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美容减肥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传统医学对损美性疾病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只有脏腑阴阳平衡,气血通畅,才能容颜不衰。反之由于任何原因引起机体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使人体发生疾病,必然反映到体表,而影响体态及容颜的美观。损美性疾病多属于面部、五官、体表为患,但与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要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

一、病因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人的皮肤、面部五官直接与外界接触,容易遭受外邪侵袭和外伤损害而发生病变。同时皮肤、面部五官与脏腑、经络、气血息息相关,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也会导致损美性疾病的发生。同其他疾病一样,导致损美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七情、饮食、劳累、各种伤害、先天因素及衰老等。

(一)六淫侵袭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6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对人体无害。当气候变化,六气太过或不及,六气则变为致病因素。如果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就会侵袭人体而发病。这种情况下,六气称为六淫。六淫致病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季节、气候和居住环境有关;二是既可单一致病,又可多邪携同致病;三是多从肌肤或面部五官侵入人体。

另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也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病理现象,为“内生五邪”,它们致病特点和证候与六淫相类似。

1.风 风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常袭人体的头面部和肌表;而且,风为六淫之首,常携寒、湿、燥、热等邪侵入人体,故《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因此风邪是对美容影响最大的外邪。

风邪侵袭面部皮肤,则气血凝滞,津液不能滋养肌肤,可致面部皮肤干燥、皲裂,出现皱纹;风雪寒毒侵袭皮肉,阳气失去温通,气滞血凝,而生冻疮;风湿客于肌肤,可引起湿疹、癣;外感风热,可引发痤疮;风热客于肌表可致扁平疣。根据病因治疗时常可采取疏风散寒、祛风除湿、祛风清热等方法治疗。

2.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受损,则出现寒证。寒性凝滞、主收引,侵袭经络,导致经气凝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神经麻痹。

3.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携湿邪侵犯人体,则腠理闭塞,玄府不通,汗溢不畅,失于宣散,出现痱子。

4.湿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损伤阳气,凝聚于肌肤,则生痤疮、扁平疣等。

5.燥 其性干涩,易伤津液,造成阴津亏虚,出现皮肤干涩,毛发不荣等证。

6.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常混称。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其致病部位多在人体头面部,火热之邪易耗气伤津,也常与风、湿等邪气合而侵入人体。如火邪侵袭,火毒炽盛,则发为颜面手足疔疮;风热外袭,客于睑肤之间发为麦粒肿;肺经郁热,上结于面,可致痤疮。

(二)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疾病。如果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则会使脏腑气血失调,气机逆乱导致疾病发生。

不同的情志刺激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心主血脉,藏神;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白发、憔悴、面色萎黄等;若长期烦躁易怒,则肝气郁结,气机紊乱,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黄褐斑、面肌痉挛等。

(三)饮食不节

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但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又可导致损美性疾病的发生。

1.饥饱失常 饮食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源欠缺,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气血衰少,影响健康与容貌,出现身体消瘦、面色苍白、皮肤干燥灰暗、缺乏光泽、毛发干枯等;反之,暴饮暴食,则饮食的摄入超过脾胃消化、吸收和运化能力,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肥胖、脂溢性皮炎等。

2.饮食偏嗜 饮食要适当调节,不应有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过寒过热,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损美性疾病。如嗜酒或喜食肥甘厚味,则脾胃失运,肺胃积热,上攻于面可致酒渣鼻。如果长期偏食某种食物,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并从肌肤和五官反映出来,《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过食辛辣或刺激性食物,易生燥生火,助阳化热,上熏于面,出现痤疮、疖肿。有些食物还可引起过敏性疾病,以致面部及皮肤会出现皮疹。

(四)劳逸损伤

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强身健体;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但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是致病因素。

1.过劳 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即较长时间过度用力,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劳神过度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久之出现面容憔悴、无华,健忘等症状。房劳过度指房事过频,耗伤肾精,出现黑变病、毛发脱落等。

2.过逸 过度安逸,指不参加劳动,又不从事体育锻炼,易使人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肥胖臃肿等症状。

