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涅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乔迁

2014年9月28日,参与抗震救灾救援任务的某部防化营最后撤离龙头山镇,标志着鲁甸县抗震救灾工作的正式收官,鲁甸县即将进入轰轰烈烈的重建工作之中。

新年过了没有多久,住在小寨安置点里的甘家寨人发现,路上工程人员和车辆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他们浩浩荡荡地驶向龙头山方向。甘家寨人知道重建家园的工作已经开始了。这是战斗号角的吹响,也是创建美好家园的起始。

甘家寨人看到的只是道路上车队驶过去的热闹场景,殊不知为了这次重建,云南省派出了15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灾区一线,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一同生活;上万个建筑公司,带着机械、技术人员和工人,络绎不绝地进入施工现场。在机械的轰鸣声中,不管是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的工地,还是统规自建的村村社社,都拉开了建设的序幕。这也是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灾后重建结束之时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日的殷切希望。

令甘家寨人感到遗憾的是,经过多次实地勘探和调研,反复论证,权威专家们得出最终结论,原来的甘家寨村不再适宜人居住和生活,甘家寨的重建需要另选新址,进行整体搬迁。

灾后重建指挥部在甘家寨选址问题上一直不能拍板。

小寨镇的党委和政府知道这件事后,提出愿意在小寨划出一块好地,安置甘家寨的受灾群众。小寨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积极响应,他们愿意接纳,愿意同甘家寨人一同把小寨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小寨人张开了双臂,等待甘家寨人的投入。

灾后重建指挥部慎重起见,同龙头山镇和小寨镇党委、政府一起进行了多次磋商,一切要从让甘家寨受灾群众受益出发。几次讨论之后,最终把选择权交给了甘家寨的受灾群众。

2015年5月初的某一天,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灾后重建指挥部,在小寨临时安置点与甘家寨人一起商谈最终的归宿问题。

按理说,小寨土质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对于甘家寨人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好地方,它的发展潜力也有目共睹,而且小寨人民对他们的真诚接纳和无私帮助,也令甘家寨人无比感动。但是,甘家寨人一想到自己祖辈都在龙头山那边生活,他们的根在那里,他们的乡愁也在那里,地震中遇难的52位亲人,他们的魂也在那里,他们得回到龙头山。在情谊与乡愁之间,他们选择了那份浓浓的乡愁。听完他们的想法,各级党委、政府和灾后重建指挥部决定,遵从甘家寨受灾群众的意愿,让他们回龙头山。

龙头山镇党委和政府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决定把最好的9号地留给甘家寨的300多位灾民,让他们在那里重建新家。

甘家寨人做出这样的抉择,更多的是出于对故土的眷恋。他们心里又觉得有愧于小寨镇党委、政府和人民,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刻,是小寨接受了他们,把最好的地方留给他们,让他们安心生活和居住。得知无法再返回原先生活的地方时,又是小寨人率先敞开胸怀表示愿意接受他们。小寨人是在真心为甘家寨人着想,是为他们今后的幸福生活考虑的。他们从心底里感恩小寨镇党委、政府和人民,也会永远铭记施与他们的这份真情厚谊!

留给甘家寨人的9号地,是龙头山镇重建中最好的一块地,也是最中心的一块地。从这个决定中,甘家寨人深切地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也只有我们这样的社会制度才会真心为人民考虑,为人民解决实际困难,让人民从艰难困境中走出来。

这次商讨会上决定,国家为甘家寨人出地基,建一层半或两层半房屋,根据各自家庭的人口和经济情况具体定夺,每平方米造价要控制在800元至1000元。国家给每户补助50000元,红十字会资助20000元,不足部分每户自行解决。建房经费上有问题的家庭,政府可以出面帮助从信用社贷低息款50000元。

龙头山镇重建房屋的面积分别为90平方米、120平方米、150平方米,除了学校、医院和个别机关单位用钢架结构,造价控制在每平方米1000元左右,其他的民居全部用框架结构,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每平方米的造价在800元至1000元之间浮动。如果建筑面积90平方米,国家补助和红十字会的捐助款项就够用,若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个人承担一点也就可以了。这样一算,实际上甘家寨人在重建家园中没有太多的负担,绝大部分由国家和社会承担。

