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沟
罗得城要塞的防御体系复杂,除了地面上的工事坚不可摧外,地下的壕沟同样令敌人望而生畏。
干壕沟沿要塞陆墙挖掘,将整个城市围了起来。壕沟的设计思路既要防备步兵攻击,也要抵御火炮的打击,因此又宽(约50米)又深(约10米),整座要塞从地面上看似乎沉在沟底。主城墙和塔楼比壕沟的外侧缓坡略高,而棱堡、外堡、护垒等附属工事全部躲在壕沟里面,让敌军大炮找不到目标,大大削弱了火炮威胁。土耳其军的攻城巨炮都是既昂贵又笨重的大块头,必须小心翼翼地躲在防守方的火炮射程之外,凭借更远的射程发挥威力,然而远离要塞的重炮很难击中隐蔽在壕沟里的要塞底部,就算击碎了上层建筑也无济于事,要塞整体依然坚固。倘若将重炮移至壕沟边,弹道还是不合适,万一守军火炮击中了重炮或者步兵发动反冲锋得手,那可真是鸡飞蛋打了。
有趣的是,位于内城的大团长宫是全城最高建筑,反而更加危险。1480年5月31日,土耳其军两发重磅炮弹射入宫殿,穿透了三层墙壁。其中一发不偏不倚击中了大团长的起居室,好在欧比松正战斗在第一线,因此幸免于难。
卡雷托附堡底部的新式穹窖炮台
攻城炮威力大为受限,步兵也命运多舛。当进攻方冲入壕沟后,仍然得面对中世纪的城堡,又高又陡,难以攀爬。在15—16世纪改造时,壕沟被大大扩宽,很多地段都有独立于主城墙的堤型护垒,将壕沟一分为二。
从地面上俯瞰干壕沟,此处属于普罗旺斯防区。远处的半圆形工事为卡雷托附堡,属于意大利防区。从拍照者角度看,附堡和主城墙的矮墙都处于水平面之下。以沟底的游客为参照物,可直观感受城墙的高度。面对如此铜墙铁壁,现代专业人士在攀爬时也会觉得困难重重,可想而知在炮火和如雨的箭矢下的土耳其士兵有多么危险和绝望
对付壕沟的有效方法也很粗暴—将它填满。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的规模,似乎不是什么难事。然而罗得城的壕沟可是用了上百年时间挖掘的,想要在数周乃至数月内完成如此大的填方量,不差人的苏丹也勉为其难,况且守军白天会炮轰“填沟队”,晚上则摇身变成“挖土工”,把填进去的土又挖走,此长彼消,永无尽头。
好不容易杀进壕沟的土耳其人算是进入了人间地狱。上面有来自城墙和塔楼的攻击,棱堡和外垒处有侧翼火力,迎面还正对着隐藏在低矮堡垒里的炮口——这种将炮膛水平对准敌人的火炮杀伤力极大。圣乔治棱堡、卡雷托附堡和西班牙塔楼前的附堡都为此设计了几乎贴着壕沟地面的炮眼。
那时的火器精度还很差,高效率地杀人还得骑士们亲自上阵。要塞设置有数个暗门,直通壕沟底部。当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兵力大大损耗后,身披重甲的医院骑士们便率领军士和雇佣军从暗门杀出,给予不知所措的土耳其军致命一击。除了从防御工事上开口的暗门,壕沟中部也有独立的伪装暗门,这样守军犹如土行孙那样,突然从地下冒出,效果一定十分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