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甲胄之影
先秦时代,皮甲无疑是甲胄的主流形制。不过皮制品不易保存,加上年代久远,如今很难准确得知当时甲胄的具体形制,只能通过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出的残片进行推断。
远古时期兽皮衣与作战用的甲的界限该如何划分?中国究竟在什么时候出现的甲?唐人司马贞撰写的《史记索隐》,对《史记·夏本纪》中“帝少康崩,子帝予立”的注解为“作甲者也”。予也作“杼”,是夏朝第七代国君,按照司马贞的考证,至少在夏朝,我国已有军事意义上的甲。当然,如果以考古实物作为依据的话,我国最早的甲则出现在殷商时代。20世纪初,河南省安阳市发现了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殷墟。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出土了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这些遗迹和文物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也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1935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道中发现的皮甲残迹,也向世人证明,早在殷商时代,武士们已有专用的防身甲胄。由于年代久远,殷商皮甲出土时皮革已腐烂,只有甲面上黑、红、白、黄四色漆彩的图案纹样残存于泥土之上。这一副皮甲残迹最大直径在400毫米左右,据此推断其形制为整片的皮甲。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也比较可信的一个实例,年代大约为商代后期。
商代武士复原图(刘永华绘)
与皮甲残迹一同发现的还有大量青铜胄。胄即头盔,在甲骨文中,“胄”字与顶部有盔缨的头盔非常相似。由于材质为青铜,殷墟中的胄得以遗存,数量在140顶以上。殷墟文物证明,商代胄的形制并没有完全统一,至少有六至七种,大多数青铜头盔顶部都铸有一根用来插羽璎饰物的铜管,此外还配有青铜面甲,这些面甲大多是面目狰狞的兽面。之所以如此制作,可能是为了在战场上吓唬敌人,也可能与商代巫术有关。近年来,还新发现了戴在盔胄上的青铜首铠,应为加强头部防御的增补装置。
通过殷墟的青铜胄和皮甲残迹,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甲胄已有较为成熟的工艺。商代虽是青铜文明,但还不具备将青铜制作成身甲的技术。当时的青铜除了铸造头盔外,还会被铸造成身甲上一些小的配饰和装备。学者刘永华根据现有考古成果结合推断进行复原,绘制了殷商时期身穿甲胄的武士图,图上的武士身穿纹样华丽的皮甲,耳朵戴有耳环,与我们印象中秦汉时期的武士形象差别相当大,倒是与20世纪30年代,仍处于原始状态的云南傈僳族使用的皮甲颇为相似。不过,商周军士完整的甲胄究竟是何模样,还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