甘家寨人经历这次地震后,最看中的是亲情和邻里之间的友情,主动拒绝建那种家家当街有门面的房子,而是要建内敛而幽静的四合院,这样更能体现他们内心追求的祥和、宁静与和睦。他们自由地组合起来,有单家独户的,也有两家合在一起的,或三四家集中在一块的。每一座四合院,外面都有一个朝门,开着门是两家、三家或四家,关起朝门,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家庭。

我在甘家寨时喜欢它的幽静和安宁,里面弥漫着江南的婉约韵味。走访社区群众时,我去过甘瑞淋家开的“思雅休闲餐吧”。进入院子里,扑面而来的是小桥流水的韵味,一座喷泉坐落在院子的角落,哗哗的水流声回响在院中,三角梅和其他花卉顺着墙根生长,上面绽开各色的花,院子里和屋内挂着古色古香的灯,仿若身临江南的小宅。他们家里不仅提供农家小炒,还有红酒、白酒、茶水等。坐在院子中央的那张桌子旁,喝一杯清香的茶,再翻翻书,可真是最惬意不过的一件事了。通过交流,得知他们还在原甘家寨村子下面开了一家饭馆,蔬菜自己栽种,鸡也在那里养殖,那里的环境也非常好。

甘家寨的人可以回到龙头山了,这让他们之前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心情也舒畅了起来,开始对新生活有了向往。人,一旦有了对生活的憧憬和目标,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动力使他们没有时间再缠绵于不幸的痛苦,而是积极参与到创造幸福生活的行动中。

杨国荣说:“地震前,我们甘家寨有60多户人家270口人,其中遇难52人。后来重建家园时,政府要求,只要有事实婚姻,都必须独立出去,这样我们的户数就变成了89户。加上新娶的媳妇、新出生的婴儿,甘家寨村民小组的人口达到了255人。我家也分成了两户,大儿子和儿媳妇被分出去了。”

政府将9号地给了甘家寨人,不久村民住的漂亮的楼房将会在那里拔地而起。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为了让甘家寨的人放心,灾后重建指挥部从甘家寨村民小组里推选出6名工程质量监督员,让他们轮流到工地上检查工程质量。杨国荣就是其中的一名。

那天杨国荣起得特别早,帐篷外面一片鸟的啁啾声,他的心情非常好,这是他第一次到工地上当监工。他囫囵吃了早饭,拿起抹布去擦电瓶车。等他再次进来时,老婆劈头就问:“那地方是骡马口社区的最中心吗?”

杨国荣犹豫了一下,知道她问的是甘家寨重建的地方,于是回答道:“政府说的话哪会有假。”

“房子会盖成什么样子?”老婆紧接着又问。她戴着一顶粉红色的帽子,腰间系着围裙,身体矮小,但很结实。

“肯定是钢筋水泥的楼房,这样再也不用担心地震了。”他说出这话时心里很舒服。之前在甘家寨时,他们住的是土坯房子,过年时一家20多口挤在一起,吃水要去挑,家里也没有茅房。现在新建的可是楼房啊,里面不仅有卫生间,自来水都通到厨房里了,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的老婆怔在那里,好像一直在想象着那洋楼会是个什么样子。屋里的小孩叽叽喳喳起来,老婆这才回过神来,开始数落小孩了。

杨国荣往兜里装上香烟,脑袋里也真的想象不出那房子建成后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此刻,他有些兴奋,全甘家寨的人都是这样一种心境吧。

骑上电动车要去安置点时,他遇到了几个甘家寨人。他们拦住他,打探工地上建房的事情。跟他们说地基刚整完,房子还没有立起来时,他们的眼睛里满是失望。杨国荣心想,这些人都比他还着急,幸福的时刻有时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他丢下他们,骑着电动车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道路上满载建筑材料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从他身旁驶过,望着车厢里装的钢筋、水泥、砖块、管子,他莫名地感到很亲切。马路对面一辆辆空车轰鸣着往回飞驶,它们已经把材料全部卸载完了。

