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根据注意规律有效组织教学
注意是影响教与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无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它通常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这种注意一般都能导致探索行为的出现,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环境,但也容易使人分心。它对教学活动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无意注意可以用来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消除消极影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一)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校园、教室的布置,教师自身的“包装”以及对视觉、听觉产生刺激的各种因素。优美的教学环境是避免无意注意消极影响的重要因素。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必须控制与消除能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若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例如,教室周围的嘈杂声,教室外常有人来往,教室内的装饰和张贴过多,教师衣着花哨、发型怪异及过多的口头禅、动作不稳妥、表情不恰当,直观教具过早地展示,学生迟到等,都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因此,优化教学环境十分重要。
校园环境应当安静整洁,具有良好的文明气氛和高雅的文化情调,以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室内的布置要简朴,不要太多的装饰或张贴;教师的衣着打扮要大方得体,语言表情要自然,语调要抑扬顿挫;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或随意喧哗、走动。教学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渴求获得丰富、新颖的知识。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是吸引学生自然而然注意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密切联系实际,做到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趣味性相结合。
经验表明,个体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重要因素,学生更愿意关注与自己知识经验有联系的事物。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原理,如果能跟它们所反映的社会上和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现象相联系,学生就会对这些抽象枯燥的原理产生兴趣而引起注意。这就需要教师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结构的结合点,提供具体的实例,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安排要适当。喜欢涉猎比较深奥广博的知识是学生一种较突出的心理,教学内容有适当的难易程度,才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力。所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深度、广度,才有利于无意注意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要让学生在所学的科目与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兴趣。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不太简单、也不太复杂的刺激信息或相关事物最有兴趣,也最能引起注意并保持注意。如果刺激信息和相关事物对个体的智力以及知识经验而言过于简单,没有新的信息成分,那么就会引起学习者的厌烦心理。相反,如果事物或刺激信息过于复杂,个体受其自身的智力、知识与经验的制约,不能从中发现任何新的信息,不知所指,那么也不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更不会保持对这些信息的注意。只有当一个人所面临的刺激信息和问题难度稍微超过他的能力、经验和知识结构,但不会超出太多时,才会引起他的最大注意与兴趣,并进而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无数事实也证明了,上课时分心的往往是那些对知识“吃不饱”或“吃不了”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学如同“摘苹果”, “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最为恰当。所以,必要时教师除应当补充某些与原教材有关、新颖的知识外,还要具有把教材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的教学艺术。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动、灵活和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长时间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单调的工作,会引起大脑的疲劳,使神经活动的兴奋度降低,难以维持注意。因此,教师应避免教法的单调呆板,这是导致学生神经兴奋度降低的刺激因素。但是过多或频繁改变教法也是不适当的,学生容易被教师游戏般的新异教学所吸引而忘记了学习的主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记忆,启发学生的感知,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的智慧主动发挥出来。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还要适当地提问,适时地呈现直观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有提出问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并穿插使用角色扮演、集体讨论等教学形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讲课时,要利用对比鲜明的板书,简洁流畅、快慢适中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表情和手势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教师还可以配合教学内容使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片、多媒体等工具,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有意注意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有意志努力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必须依靠持久而稳定的有意注意来维持。教师教学既要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用无意注意来调节,也要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维持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一)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培养间接兴趣
有意注意决定于对目的、任务的深刻理解。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学习目的越明确,学习的任务越具体,学习的意义越远大,学习的责任感就越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就越强,维持有意注意也就越容易。教师在讲授某门课程,甚至某一章节时,都要阐明其学习目的、任务和意义,讲明每堂课应懂得的知识、应掌握的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
对活动结果产生的间接兴趣也是维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间接兴趣越稳定,活动过程中的有意注意越容易产生和维持。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感到背单词、记语法的过程单调而枯燥,想要知难而退,但当他意识到掌握外语可以开阔视野,增进交流,增加就业机会,就会积极投入外语学习中。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二)正确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防止学生分心
正确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活动容易使人疲劳厌倦,造成分心。因此,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是防止分心、维持有意注意的有效方法。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时间安排应做到计划周密,环环相扣,有适当的密度、速度、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提供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有时,教师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在教学中要关心全体同学,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赞扬,从而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另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做到手脑并用,比如要求学生记笔记,做摘要,进行演算和参加讨论,都能增强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三)严格要求学生,培养抗干扰的意志力
有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但干扰的存在毕竟不利于有意注意的维持。对注意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可能是外界无关的刺激物,也可能是学习者本身一些消极的思想和情绪。因此,严格要求学生,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培养抗干扰的意志力,成为维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措施。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以获得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经常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的教育,建立良好的教学规则。例如,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时坐姿端正,听讲时专心致志等。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如何对自己的注意进行组织给予适当的指导,如要求学生适时地提醒自己“必须注意”“别开小差”,回忆“教师讲到哪里了?”等。
三、引导学生两种注意交替使用,确保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深浅不一,遇到困难容易半途而废。反之,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长时间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注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进行教学,使教学活动既成为学生心倾神往,乐而为之的事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一般来说,上课刚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间或其他感兴趣的活动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为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总是在变换教学活动的时候,数三声数,要求学生在“一、二、三”结束时,就转入新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注意转向课堂教学。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对新课题或新内容产生兴趣,教师通常可以通过提问、设疑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当讲授到难点和重点内容时,又应当设法使学生加强有意注意,认真思考和理解。而当学生逐渐被内容所吸引全神贯注地听课时,他的注意又不知不觉地转为无意注意。临近一节课结束时,学生的注意最容易分散,教师需要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总之,一堂课应当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有张有弛,不易疲劳地轻松愉快地学习。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