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震生平介绍、学术渊源与交往
朱震少时在东山书院读书,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登进士第,此后担任过县令、州官,以廉洁著称。北宋灭亡的前一年,即靖康元年(1126)因精研《春秋》经传,被召为太学《春秋》博士,朝廷的制词称他“推明三家之同异,与诸生切磨,以求合于圣人之意”①。南宋绍兴四年(1134),在江西制置史赵鼎的举荐下,被宋高宗召见,由于精通《春秋》《周易》的精要之处而甚得高宗心意,不久便擢升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朝廷的制词称赞他“涉道精淳,存心乐《易》,强学力行,白首不衰”①。朱震晚年被朝廷起用,主要是因为他深厚的经学功底,颇得当时的高宗皇帝和在仕的理学家欣赏。任职期间,他把维护辖地的稳定和发展经济作为施政的主要策略,曾向高宗建议:“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又给茶盐钞于军中,募人中籴,可以下江西之舟,通湘中之粟。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②这些建议有利于安定生产,增加军备,也适应了高宗建国初以“守”为主的战略选择。
时隔一年,即南宋绍兴五年,朝廷恢复经筵,所讲内容多以《春秋》《周易》为主。朱震由于学术深博而被连续擢升八次,据史书记载,范冲、朱震为翊善,朝论以为二人乃“极天下之选”③。此间,他曾多次向高宗进谏,反对豪强兼并土地,官吏私加税赋,守令苛虐以及连兴大狱伤及无辜等事件。他还非常重视朝廷对于人才的选拔,认为君主有时可以降低自己的身份,选拔出身低贱的人作为臣子。他说:“以君臣言之,以贵下人,卑有时而逾尊矣。得贱臣者,苟利于宗庙社稷,则或出于屠贩、奴隶、夷裔、俘虏,不问其素可也。”④他又借泰卦说明君主应该重视人才,提防奸诈小人擅权作乱,祸害天下。纳兰成德以为“皆切中南渡君臣之病者”①。朱震还曾建议宋高宗,选任官吏应该慈祥仁惠并有治行之功,希望朝廷编撰《古循吏传》一书,记载古今良吏的实绩,作为激励。军事上主张君主任将不可不重,他注解师卦时说:“古者人君之用将,既得其人矣,跪而推毂,付之斧钺,进止赏罚皆决于外,不从中制,是以出则有功。”(《汉上易传·周易集传》,第34页)这些都是针对当时的军事形势而发的有价值的言论。
朱震自称在学术上受宋代理学家影响较大。他在《进易表》中称“以《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汉上易传表》,第5页),这里所说的《易传》,是指程颐的《伊川易传》。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引用《伊川易传》达一百条之多。朱震虽不及二程之门,但与谢良佐关系密切。全祖望在《汉上学案序录》中云:“上蔡之门,汉上朱文定公最著。”②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
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交往甚多,其易学的部分思想,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朱震虽以象数为易学研究的基础,但他对理学家以义理注《易》有所吸收,而且将理学常用范畴如体、用、神、化、道、性、命等纳入其易学体系,成为诠释易学的方法论和思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