他的电动车已经驶到山脚下,开始慢慢地向坡顶开去。

杨国荣把电动车停在垭口能俯瞰到龙头山新镇建设的地方。他放眼望去,下面的平坝上各种机械轰鸣着,一个个吊车的长臂伸得高高的,戴着红色安全帽的人在工地上奔忙,一根根钢筋从地里直刺向空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现在虽然看不清全貌,但他知道建设完工后,这里将会变成一个规模很大的城镇。杨国荣望着那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眼睛莫名湿润了起来。要不了多久,他们甘家寨人也会和城里人一样,住在整齐干净的街道上,每天去接送小孩上下课。唉,以前在甘家寨时,那些学生娃早上6点多就得起床,再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走到学校。晚上到家时天色已暗,匆匆地扒拉几口饭,就在灯光下伏在桌子上赶写作业。今后,这些娃娃再不用遭这种罪了,学校建在镇上,走个几分钟就能到。在他这样遐想的时候,有好多辆拉着建筑材料的大车从他身后驶过。他知道现在不仅龙头山新镇在建设中,火德红、新店子、巧家包谷垴等都在重建中。

杨国荣从兜里拿出一支烟点燃,吐出一圈烟雾,眼睛却盯着工地上作业的机械,心里美滋滋的。

他把烟蒂掐灭,重新骑上电动车顺着下坡的道路,向施工工地飞驶过去。

龙头山镇古时称朱提山,八宝村乐马厂是历史上的产银盛地。现在乐马厂一带依然能找得到官方银厂的遗迹。层叠垒砌的石阶上,石狮、石猴、石鼓依稀可见,那时种植的桂树如今高拔如盖。龙头山镇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银产地,也是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它创造出了灿烂的朱提银文化。我在龙头山镇参观了“朱提银文化展览馆”,在那里了解到朱提银清晰的历史脉络。龙头山朱提银的开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两汉,其最鼎盛时期在明清。清嘉庆年间,龙头山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多人,他们进矿洞开采挖掘朱提银,设立了漫山遍野的冶炼厂。那时龙头山镇所在的地方常住人口就达2万多,他们在这里开饭馆、客栈、商铺、酒馆,中原、湖广、江浙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当时这里设有八大会馆,13个省市的人在这里开采朱提银。朱提银的开采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当时,昭通一跃成为云南的第二大城市。那时,云南每年给朝廷提供上乘滇金1万两和朱提银100万两,铜、铅、锌几十万斤。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写道:“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可见韩愈对朱提银是多么喜爱。蒲松龄对朱提银也情有独钟,在《柳泉居士词稿手记》中的《金菊对芙蓉》里这样写道:“倘上方见帝,幸代陈词,仓箱讨得千种粟,从空堕、万铤朱提。”正因朱提银的品质极好、纯度极高,朝廷规定,它与其他地方产的银子兑换比率是1:1.5。那时的许多典籍,把鲁甸描绘为遍地是银子的好地方。

后来,朱提银的开采冶炼慢慢地冷落,直至消失。但这并不是因为矿源枯竭,而是由开采成本的不断攀升、上层的剥削、矿山的垮塌、战争与动乱导致的。龙头山古镇也开始萧条起来,各地拥来的淘金者、工匠、商贾选择了离开,也有很多人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在龙头山孕育出底蕴丰厚而独具特色的文化。

几百年前龙头山镇开采冶炼朱提银时,周围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今它能否重现昔日的繁华,变得山清水秀?这是所有龙头山人的希望,他们渴盼重建结束之日,也是龙头山振翅腾飞的时刻。

