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录:古代世界十四位枭雄的成败启示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格涅乌斯·庞培功败垂成的罗马前巨头

作者/董狐

崇拜朝阳的人自然多于崇拜落日的人。——庞培

地中海世界也许注定是个无法平静的地方。就在波希战争之后的三百多年时间里,雅典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转变;之后希腊北边的马其顿暴然崛起,建立了拥有前所未有的宽广疆域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他建立的帝国又陷于分裂,然后爱琴海区域开始平静下来。这时世界的目光开始转向地中海中部地区,在那里,一个新的强权正在崛起,很快这个强权的名声就会超过雅典、马其顿、迦太基……它就是罗马!

罗马经历了一场场辉煌的战争,击败并征服了所有能征服的敌人,从罗马共和国变成罗马帝国,帝国的基业持续数百年,成为古典时代欧洲——地中海世界最伟大的帝国。

当希腊人还在和波斯人在希腊半岛鏖战的时候,罗马人民也赶走了他们的国王,结束了王政时代,迎来了共和时代。罗马人的来源,据他们自己说是在希腊人围攻特洛伊时,维纳斯女神的儿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随者从城里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了亚平宁半岛。关于罗马城的建立,也有一段近乎神话的传说:罗穆卢斯兄弟从小被篡权者扔在台伯河畔,他们做国王的外祖父也被驱逐出境,一只母狼发现并哺育了罗穆卢斯兄弟,直到他们被一名牧羊人所救。两兄弟长大后杀死了敌人,帮助外祖父恢复了王位,但兄弟俩离开外祖父,最后在牧羊人发现自己的地方创建了罗马城。罗马人的祖先被狼哺育大,这可能冥冥中预示着罗马人今后野心勃勃、不断对外征服的历史。罗马在血雨腥风中成长,在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后走向辉煌。本书中前三位枭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塞琉西国王安条克三世、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也都在强悍的罗马人面前折戟沉沙。

亚平宁半岛罗马帕拉佐博物馆中的母狼育婴青铜雕像,反映了传说中的罗马早期历史

罗马早期疆域示意图

共和时代的罗马就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希腊世界逐渐衰败的时候,他们却渐渐征服了半岛上的“拉丁同盟”、伊特拉斯坎人、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殖民城邦,统一了亚平宁半岛,成为地中海地区新的霸主。在随后的几百年中,他们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永远地击败了海上强国迦太基,此前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一度攻入罗马本土,给几乎亡国的罗马人留下了极其可怕的印象。为了永远消灭对手,占领了迦太基的罗马军队烧光了所有的建筑物,杀光所有的青壮年,把妇女和儿童全部卖去做奴隶,并在迦太基人的土地上撒上盐作为诅咒。显赫一时的迦太基自此在世界历史永远地消失了。

与此同时,罗马军队通过数次战争征服了从亚历山大帝国中分裂出来的马其顿,控制了整个希腊地区,除了波斯帝国的继承者帕提亚帝国,罗马人在当时的已知世界里已经成为最强者。和希腊人比起来,这时的罗马人是以野蛮的征服者形象出现的,以至于后世长期流传着罗马士兵杀死阿基米德的故事。

在长年的对外征服中,罗马人学习了很多对手的战术,建立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和战术体系,这些正是罗马军队能够屡战屡胜的关键因素。早期罗马军阵也是希腊式的方阵,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种战术不太适用于多森林、丘陵的亚平宁半岛,于是就进行战术改革,大约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罗马军团的作战体制渐渐定型。

罗马军队是西方古代史上最早用短剑而不是长矛作为主要兵器的军队,罗马军团步兵的主要武器是著名的“西班牙短剑”(Gladius Hispaniensis),这种短剑刃长60至70厘米,刀锋尖锐,能刺能砍。据说罗马重装步兵都是优秀的剑手,精于逼近格斗,西班牙短剑在他们手上就成了令人胆寒的屠刀。据李维记载,马其顿战争时期罗马军队的短剑往往造成敌人残肢断臂、开膛破肚的恐怖伤创,这让马其顿士兵大为惊骇,士气低落。罗马军团的另外一件标志性武器就是重型标枪(Pilum)。这种标枪借鉴了萨姆尼特人的军事技术,铁质枪头长30至50厘米,异常纤细,前端是金字塔形枪尖,枪身是一条长1.5米的木杆,全重约5公斤。投射时标枪射程大约30米,威力惊人,能够穿透古典时代的所以铠甲。罗马人的重型标枪的设计也有很多独到之处:枪头往往带有倒钩,在贯穿敌人的盾牌之后,即使不伤人也难以拔除,挂在盾牌上非常碍事,造成敌人行动困难;标枪在落地之后细长枪头会折弯,这样可以保证不被敌人利用。此外罗马士兵使用的盾牌也比希腊步兵大得多,高1.3米、宽0.6米,呈长圆形,木制蒙皮用金属条加固,据说这种盾牌是从凯尔特人那里学来的,后来渐渐演变成长方形。罗马军团的锁子甲也是学自凯尔特人,这种盔甲也比希腊盔甲的防护更全面,因此罗马士兵在战场上生存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罗马军团重步兵的装备图解

