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说医:谈医论症科普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 告诉你糖尿病的一些“真相”

陆颖理 内分泌科

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慢性疾病,但糖尿病的病因、机制、治疗等还存在很多未知的地方。本文将带大家去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糖尿病“真相”。

同位素示踪剂发现糖尿病“真相”

葡萄糖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以及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组成,如果把正常的碳12变成同位素碳13,葡萄糖就可以被定位、定量跟踪,它的分解、代谢过程就能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了这一技术,就能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为什么有些患者并没有过量饮食,也出现了糖尿病?糖尿病究竟是因为饮食过量,还是肝脏代谢异常引起?

有些患者是因为吃得太多导致血糖升高,但有的患者吃得不多也得了糖尿病,这是因为肝脏合成葡萄糖过多引起的。有些患者不吃晚饭或者晚饭后血糖正常,但早晨起来后血糖还是超标。这是因为,血糖并不是因为吃得多就会超标,而是因为合成过多才超标的。通过同位素示踪剂检查,就能发现这一机制。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进食葡萄糖后,吸收葡萄糖的量确实比非糖尿病患者要多。而糖尿病患者在肝脏中合成的葡萄糖比非糖尿病患者也更多一些。

有些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肌肉吸收葡萄糖障碍,通过同位素示踪剂检查,就能精准了解糖尿病患者肌细胞是否吸收了葡萄糖,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同位素示踪剂不但可以跟踪葡糖糖,还能跟踪脂肪、蛋白质等其他多种代谢物质。通过药物跟踪研究,还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两次打击”会导致糖尿病发病风险剧增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拐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在我国仍处于上升趋势。2014年,我国华东地区展开了大范围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环境因素的调查。在对经济环境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儿童时期经历1959—1962年中国经济萧条、人群营养状态最缺乏的时期,成年后经历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大吃大喝导致营养过剩的时期,同时经历过这两个时期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

我们将其称为“两次打击”理论:童年期过饥、成年期过饱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增高。

同样的,一日三餐“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跟“两次打击”理论相符。

有些爱美的减肥人士崇尚饥饿疗法、辟谷疗法,一星期中持续饥饿5~6天,然后再集中进食1~2天,这种饮食方式也会对细胞造成“两次打击”,从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另外,有些孕妇在妊娠期为了保持身材,过度控制饮食,使得胎儿处在饥饿状态中,这类婴儿出生后,也容易罹患糖尿病。

“两次打击”理论并非糖尿病发病的唯一病因。调查还发现,环境污染中的铅暴露与肥胖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免疫相关。

糖友出现颌面肿块可能是感染

临床中,口腔肿块患者中有一大部分合并糖尿病、合并感染。这些患者血糖一旦升高则容易引起感染,而且感染会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口腔颌面内感染时,由于包膜较厚,内部的感染因子无法渗透出去,就容易形成肿块,会被误认为是肿瘤。实际上,这类患者经过抗感染治疗和降血糖治疗后,肿块就会逐渐消失。

另外,口腔颌面部感染还容易引起蜂窝织炎,而蜂窝织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容易引起败血症,导致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且病死率较高。

以此为基础,内分泌科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开展合作,救治了众多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患者。

除此之外,牙周病、牙体牙髓病等多种口腔疾病也与糖尿病相关。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牙齿都有严重的缺失,有些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满口牙齿都脱落了。但是,由于存在糖尿病的基础,这类患者的牙齿种植成功率相对较低。除此,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牙周病、牙体牙髓病、口腔修复及口腔黏膜病等的治疗也会非常困难。

曾有一位来自温州的患者,因外院诊断为舌癌而慕名来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在后来的检查中发现,患者血糖很高,会诊意见认为,患者的“舌癌”可能只是口腔舌头的严重感染,经过抗感染和降血糖治疗后,果不其然,患者的“舌癌”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