阳诸帝陵间,最终董卓不敌孙坚的勇猛,败走渑池,留下吕布停驻洛阳作为掩护。

孙坚乘胜追击,直入洛阳,大败吕布。吕布逃走,将一座洛阳空城留给了孙坚。

此时为汉献帝初平二年(191)二月。

孙坚一入洛阳,见京城一片空虚,到处是大火燃烧后的灰烬,不免惆怅不已,流下泪来,因此命令部队清扫汉室宗庙,修复园陵,用太牢之礼祭祀。

孙坚将洛阳整顿完后,分兵渑池追击董卓,然后引军回到了鲁阳。过了不久,孙坚得到了袁绍派周喁率兵袭击阳人城的消息。想不到身为盟主的袁绍竟带头破坏了盟约,无可奈何,孙坚也只好回军阳人,与周喁作战。

其实,就在孙坚一心攻伐董卓时,关东军之间已经貌合神离。

先是,韩馥惧怕袁氏势力过大会危害自己,因此渐渐减少对河内、酸枣联军的粮食输送。前线军粮耗尽后,联军本就无心攻打董卓,此时竟都各自回到属地,只剩一个名号悬在那里。

其实关东军从头到尾不过是一个借以估量彼此实力的工具,因此非但对董卓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伤害,反而使各联军彼此之间结下私怨,激化了矛盾,实为后来各霸一方的序幕。而当时最有名望的袁绍和袁术反而是最早挑起这场内斗的人,因此遂形成了以袁绍、袁术为主的两大阵营。

首先袁绍夺取了韩馥的地盘,接着与公孙瓒争夺北方四州,而袁术则联合公孙瓒、陶谦等与袁绍争霸,袁绍也联合刘表南北挟制袁术,中原遂处于混战之中。

中原混战,最得意的无疑是董卓。此时彼此火拼的军团早已忽略了长安的董卓,得以让董卓在汉室土地上更加胡作非为。既然京外人士已无心讨董,那么诛杀董卓的重任只好由京内人士来自行解决。而当时接受这个历史重任的人,便是王允。

王允是个刚正之人。董卓为乱朝廷时,王允是看在眼里的。他懂得董卓势大,自己必须要有十足的把握才可出手。因此王允在表面上对董卓听任顺从。而董卓是个惜才之人,他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对自己又表示支持,因此便把王允当成亲信,“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

王允表面敷衍董卓,暗地里找来了时任司隶校尉的黄琬和尚书郑公业等人共同商议灭董计策。王允明白武装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他推荐保举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又举荐了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企图在外面掌握一定的势力。然后王允又上书皇帝,让皇帝命令士孙瑞出兵讨伐袁术,其实王允是打算借讨伐袁术为名,令士孙瑞伏击董卓。然而士孙瑞的行动引起了董卓的怀疑,王允见状,立即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将其唤回了都城。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春天,当时百姓的生活已经被董卓扰乱得难以为继,又值此时天上连降两个多月的雨,民间因此遭受严重的水灾侵害。人祸天灾相继而来,民怨四起,士孙瑞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王允也赞同士孙瑞的意见,认为必须要把握天机尽早行动。

然而天机不过妄谈,董卓势力相较以前有增无减,若只因两个月的雨便想成功诛杀董卓,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王允得到的时机并非源于天时,而是人和,而这人和的时机,又是吕布送与王允的。

董卓之前收了吕布后,见其英勇非凡,又知道自己凶残,引来不少人的怨恨,因此时常让吕布跟在自己身边来保护自己。有一次,吕布不知道做了什么事令董卓感到不满意,董卓直接拿起手中的长戟就往吕布身上扔过去,幸而吕布手脚灵敏,才逃过一劫。后吕布向董卓道歉,董卓也因此原谅了他,然而吕布心中已因为此事而产生了对董卓的厌恶。后来董卓让吕布防卫自己的内室,吕布却和董卓的侍婢有染,因此非常害怕事情被董卓发现,心中十分不安。

吕布向来和王允有交情,此时深感无助,便去向王允述说董卓的恶状,说董卓一直想杀了他。王允一听,立即明白诛董之事有了苗头。他心想,若找得吕布作为同党,不说其武力高强,就是凭借内应的身份,都可令诛杀董卓的事情顺利许多。于是王允便小心地对吕布说了自己和士孙瑞等人的计谋,并表示希望吕布可以加入。吕布答应了王允。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四月,献帝的病痊愈了,因此于未央宫里大摆宴席。在董卓进宫的路上,王允令李肃带领吕布的十多名心腹,个个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等待董卓的到来。

等到董卓一踏进未央宫门时,李肃立即将手中的长戟往董卓身上刺去,可惜董卓身披坚甲,长戟难以刺入。只是这突如其来的一戟也令董卓有点慌乱,因此他立刻环顾左右,大喊:“吕布何在?”吕布随声应他:“有诏讨贼臣。”董卓一听,大骂吕布是狗。吕布愤怒不已,拿起长矛往董卓身上用力刺去,董卓遂死。

专栏 孙坚获玉玺

关于孙坚入洛阳,《吴书》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当时孙坚的部队发现洛阳城南的甄官井里射出五种颜色的光束,大家皆以为有鬼怪,不敢靠近。孙坚于是令人下井探寻,结果捞到了传国玉玺。

所谓传国玉玺或传国玺,是中国古代皇帝信物。相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就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并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后为历代王朝正统的象征。

裴松之认为孙坚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假的,他认为这不过是吴国的史书借玉玺来彰显国家的威严。裴松之进一步指出,吴史这样编造无疑坏了孙坚的忠诚之名。因为孙坚若真的捡到玉玺而独自藏匿起来,那一定是有所图谋。不过这件事情既然有所记载就不能说是虚的,最起码这个玉玺应该是在这个时间点被找到的,而当时在洛阳的部队只有孙坚的部队,因此后人就把这个宝物的最终归宿给了孙坚。

不过,即便是孙坚真的把传国玉玺私自藏了起来,也不能够作为孙坚对汉室不忠的证据。从孙坚对待董卓的种种作为上来看,应该是可以相信他对于汉室是忠心耿耿的。因为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表明,孙坚知道传国玉玺就在洛阳的一口废井之内。所以孙坚没有理由为了传国玉玺而在战场上那么出生入死英勇无敌。就算是他藏起了传国玉玺,也一定是希望把这件宝物看管好,不让奸险之徒得到才密不报告的。

当时的十八路诸侯真可谓是各怀鬼胎,传国玉玺的消息越少人知道才越好。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些推测,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但《三国演义》中,这件事情被明确地说明是孙坚所为,并且进一步说明孙策起兵之时,向袁术借兵的砝码便是这个传国玉玺,这传国玉玺就成了袁术后来称帝的一个确切的原因。让人不得不佩服罗贯中天才的想象力,这一切本不是事实,却被他编得行云流水绘声绘色,实在是精彩。而传国玉玺真正的下落,恐怕只有传国玉玺自己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