杨国荣心里也在绘织着甘家寨的未来,他们以往靠种植蔬菜过日子,可是地震让1700多万方的土石滑落下来,甘家寨最好的菜地全部被掩埋,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靠种植蔬菜致富了。还有一条路就是外出打工,可这是年轻人的事情,像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只能在社里做些事情。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这个问题随着甘家寨重建房的拔地而起在他头脑里盘桓。每次到工地监工,随着工程的进展,心里对未来日子的盼头愈加强烈的同时,也隐隐感到生活的无着落。这种希望与失望并不仅仅杨国荣有,其他人也有今后生计带来的压力。

有一次,杨国荣从工地返回时,遇到了在工地打工的张元顶。他一身的灰尘,那顶掉了色的蓝布帽子压到眉骨上。

“收工了?”杨国荣把电动车停在张元顶身边问。

“晚上还要加班,先赶去吃口饭。”张元顶黧黑的脸上现出一丝疲惫。

杨国荣从兜里掏出烟盒,递给他一支烟,点燃了打火机。他们两个吐出一缕烟雾。身旁有许多建筑工人匆匆而过。

“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杨国荣一手扶着电动车的把手说。

“现在地种不了,那几棵花椒树也挣不到多少钱,只能打工了。”张元顶有些无奈地说。他把帽子摘下来,往下抖了几下,上面的小粒灰尘掉了下去。

“以后再多栽一些花椒树苗,能挣到钱的。”杨国荣鼓励他。这次地震,张元顶失去了3个闺女,他的哥哥和哥哥的小孩也离开了他们,这对他打击极大,有一阵消沉得都不愿跟人多说话。张元顶女儿读书时,为供女儿学费和生活费,他每年跑到昆明打工,拼命地干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时一年里只回来十几天。可惜3个女儿在地震中被埋,他的心那一刻也碎裂了。

“我只能打打工,挣点钱养活家人。”张元顶说完,吐出最后一缕烟,脸上还是有些无奈和疲累。

“家里需要带话过去吗?”杨国荣问。

“不用了。”张元顶戴上帽子,转身把背影丢给了杨国荣。

“看到我们的新房子了吧,不久就能住进去了!”杨国荣喊。

张元顶没有回头,他与其他建筑工人混在了一起向前走去。望着张元顶的背影,杨国荣有些伤感,张元顶家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剩他了,活着的两个小孩都很小,他的媳妇除了干家务,还要照顾这两个小孩,外出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他的肩头上。

杨国荣掐灭烟,骑上电动车驶离了建筑工地。

这天回到小寨安置点后,他没有顾得上吃饭,先跑到李勤巧老人的帐篷里,向她讲述甘家寨重建的进度情况。李勤巧老人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当她听到有可能年底就能搬进新居时,突然眼眶湿润,两行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下来。杨国荣看到这一幕,打住话没有再说什么。李勤巧的儿子见状插话进来:“有政府帮着我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李勤巧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帐篷里一下变得很安静。

杨国荣看到帐篷的窗户上还有夕阳的余晖,床铺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一角的桌子上碗筷垒叠着。杨国荣本想让李勤巧老人高兴一下,但没有想到勾起了老人对故去亲人的怀念。安慰老人几句后,杨国荣起身走出了她的帐篷。

时间已是9月底了,2014年中秋时的那些个场景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只能寄希望于时间来医治甘家寨人内心的创伤。

地震时,杨国荣家里没有人伤亡,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那天他们两口子到山上采摘花椒,才躲过了这一劫难。但他的4个兄弟中有一个遇难了,留下了3个女儿,现在由他们3个兄弟各自照看一个。为了不使小孩的心灵受到创伤,他们夫妻俩可没有少操心。小女孩也很争气,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视他们为最亲的人。

杨国荣穿过其他人的帐篷时,有人跟他打招呼,也有人让他停下来,问一些事情。

在甘家寨,像李勤巧、邹体富这样的老人,地震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最深,他们很难从伤痛的阴影中走出来。中年人、青年人经过一年时间,慢慢地医治好心灵的创伤,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进行筹划。也许,年轻人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只能投身于劳动中,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出去,同时也消解心中的伤痛。杨国荣这样想着走到了自家的帐篷前。他听到老婆收拾碗筷的声音,还听到她在说:“连饭都不回来吃,真是能耐了!”

