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糖尿病常见认知误区
陈凤玲 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引起。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报告指出,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或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没有口干、多尿、消瘦等表现就不是糖尿病吧?
若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需再测一次血糖并证实为高,诊断才成立。
我不吃糖,没有家族病史,怎会得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被阐明。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不同类型糖尿病其病因不同。
1型糖尿病(T1DM):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T1DM有遗传易感性,其遗传易感性涉及50多个基因,包括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和非HLA基因,现尚未被完全识别。环境因素以及病毒感染: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其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化学毒物和饮食因素;自身免疫因素(胰岛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
2型糖尿病(T2DM):主要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致,包括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和肠促胰岛素分泌缺陷,肠道菌群结构异常等。
一旦开始吃药就要终身服药了吗?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应用降糖药物治疗,早期应用降糖药物可良好地控制血糖,有一部分患者的胰岛功能可得到恢复,后期糖尿病药物可以减少甚至停药。如果不及时进行药物干预,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后会影响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长期大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风险。
我不吃药,是药就有三分毒?
目前,糖尿病降糖药种类比较多,多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大部分肝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的患者都能被正常代谢掉。一般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如果患者一开始就存在肝肾功能受损,医生会选用一些合适的降糖药物。长期高血糖的危害极大,本身会对肾脏造成较大损失,并最终发展成尿毒症。所以,应及时应用降糖药物,并定期随访,遵医嘱使用。
血糖高,开点药把血糖降下来就可以了吗?
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近期目标是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急性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预防和(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延长寿命。综合控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等,不仅仅是控制好血糖就可以。
朋友用这个药效果很好,我也开这药可以吗?
糖尿病的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基本病情(家族遗传史、体重、血脂、肝肾功能、胰岛功能及心肺功能等)制订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我不注射胰岛素,注射了就会成瘾
胰岛素无任何成瘾性,该应用时要及时应用。胰岛素应用适应证包括:1型糖尿病;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手术、妊娠和分娩;新发病且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或在糖尿病病程中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下降者;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症;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药物治疗后不需控制饮食,想吃啥就吃啥
合理的饮食控制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措施。降糖方案一定要在良好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进行制订,胰岛素降糖患者注射完胰岛素后少吃会发生低血糖,多吃血糖就会偏高。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要求定时定量规律进食。
饮食误区:过度控制饮食或饥饿疗法
过度控制饮食会造成严重营养不良,促进糖尿病神经并发症、低蛋白血症、贫血甚至饥饿性酮症的发生。饮食量应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活动量、并发症情况等制定。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帮助下制订适合自己的营养计划,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纠正代谢紊乱,达到良好的代谢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脂正常,为什么要吃降血脂的药?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要比正常人严格,例如,糖尿病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要求低密度脂蛋白小于2.6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要求低密度脂蛋白小于1.8mmol/L,这个标准比非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所以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血脂在正常范围内,仍需使用降脂药物。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做踝肱指数ABI、血管超声甚至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检查?
医生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评估。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患病率要高2~4倍,且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也较快。而且有些糖尿病患者就诊时已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踝肱指数(ABI)、血管超声甚至下肢动脉CTA检查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害较大,严重者可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下肢动脉闭塞以及由于足坏疽造成的截肢等。因此,对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应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以延缓并发症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