(五)各种伤害

枪弹、金刃伤、跌仆损伤、水火烫伤、寒冷冻伤、虫兽咬伤等都可损及面容、皮肤、肌肉、筋骨;某些植物、药物可使人体出现过敏反应,影响容貌;日光中的紫外线,能诱发雀斑,暴晒可致日光性皮炎等;一些化妆品可刺激皮肤出现皮炎或导致过敏性反应,发生皮疹、色斑等。

二、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当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时,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本节将从经络、脏腑和气血失调几方面讲述。

(一)经络功能失调

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沟通人体脏腑与体表、四肢、五官九窍的桥梁。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沟通表里、濡养和维护人体各项功能的作用,把人体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疾病演变的过程中,无论邪气的传变、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以及内部病变形之于外,都是由经络参与其间而实现的。当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导致经络运行不畅、经气逆乱、气血失和,而产生各种疾病。

经络功能失调,而引起损美性疾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可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外邪侵袭经脉,造成局部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病变。如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神经麻痹。一般说,十二经脉以六淫邪气、瘀血痰饮壅塞其中,引起经络阻滞为主要病机;而奇经八脉则以经络阻滞与经气不足的病机较常见。二是经气不利,影响气血的运行,累及所络属之脏腑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如外伤后损及经络血脉,气滞血瘀,筋脉失养而致上睑下垂。三是脏腑之病通过经络传导可表现在皮肤五官。“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病变显露于外,多与经络的通联作用和分布循行部位紧密相关。由于经络有一定的络属脏腑和循行部位,因而内部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

(二)脏腑功能失调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和人体其他器官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与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五脏的病理变化,主要决定于它们所主的气、血、津、液、精等的生化关系,同时也为各脏自身生理特性所决定。传化水谷是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它们的病理变化与这一功能的失常密切相关。

脏腑失调的病机,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太过或不及,以及相互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自身的气血、阴阳失调。

脏腑通过经络的沟通与面部、五官、体表联系,因此脏腑的病变可外发为体表的损美性疾病;同时损美性疾病也能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由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络属的经脉不同,故在其病变时,临床表现上亦各不相同。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气不足或血虚不能养心,可出现面色无华、苍白;血瘀则面色青紫。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肺主气属卫,可宣发卫阳,输精于皮毛,从而维持皮肤、毛发的正常生理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如果肺虚则卫外功能减弱,外邪易于侵袭皮毛,可出现多汗、感冒等现象;而外邪入侵皮毛,又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理变化,出现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则出现口唇淡白;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携胃热上攻于面,可引起痤疮、酒渣鼻、口臭等病变。

肝主疏泄,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可见爪甲软薄,枯面色夭;肝火上炎,则目赤生翳;若肝之阴血不足,可见目涩、夜盲。

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若肾精不足,可出现头发早白早脱、发稀枯萎等症状。

上述脏腑的不同病理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病证,基本是单一脏腑受损的表现。实际上,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脏腑的病变也相互影响,同一病证除原发脏腑外,还可波及其他脏腑,这是由脏腑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在临床上可反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的证候。

(三)气血津液功能失常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但是,气血是由脏腑化生、输布,脏腑又赖之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脏腑发生病变要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会影响某些脏腑。所以,气血失常的病机,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制的基础。

1.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多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

(1)气虚:是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或卫外失固,生化不及,统摄不能,抵抗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所致,可见精神萎靡、倦怠、面色无华、上睑下垂等。

(2)气滞:就是气机郁滞不畅。主要由于情志内郁,或由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气的运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或阻滞,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眼病可见霰粒肿;皮肤病可见白斑等。

(3)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所伤或饮食不适或痰浊壅阻所致,气逆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如肝气上逆可见面红目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气火上逆,燥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则发为黑变病。

2.血的失常 血的功能失常多表现为血虚和血瘀。

(1)血虚:指血液不足和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多因失血过多或因脾胃虚弱,化生不足所致;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致营血暗耗等造成。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爪甲无华,双耳失聪,形体消瘦等。

