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55:欧洲经典要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胸墙、炮眼和射击孔

罗得城墙上的胸墙样式由城垛和堞口两种元素交替构成,本质上与古代中国的女儿墙没有差别。15世纪,罗得城墙和塔楼的城垛形状就是普通的长方形。如前所述,因为战争损毁和16世纪的大规模改造,这种样式的城垛已经很罕见了。现代人之所以知道当时的样式,是因为1480年大战的当事人,骑士团副书记长纪尧姆·科尔辛在其著作《罗得岛围攻记》中有精美的插图,显示了当年整个罗得要塞的样貌。该书是研究医院骑士团历史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如今罗得要塞的典型城垛式样为“燕尾形”或改进版的“双燕尾形”。所谓“燕尾”,其实就是在长方形城垛顶端挖一个三角形。单燕尾城垛最早出现于16世纪初,数位来自北意大利的工匠带来了这种设计。在意大利,城垛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是要塞主人政治立场的反映。燕尾形城垛表明该城堡属于吉柏林党人(Ghibellines),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拥趸。其根源可能是模仿皇帝徽章上雄鹰的翅膀。

与吉柏林党或保皇派针锋相对的就是支持罗马的归尔甫派(Guelphs)。他们的城堡依然保留着不加变化的矩形城垛。保皇派和归尔甫派的争斗发端于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Frederick I, Barbarossa),他立志将整个意大利置于自己统治之下,自然与罗马当权者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家熟悉的莎翁名著《罗密欧和朱丽叶》表面上是爱情悲剧,实质却是两大家族的政治倾轧。北意大利地区是保皇派的大本营,因此那里的城垛式样以燕尾形为主。不巧的是,医院骑士团的合法性偏偏来自罗马当权者的认可,如果罗得要塞到处都是保皇派的标志就太尴尬了,于是“双燕尾形”城垛应运而生,算是骑士团所特有的变种。罗马当权者不能得罪,技术人才也得尊重啊!这种城垛很容易辨认,上端有3个顶角。4个顶角,甚至呈锯齿状的城垛在罗得要塞中也偶有出现。罗得城墙上有以上4种样式——矩形、燕尾形、双燕尾形、锯齿形——的城垛。

罗得城要塞上典型的双燕尾形城垛。城垛有3个顶角,中间开有射击孔,便于守军持弓、弩和手持火器向外射击。胸墙底部有两个较大的开孔,这是大口径加农炮的阵位

圣保罗门,由于临海,奥斯曼帝国的陆军很难在城墙下集结攻击,因此防守压力较轻,城墙高度也比陆墙矮了许多。大门正上方的城垛为双燕尾形,旁边稍矮呈对称结构的城垛为燕尾形,下面两个钟摆形开孔既能够发射常规弓箭,也能使用火绳枪或小型火炮。城墙上的城垛为双燕尾形,亦开有射击孔;下部的方形射击孔供口径较大的加农炮使用

罗得岛的林多斯要塞,这里是远离罗得城的外围堡垒,重要性和坚固程度远逊于罗得要塞。林多斯堡城墙明显较薄,城垛也是老式的矩形,没有经历过大规模重修

护卫大团长宫的大炮门(内侧),燕尾形城垛经修复后十分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