杨国荣听到老婆这样说他,并没有生气,只是很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转过身向着安置点门口走去。

国庆长假期间,龙头山镇的重建工作一刻都没有停止,工地上依然人头攒动,机械轰鸣,一派繁忙的景象。一个规模很大的城镇雏形赫然显现在人们的眼前,笔直的黑色柏油路贯穿其间,道路纵横交错。甘家寨的人陆陆续续跑到龙头山新镇来看,他们惊叹于小镇的规模和建设速度,得知卫生院、学校、幼儿园样样齐全时,他们感觉自己将要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了。再看到甘家寨新房子一排排地伫立在那里时,都激动地冲进房里,仔细查看,拾级而上,从楼上的窗户望着远处的景色。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绽放在他们的脸上。

“这房子什么时候能完工?”有人急切地问。

“还没有刮灰、上门窗,早着呢。”

“听说院子里还要种草种树,那样这里会变得很漂亮。”

……

甘家寨的人穿梭在还没有完全竣工的房子之间,内心的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样结构、内置的房子,他们未曾想象过,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每个看过房子的人,回到小寨后谈论的话题就是新房子和何时搬家。

小寨安置点里的气氛开始活跃了起来,人们的心里有了更多的期盼,他们准备着和城镇里的人一样,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甘家寨人没有想到的是,为了使龙头山镇的重建工程能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各级党政干部、包保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动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而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救援好、安置好、重建好的厚望和嘱托。这一年多的奋战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贡献。正因有了他们,灾后重建工作才能稳步而坚定地向前推进。2016年春节前,龙头山镇有15744户重建全部完成,其中翠屏76户,新民34户,光明村、新街子312户,沙坝回龙湾172户,营盘100多户,八宝村利台上80多户,光明村张家梁子和龙头山集中安置点2000多户。这年的春节前,所有受灾群众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居,过上了愉快、安详的春节,这也标志着他们安居乐业的开始。

采访时,杨国荣说:“2015年12月20日,甘家寨的重建房全部竣工完成,县委组织部,龙头山镇党委、政府和小寨镇党委、政府着手安排甘家寨受灾群众的搬迁事宜。”

过完冬至,就要从小寨搬走了,那夜,甘家寨所有人的心里有些伤感和不舍,毕竟一年多来与小寨人相处得很融洽,小寨人像亲人一样对待甘家寨人。还有黄建荣,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不知损失了多少经济收入。特别是小寨镇党委和政府,给了甘家寨人很多的帮助与支援。想到这些,他们感到温暖的同时,心里沉甸甸的。他们看着收拾停当的东西,回想着这一年多来的各种经历。

外面天色已暗,一轮上弦月升上天空,天气将会渐渐地转冷,但甘家寨人的心里永远都是温暖的。他们想着这世间有这么多的人,对他们伸出援助的手,陪伴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杨国荣坐在床沿上,突然想起了什么事,噌地从床铺上滑下来,径直往帐篷外走去。老婆抬起头问:“要去哪里?”

“去邹体富老人那里,不知那件事他们办得怎么样了。”杨国荣边说边走出了帐篷。

一走进这夜色里,他身上马上感到了冷意。他看到所有的帐篷亮着灯,也看到几个人站在帐篷边交谈着。不远处还传来小孩子们玩耍的声音。杨国荣径直向邹体富老人的帐篷走去,掀开门帘一进去,看到除了邹体富老两口,还有邹家荣和邹家荣的儿子在家。

“二老收拾停当了吗?”杨国荣关切地看着邹体富老人。

“都收拾好了!”邹家荣替父亲回答道。

杨国荣看到几袋扎好口的麻袋放在帐篷一角,邹家荣和他儿子正往包里塞衣服。看到他们正忙着,杨国荣就问:“那横幅做好了吗?我担心一忙,你们给忘记了呢!”