(2)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寒邪、毒热等邪入营,或痰浊阻于脉络,或气滞致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运迟缓,均可出现面色黧黑、瘀斑、肌肤甲错、唇舌暗紫等症状。

因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临床上气血功能失常多同时存在,如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气滞。

3.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的代谢是津液的不断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津液的代谢失常,也就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津液不足和水不化津,潴留体内,是津液代谢失常的两种基本病理变化。

(1)津液不足:指津液的亏少,多由燥热之邪或发热、多汗等引起,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去濡养作用,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如口鼻干燥,肌肤毛发枯槁,形瘦肉脱等。

(2)水不化津:由于输布和排泄的功能障碍,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停滞,潴留体内,则内生水湿、痰饮,如水肿、臌胀等。

三、辨证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找出病机,做出证候判断的过程。中医的辨证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

(一)经络辨证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他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把人体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外邪侵入人体,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因此,根据病人体表的某一部位所出现的症状,便可辨别其为某经、某脏、某腑的病变,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头顶 正中属督脉,两旁属膀胱经,颞部属胆经。

2.面部 面颊部属胃经,眼睑部属脾经,鼻部属肺经,耳部属肝胆经,唇部属脾胃经。

3.颈项部 颈部正中属任脉,项部正中属督脉。

4.上肢部 上肢内侧面前缘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阴肺经,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心包经,内侧面后缘及小指桡侧端为手少阴心经;次指桡侧端至上肢外侧面前缘为手阳明大肠经,无名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面中间为手少阳三焦经,小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后缘为手太阳小肠经。

5.下肢部 下肢外侧面前缘及次趾外侧端为足阳明胃经,外侧面中间及第四趾外侧端为足少阳胆经,外侧面后缘及小趾外侧端为足太阳膀胱经;大趾内侧端及下肢内侧面中间转至前缘为足太阴脾经,大趾外侧端及下肢内侧面前缘转至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为足少阴肾经。

(二)八纲辨证

八纲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矛盾的不同方面去认识、分析和归纳病证规律性的诊断方法。它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用这种方法,能将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千变万化复杂临床现象概括出来,使之条理化、规律化。在八纲中,阴阳是总纲,它可以概括其他六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一切疾病的辨证都离不开这八纲,损美性疾病的辨证也不例外。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的纲目。表证为六淫之邪从外侵袭肌表引起的症状,有病变部位浅、起病急、病情轻等特点。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痛、鼻塞流涕、脉浮、苔薄白。里证为外邪入里或七情内伤造成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的病证,有病变部位深、起病缓、病情重等特点。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引起的两目干涩、夜盲;肾阳不足,肾之本色上泛于面,而患黄褐斑等。

2.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辨明寒热是选择针灸治疗方法和施治手法的依据。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衰所致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喜暖、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或紧。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体功能亢进所致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恶热喜冷、面红目赤、口渴饮冷、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

3.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纲领,决定治疗时用补用泻的依据。虚证多由于重病或久病之后,或身体虚弱、正气不足所引起的病候。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淡嫩,脉细弱。实证多由于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物质蓄积而产生的证侯。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烦躁、谵语、大便秘结、腹满胀痛,舌质苍老,苔黄干燥,脉有力。

4.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这六纲也可概括在阴阳两类之内,就是说一切疾病都可以从阴阳两方面来辨别。如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一般阴证表现为面色暗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体沉乏力,精神不振,大便腥臭,小便清长,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滑,脉细、沉、弱缓等。阳证表现为发热面赤,口干,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滑、浮数等。

(三)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而它们又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而生成。因此,气血津液的病变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发生疾病。

1.气病辨证

(1)气虚:是指脏腑功能衰退而表现出的证侯。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体虚,舌淡,脉缓无力等。损美性疾病常见于慢性荨麻疹、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气滞:指人体气机运行不畅而出现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为气滞部位的疼痛发胀、斑块。损美性疾病常见于色素性皮肤病。

2.血病辨证

(1)血虚:指血液亏虚,导致机体失养而出现全身虚弱的证候。一般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头晕目花,肌肤麻木,舌淡脉细等。损美性疾病常见于慢性瘙痒症等。

