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57:中国甲胄史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每个战士都独一无二

激昂慷慨的《无衣》是秦国将士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战歌。行军士气高涨,作战舍生忘死,正是以战扬名、闻战而喜的秦军之写照。数千年来,秦人在史家笔下一直没有缺席,他们总被作为参照物,有人批判他们残暴失德,也有人赞扬他们奋勇尚武,真正的秦军究竟是何模样?他们穿着什么样的戎装?甲胄又是什么形制?

1974年,秦陵兵马俑重见天日,给予世界震撼的同时,也解开了诸多历史之惑。众所周知,秦陵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但浩浩荡荡的军阵、制作精良的马车、栩栩如生的武士面容令人叹为观止,它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秦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并没有夸张。

秦陵兵马俑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照片摄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一列列秦帝国军士整装待发,他们大小如真人,身披铠甲,手做持兵器状;腰束革带,腿扎裹鞋,或直立,或侧立,或半跪。他们有老有少,有喜有怒,无一相同。上千秦俑排列在一起给人整齐肃穆之感。如果去兵马俑遗址,肯定会听到当地导游讲述兵马俑如何“复活”的故事。

1974年3月25日早晨,临潼县西杨村的几名农民开始动工为村子打一口水井。打井开始动工的第五天,他们发现土壤变成了红烧土,紧接着又挖出许多陶片。当时村里不少人认为是神庙里的瓦爷,很多老人赶来焚香叩拜祈福。但另一些人却不买账,他们认为这是瘟神现世,正是因为这些家伙兴妖作怪,西杨村才长期贫困,他们甚至拿着铁锹气势汹汹将陶俑砸碎。几个陶俑的忽然现世将宁静的小村搅得沸沸扬扬。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遗址。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主要为车兵,车、步兵联合编队成矩形。有的兵俑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驭手一名、车士两名(周渝 摄)

也多亏这么一闹,引起了正在临潼县宴寨公社负责农田水利的干部房树民的注意,他亲自到现场调查,发现这些陶片并不像村民说的瓦爷,而很可能是文物。这个消息很快被通报给县文化馆,主管干部赵康民闻讯后火速赶往现场,将散失的残片集中运回文化馆进行拼接修复,并对现场进行局部清理发掘。此事很快引起新华社的注意,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当年6月30日,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做出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国务院做出指示后,陕西临潼立即成为全国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文物局与相关专家学者迅速赶赴陕西,对陶俑出土现场进行详尽考察,并决定委托陕西省委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1974年7月15日,42岁的考古队长袁仲一和3名考古队员身背行军床,带着几件简单的考古工具来到了西杨村,秦俑考古队就这样匆匆成立了。通过现场清理和考察,考古队员们发现,这批陶俑被发现并非偶然,首先,它们是在地下5米深处。其次,陶俑规模庞大,只要在此地一动土,就很容易挖到陶俑残片。第三,在后来的发掘过程中,于俑坑内先后发现汉墓6座、近现代墓20余座、古井3个、大扰坑1个,这些迹象无疑都证明,在1974年之前,兵马俑有30余次被人见到的经历,只是之前的人都不知此乃珍贵文物,与其失之交臂,最终将这一历史使命留到了1974年。

秦陵兵马俑一经面世,很快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政府决定在发现兵马俑的原址修建一座遗址性的专题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当遗址性博物馆就地成立时,由陕西省文管会领导的“秦俑坑考古队”也随即转入正式发掘工作。最先发现的坑被定名为秦俑一号坑,该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坑深4.5—6.5米,总面积1.426万平方米。坑内埋藏有陶俑、陶马俑约6000件,复原后呈现一个长方形军阵。一号坑也是目前发掘的兵马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坑内兵俑排列整齐,威武雄壮,前三排为前锋,每排有武士俑68尊,共计204尊。坑道南北各列一排武士俑,分别为军阵的左翼与右翼,西端还有一排向西的武士俑,为后卫。中间则为38路向东的军队,每4路中间列有战车。在地下埋藏两千年后重现天日,复活的军团立即引起世界的瞩目。

站在兵马俑遗址上向下望,映入眼帘的是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大秦帝国军阵,但它让人震撼的地方不在于规模,而在于每一个个体细节——千人千面,无一重样。如果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无论将军俑、军吏俑还是武士俑,每一个都雕刻细腻、制作精美,不仅身材高矮胖瘦、容貌装扮长幼贵贱不同,而且数千军俑的容貌也无一撞脸。再仔细观察,还能发现陶俑的发丝纹、指甲,甚至他们鞋底的针脚、手掌上的掌纹以及铠甲编缀细节。这些细节不仅显示了秦代高超的烧造技术,也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雕刻艺术。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如此精细的作品是在秦政高压下完成的,秦代土木工程有明确立法,陵园工程尤其严格,从主管到工匠,每个人都承担着法律责任,工期也有严格规定,一旦出现一点疏忽,都会被追责,而惩罚往往十分严厉,甚至因此丢掉性命。可以说,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是秦代工匠们用生命雕刻出来的。

每个秦俑都是独立的个体,数量最多的武士俑中,既有身经百战满脸沧桑的老兵,也有初生牛犊稚气未脱的少年兵,有“国”字脸的,也有“甲”字脸、瓜子脸、圆脸、鹅蛋脸的,应有尽有。有网友将兵马俑的容貌与当下明星对比后发现,秦俑中竟然还有陈道明、姚明、方文山、徐峥、王宝强、冯远征、段奕宏等明星脸,可见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与今天的我们的长相差别并不大。

除了无一雷同的容貌,各种胡子与发型也是秦俑很有意思的特点。大多秦俑都梳着发髻,但发髻有高有矮,有圆有扁,有的位于头左侧,有的位于头右侧,也有的位于正中,靠前、靠后的位置也各不相同,螺旋形、波浪形各式各样,给人千变万化之感。至于胡须,既有长须,亦有短须;既有络腮胡,也有八字胡。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胡须样式,在秦俑脸上都能找到。仅是秦俑的发型与胡须,就大有学问,值得研究一番。

当然,秦陵兵马俑为后世解开的最大谜底之一,就是再现了秦帝国甲胄。通过它们,秦人的军戎服饰与武备得以较完整地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