“不会的!从上午起,我就催着他们去弄了。”邹体富老人这样回答。看老人的状态,今天他的心情很不错,那双忧郁的眼睛也明亮了许多。

“我把横幅装在了包里,到时方便取出来。你要看一下吗?”邹家荣问道。

“不用看,做好了就行!”杨国荣说着笑出了声。他的笑声也感染了其他的人,他们也绽开了笑容。

多难得的笑啊!

邹体富老人地震以后第二次有了笑容:第一次是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即将搬离小寨的冬至晚上。他和老伴被山体滑坡冲下来时,心灵经受了怎样的惊恐,现在我们无法揣测。但那次生死的经历让邹体富老人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整天坐在帐篷里。

看到邹体富老人把横幅做好了,东西也收拾得差不多了,这里无须帮忙后,杨国荣就跟两位老人告了别。

回到自家帐篷里时,老婆和孩子们都已躺下,他脱下衣服躺进被窝。

杨国荣无法入睡,往事一幕幕地在脑海里闪现,即使睁开眼睛也无法将他们从脑海里驱离。月色笼罩在他们的帐篷上,隔着一层棉布,他都能感受到月光对他们的不舍,就像小寨人深情的挽留。他听到侄女翻转身体时弄出的声响,由此想到了死去的兄弟,热泪从眼角滴落下来,顷刻间变得冰凉。如果兄弟没有去世,这三个小女孩就不会经历失去父母的痛苦,心里不会觉得无依无靠。她们年纪轻轻,经历的磨难太深重了。他不由自主地侧过身去,叹了口气……

2015年12月23日,天边刚露出鱼肚白时,甘家寨人已经醒了,想到今天要搬进新居,嘴角挂上了幸福的微笑。远处传来了鸡鸣声,打断了这种幸福的遐想,他们起床把剩余的东西拾掇好,将打包好的东西一件件地搬到帐篷门口。甘家寨的人站在树木葱茏的农家乐院子里,不顾清晨的寒冷,等待接他们的车子到来。

他们等来了晨曦从山脊喷薄而出,等来了小寨人民的热情相送,等来了小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隆重欢送和祝福。

龙头山镇党委和政府为了让甘家寨人一回到重建家园的新居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组织对灾区人民的关爱,感受到龙头山人民的深情厚谊,特拿出10000元,请骡马口社区为甘家寨人准备丰盛的晚宴。为了这次晚宴,骡马口社区的人们聚拢在一起,商讨怎样才能使甘家寨受灾群众体会到家的感觉。

骡马口社区的村民都知道,甘家寨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村子,地震后又不停地辗转,搬了多次家,现在他们就要回到安置点的新居安定下来,过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回家的温暖,大伙众说纷纭。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提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们这边有一个流传很久的习俗,乔迁新居的时候,给搬进新家的人送燃着的炭火和煮熟的饭,它预示这一家今后衣食不断,安居乐业。再就是做一桌热乎乎的‘八大碗’,让乔迁的人感受家的温馨。”老人的提议被人们接受了,他们决定就按传统的方法来迎接甘家寨的受灾群众。

其实,骡马口社区这次地震受灾也较严重,那里的人们也遭遇了房屋坍塌、亲人遇难,但他们安置时没有离开过龙头山,所以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应该为遭受更多磨难的甘家寨人尽一份心。在甘家寨人等待接送时,骡马口社区的人们开始买菜,搭灶,准备桌椅碗筷,忙忙碌碌地筹备起来。

20辆大巴和中巴,浩浩荡荡地驶到了小寨,停在了临时安置点的大门口。这些车是龙头山镇党委、政府和市县派往灾区帮扶的队员们包租的,它们要送甘家寨的受灾群众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龙头山去。

甘家寨受灾群众看到车子到来,兴奋地跑向大门口,有人甚至情不自禁地喊:“来了,车子来了!”