(2)血瘀:是指瘀血内阻所引起的证候。表现为局部胀痛,固定不移,皮肤可见瘀斑、结节、紫癜,舌见瘀点或瘀斑,脉涩等。损美性疾病常见于黄褐斑等。

(3)血热:是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致。表现为面红目赤,心烦口渴,出血,尿血,便血,舌红,脉数等。损美性疾病常见于药疹等。

3.津液辨证

(1)津液不足:指脏腑、肌肤、五官等因津液亏少而失于濡养所表现出的证候。临床可见皮肤干燥,皱纹增多,皮屑多,口渴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脉细等。损美性疾病常见于老年性瘙痒、银屑病等。

(2)水液停滞: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造成肺、脾、肾输布排泄水液功能失常,致水液停滞而出现的病证。表现为四肢水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等。损美性疾病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

(四)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临床治疗损美性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因此心与面部损美性疾病关系密切。心又主神志,心受病则神明失常。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如果心与小肠的功能失调,则心血不能濡养机体,或心火壅滞脉络,而出现损美性疾病。

(1)心阴虚: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健忘,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舌红,脉细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慢性荨麻疹等。

(2)心气虚:心悸乏力,胸闷气短,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损美性疾病常见于皮肤水肿硬化等。

(3)心火亢盛:心悸烦躁,夜不能眠,面红目赤,口舌生疮,舌红,脉实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唇炎、结膜炎等。

(4)小肠实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脉滑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丹毒、多形性红斑等。

2.肺与大肠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与大肠的功能失调,则肺气不宣,卫表不固,使皮毛发生病理性变化。

(1)肺气虚:气短乏力,声低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损美性疾病常见于荨麻疹、瘙痒症等。

(2)肺阴虚:干咳无痰,午后潮热,形体消瘦,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神经性皮炎等。

(3)风热犯肺:身热,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酒渣鼻、痤疮等。

(4)大肠湿热: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等。

3.脾与胃 脾主运化水谷和升清,统摄血液,主四肢肌肉,其华在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并把水谷精气化生气血输布全身,营养脏腑、肌肤、五官、四肢等组织器官。只有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机体得到足够的营养,才能身体健康、容光焕发、四肢健美。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则运化失健,气血化生不足,不能濡养肌肤,而使皮肤、肌肉、四肢出现损美性疾病。

(1)脾气虚: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水肿,纳差,便溏,舌淡嫩,苔白,脉缓。损美性疾病常见于湿疹、头癣等。

(2)寒湿困脾:头身困重,脘腹胀痛,四肢水肿,面色晦暗发黄,大便稀薄,苔白腻,脉濡缓。损美性疾病常见于慢性荨麻疹、湿疹等。

(3)胃肠湿热:消谷善饥,口臭,喜冷饮,脘腹胀满,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脂溢性脱发、肥胖症等。

4.肝与胆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且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胆功能失调,则气的升降出入失衡,情志不畅,使五官爪甲失养。

(1)肝气郁结:胸胁胀痛,易怒善叹息,头目眩晕,苔薄,脉弦。损美性疾病常见于痤疮、酒渣鼻、黑变病等。

(2)肝火上炎: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口干,目赤肿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颜面丹毒,急性结膜炎等。

(3)肝胆湿热:胸胁胀痛,口苦,饮食不振,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滑。损美性疾病常见于带状疱疹等。

5.肾与膀胱 肾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开窍于耳,为先天之本。肾之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肾之华在发,主黑色,故毛发与皮肤色素改变的疾病与肾密切相关。膀胱与肾相表里,共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如果肾和膀胱功能失调,则精气不足,出现听力减退,毛发变白而脱落等损美性疾病。

(1)肾阳虚: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耳鸣耳聋,腰膝酸痛,面色灰暗,舌淡苔白,脉沉弱。损美性疾病常见于黑变病等。

(2)肾阴虚:头晕耳鸣,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损美性疾病常见于瘙痒症、黄褐斑、斑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