罗马士兵复原图

罗马军团的战斗阵形是著名的“三线阵列”(Triplex Acies)。由青年兵组成第一阵列,壮年兵组成第二阵列,老兵阵列在最后面压阵。一个罗马军团的标准战斗序列,包括10个中队在早期罗马军团的编制中,一个大队一般为450~570人,其中包括一个少年兵中队(辅助轻步兵)120~160人、一个青年兵中队120~160人、一个壮年兵中队120~160人以及老兵中队60~80人。也就是说,中队(也有的地方把中队翻译成小队)编制是120~160人,一个中队被分为两个百人队,但其实没有200人。的青年兵1200人,10个中队的壮年兵1200人,10个中队的老兵600人,另外还有1200名辅助轻步兵和300名骑兵,总共4500人。决战之前,罗马军团鱼贯出营,排出三线阵列,罗马部队占据中央,联盟部队分居左右,骑兵在两翼掩护。各个方阵紧密相连,不留空隙。战前需要经过一次变阵,各纵队之间留出空隙,后面的辅助轻步兵从空隙中来到最前面。列阵完毕,罗马军团稳步向前,逼近敌阵。当进于交战距离时,罗马军团停住,第三阵列的老兵左腿跪地,盾牌下端抵地,上端斜靠在左肩上,右手持矛,斜向前方竖立,做出这种标准压阵姿势。此时阵前的轻步兵向敌阵投掷数轮标枪,然后迅速从阵列空隙退到老兵后面,然后再变换阵形,堵住空隙。

罗马军团第一阵列做好准备即发起攻击。青年兵发出惊天动地的“战吼”(War Cry),奋力向敌手投出手中的标枪,然后左臂拎着盾牌,右手握着短剑冲向敌阵,全身的力量都灌注到盾牌上猛烈撞击敌人,力求将敌兵撞翻。接下来罗马士兵开始展示独特的战术动作,他们俯低身子,盾牌端扛在左肩继续向前冲撞,右手短剑却猛力刺向右前方的敌兵。这个战术动作出其不意,相当有效,因为敌军士兵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面的罗马士兵,对来自右前方的攻击往往疏于防范。罗马步兵的这个动作近乎机械,通常是右臂弯曲,从下往上猛刺敌兵的腹部,因为这个部位往往缺乏防护,而且比较致命,往往刚一接触就刺倒最前面的一排敌人,给对手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撼。

罗马三线式列阵图解1:当时典型的布阵方式

罗马三线式列阵图解2:标枪兵在投掷标枪后撤到青年兵方阵之后,由后者发起第一波攻击

如果青年兵经过苦战未能击溃敌军,罗马将领便会吹响号角发出指令,调遣第二阵列接敌。两个阵列互换位置的过程相当复杂,第一阵列各中队的左侧方阵移至右侧方阵的后面,这样的话阵形就会留出空隙,然后第一列阵整体后退,第二阵列向前推进,从第一阵列的空隙穿过,进入战场。然后各中队排在后面的方阵移向左前方填上空隙,进行新一轮的攻击。如果罗马青年兵和壮年兵都被击败,那么他们会迅速退到第三阵列后面重组,老兵们编结成长矛密集阵阻挡敌军,残存的青年兵和壮年兵也会组成一条阵列,和老兵一道进行作战。

罗马军队单兵格斗技巧

战斗中的罗马军团

在同各个不同战术风格的敌人作战时,罗马军团的这种战术所向无敌,他们的正面进攻锐不可当,三条阵列交替攻击,不断对敌阵施加压力。这正是希腊密集阵望尘莫及的优势,而且罗马步兵小方阵也比希腊密集阵更加机动灵活,对地形的适应性更强。

除了重步兵外,罗马军团还有大量的轻步兵(Velite),即上文所说最先向敌人投掷标枪的辅助步兵。这个兵种约占军团编制总数的三分之一,通常由最年轻、最贫穷的公民组成。他们的装备更加简陋,只戴一顶头盔,身上不被甲,装备一面90厘米直径的碟形圆盾(Parma),以及几支轻型标枪和一柄短剑。轻步兵的主要作用是远距离投射标枪骚扰敌军,只有万不得已才拔出短剑近身格斗。