邹体富老人望着往门口跑去的人们的背影,嘴唇微微颤抖,眼睛被泪水模糊。这位70多岁的老人靠在一棵树下,想到终于可以回到故土。邹家荣站在他身旁,此刻大颗大颗的泪珠从脸颊上无声地落下来。

人们按照安排的顺序装东西上车,小寨的人们来来回回地帮他们搬东西。

甘家寨的受灾群众上车后,小寨人围在车子周围等待汽车启动。

当车子缓缓驶离,小寨的人们使劲地挥动双手。小寨人这是给他们送行,更是对他们未来日子的祝福,甚至有人跟着车子一起往前跑。车内的甘家寨人眼睛湿润,隔着窗玻璃向外挥着手,有人哭了起来,用双手将脸掩住。

车子离小寨越来越远了,车内一片寂静。周围的景色从车窗旁向后退去,远处的房舍跃入眼帘,马上又消失。这条宽阔的道路将甘家寨人引向挚爱的故土,引向美好的未来。

车内的甘家寨人随着车程的缩短,难以抑制地激动起来。

快到家了!快到家了!

汽车朝龙头山飞驰,一座崭新的城镇就矗立在龙泉河旁边,他们望见后心潮澎湃。汽车蜿蜒向下,穿过街区驶向了甘家寨重建新居点。

甘家寨人走下车子,望着道路两旁栽种的树,路灯整齐地排列,每栋房子青瓦白墙。他们看着这些,都忘了要从车上取下东西。

“把横幅挂起来吧!”杨国荣凑近邹家荣说。

邹体富老两口的房前挂上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总书记我们搬家了!”

甘家寨的受灾群众站在这个横幅前,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寨安置点时的情景,想起了到他们的帐篷里来的那一幕,想起了习总书记挥手跟他们告别的那一刻,热泪盈眶。他们想跟习总书记说:“感谢习总书记,我们已经住进了新家!请习总书记放心,我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好!”

人们从车上卸下东西,扛着行李进入各自家门。堂屋中央的饭桌上摆着烧白、蒸肉、酥肉、墩子、大刀圆子、凉拼盘、三鲜汤、八宝饭等,热气腾腾,香味飘满屋子,旁边还有一壶苞谷酒。望着这一桌丰盛的筵席,甘家寨人一阵酸楚,掉下了眼泪。他们喜极而泣,这一年里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

鲁甸县委书记和县长、恢复重建指挥长、龙头山镇的党政负责人、骡马口社区的领导参加了甘家寨受灾群众乔迁新居的筵席。邹家荣事后回忆起这次筵席时说:“那天非常温馨。所有领导挨家挨户地陪同,一起吃了这顿搬家饭,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那天傍晚,搬进新家的每个甘家寨人,再次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了骡马口社区群众对他们的关爱。这个筵席让他们的心安定了下来,让他们有了归宿感。每家都传来了发自内心的欢笑声,这笑声飘荡在这祥和的甘家寨新居里。

领导们回去后,微醺的杨国荣望着围坐一桌的儿孙,心头涌上一阵喜悦。为了这次乔迁,儿女们不远万里赶回到龙头山,一家人和和睦睦地坐在一起吃饭,这就是幸福啊!他给自己斟满一杯酒,酒香四溢,他相信,今后日子也会像这杯酒,越过越醇香。

他的老婆和女儿们开始收拾桌子上的碗筷,兴奋使杨国荣没有休息的想法,他要到外面转悠一圈,看看甘家寨人此刻在干些什么。

他走出房门,再推开那扇小朝门,路灯映照着笔直的道路。杨国荣手剪在背后,顺着道路往里走。道路两旁的一扇扇朝门都紧闭着,格子窗里灯光明亮,偶尔还传来几声愉快的笑声,听着心里非常舒服。

“总书记我们搬家了!”这条横幅依然挂在邹体富老两口的房门前。

屋里灯光明亮,小孩的嬉戏声从屋里飘出来,这是邹体富老人的孙子们发出的声音。

时间会医治好他们心灵受到的创伤。

杨国荣已经走到了甘家寨新居的另一头。

他拿出一支烟点燃,放眼望去,突然想到这跟以前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国外别墅有啥区别啊!这一想把自己给笑出了声,爽朗的笑声飘荡在甘家寨新居的上空。

这是希望的笑声,是幸福的笑声,是感恩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