罗马士兵在投掷标枪

罗马的骑兵则是社会精英的代表,因为武器、盔甲、马匹都要自备,所以其成员(Equites)必须要求个人财产在40万铜币(相当于400盎司黄金,约12441克)以上,基本上只有贵族世家子弟和最富有的公民才能跻身罗马骑兵的行列。然而罗马的步兵传统根深蒂固,罗马骑兵虽然自诩精英部队,战斗效能却名不副实,在罗马战术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据波利比乌斯记载,罗马骑兵最早的时候装备跟轻步兵一样,完全无法胜任近距离格斗,在战争中只能起到侦查、骚扰、追击残敌等作用。大概在皮洛士战争时期(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76年),罗马骑兵仿照希腊骑兵重新进行装备,头戴视野开阔的波奥蒂亚头盔(Boeotian Helmet),身披锁子甲,武器是一面圆盾、一支长矛以及一柄短剑。大约在汉尼拔战争时期,罗马骑兵又开始采用高卢人发明的四角马鞍,这种马鞍有四个犄角,可以夹住骑手的大腿和腰臀,这样一来骑兵在马上的稳定性大大增加,相应的战斗力也大幅提升。不过罗马历次对外战争决胜的核心力量依然还是重步兵方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慕尼黑古代雕塑展览馆的盖乌斯·马略半身像

在罗马共和国前中期,罗马军队和希腊军队一样是市民组成的义务兵,类似于同时期西汉“兵农合一”式的征兵制。按照规定,17岁到46岁的罗马公民都要服兵役,而且武器需要自己筹备,入伍后这些士兵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而47岁至60岁的市民,虽不需要参加野战军为罗马作战,但有义务在需要时随时应召参加城市守备部队。这种公民兵制的好处是国家可以节省大笔的军费开支,而且全民皆兵,动员能力极强。缺点是公民兵并非以军人为唯一职业,往往战斗力比不上职业常备军,不过罗马公民兵一直保持了职业军人的水准。此外这种兵制必须要以大量自耕农为基础,一旦这个基础遭到破坏,那么公民兵制就会陷入兵源枯竭的境地。

由于连年征战,罗马士兵很多死于战火,其他人也因为长年出征无暇耕作土地,最后导致破产沦为无地者,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正在此时,罗马的北非盟友——努米底亚的国王朱古达因为对王位继承问题的不满,对罗马采取敌对政策,公元前118年,罗马盟友、努米底亚国王米西普萨去世,其子朱古达杀死了同父异母的兄弟希耶姆普萨尔,将另一个同父异母兄弟阿德赫巴尔赶到了罗马。在罗马的斡旋下,两人瓜分了努米底亚王国。朱古达只得到了王国的西边,深感不满;公元前112年,朱古达出兵占领了整个努米底亚并杀死了当地所有来自亚平宁半岛的商人。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朱古达宣战。罗马军队前往征讨,却屡屡失败。平民组成的部族大会选择将领出身的马略担任执政官,并由他全权指挥北非战事,从而掀起了“马略改革”的序幕。

马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他首先取消参军的财产限制,宣布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罗马公民,包括无财产者都可以应募入伍。这样就解决了困扰罗马多年的,因资格符合者不足而导致的兵源匮乏问题。以往罗马军队的服役期一直没有统一标准,有时只有数月甚至数日,有时却长达数年。针对这种情况,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这实际上是把罗马军队明确为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在服役期间士兵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这样就使士兵们退役后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大大确保了士兵对罗马的忠诚。

战败被俘的朱古达被铁链锁着带到苏拉面前

马略率军征讨高卢

实行募兵制后,士兵的武器装备由国家统一配给,而且规格、样式也得到统一,便于军队补给。再加上服役时间的延长,军队能够进行长期的正规训练,十分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后来这支经过马略严格训练的军队在战场上连连获胜,公元前105年,朱古达被马略的副将苏拉活捉,朱古达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之后马略又挟胜利之威转战高卢,连续击败两股日耳曼部落,再次为罗马赢得赫赫威名,马略也因此被称为“森布里人和条顿人的征服者”以及“第三位罗马之父”。

马略的改革挽救了罗马的危机,却无意中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因为军队性质发生变化,涌现出一大批以战争为唯一职业的军人,这就为军阀乃至军事独裁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之后的罗马历史中,依靠军事力量取得帝国最高权力的人物层出不穷,军事寡头之间的内战连绵不绝,罗马也即将从共和时代过渡到军人掌权的帝国时代,世界历史也即将翻开新的一页。而本章的主人公——格涅乌斯·庞培(拉丁语:Gnaeus Pompeius Magnus)也在此时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